会议的学术报告环节精彩纷呈,谭丽珊教授的讲座围绕银屑病关节炎(PsA)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展开,分享了她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叶丽林教授讲述了T细胞记忆与耗竭的机制,阐明耗竭型T细胞的来源,以及这群T细胞对PD-1免疫检查点治疗响应的影响,开辟耗竭T细胞领域全新的研究方向。黄波教授深入浅出的介绍效应性T细胞的死亡方式和机制,发现细胞内氨逐渐积累可最终导致T细胞死亡,为异己抗原清除后效应T细胞快速死亡这一基本免疫学现象提供全新解释。
随后,赵明辉教授带了膜性肾病相关的话题,概述膜性肾病(MN)的机制及治疗,提出抗PLA2R抗体在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何菁教授在“自身免疫疾病临床现状及机遇”的演讲中,分析自身免疫病的临床现状,讲述其团队的多项重要成果,并探讨自身免疫领域未来研究的新机遇。傅新元教授在“从炎症的基础研究到JAK-STAT药物治疗”的演讲中,介绍JAK-STAT通路的发现历史,阐述这一通路在炎症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晓麟教授围绕自身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及预警话题,提示可以通过易感基因、共生微生物、代谢产物及表观遗传等方面探究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为免疫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科罗拉多大学的Kristi Kuhn教授发表演讲,题为“Bacterial drivers of autoimmune arthritis”,深入解析细菌感染如何诱导自身免疫性关节炎的发展,并通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阐述细菌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莫颖倩教授则就“干燥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深入解析,结合临床实践,解读最新的干燥综合征诊疗指南。
接下来,施一教授带来“病毒感染与广谱防御手段”的精彩讲题,全面介绍病毒的结构、复制过程及药物靶点,并详细解析不同新冠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许恒教授则聚焦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反应标记物研究和临床应用”,深入探讨药物基因组学在指导用药、精准用药中的应用。这些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
第三届白介素-2(IL-2)国际会议主席、法国索邦大学的David Klatzmann教授分享“The promise of IL-2 in 2024”,系统讲述近年来关于低剂量IL-2的临床研究,并探讨IL-2在调节免疫系统中的潜力、药物剂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前景。
四川大学耿佳教授展示纳米孔技术在多组学数据分析和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前景,详细讲解纳米孔生物传感技术如何结合多组学数据,实现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个性化治疗。张文彬教授则分享细胞因子拓扑结构的改构方法及其在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拓展细胞因子工程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创新路径。李茹教授介绍植物小分子汉防己甲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发现其可以有效降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改善疼痛,明显降低炎症指标,且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总体依从性、安全性良好。
南方科技大学李职秀副教授介绍基于强直性脊柱炎(AS)遗传学特点构建的AS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此方法优于临床诊断标准方法,有利于AS早期诊断和高风险人群的管理,以及指导治疗与疗效预测。贺雪莲研究员分享小分子表观遗传沉默抑制剂ESI1的研究进展,该抑制剂能够增强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病灶中髓磷脂的产生和髓鞘的形成,从而具有治疗潜能。张永辉教授讲到,肿瘤和病原体产生的“磷抗原”可以像“分子胶水”一样,促进BTN3A1与BTN2A1在靶细胞内部紧密结合,诱导胞外的BTN3A1与BTN2A1表位暴露,最终激活γδ T细胞,拓宽了对免疫学的认知。
王科嘉教授聚焦如何通过TCR组库筛选出能够识别新冠病毒抗原的TCR序列,并制备TCR-T工程细胞。在临床领域,龙丽教授提到,接受TNFi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仍存在效果欠佳的患者,IL-17A在强直性脊柱炎病理生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赵金霞教授介绍老年性RA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学特征,临床上的达标治疗策略:积极治疗,在应用b/tsDMARSDs时注意评估获益/风险。
聚焦低剂量IL-2(ld-IL-2)临床应用的专题讲座也反响热烈,栗占国教授以“自身免疫病缓解的必由之路”为题作了首场报告。他指出,虽然当前针对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长期缓解率普遍较低,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免疫机制,实现免疫稳态是自身免疫病长期缓解的关键。李斌教授的报告“FOXP3+调节性T细胞与个体化免疫疗法”进一步拓宽了免疫疗法的讨论。在神经性疾病领域,樊东升教授则展示其团队在低剂量IL-2治疗渐冻症方面的研究成果。
曹霞教授带来“低剂量IL-2治疗免疫异常亚型孤独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初探”的分享,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初步验证低剂量IL-2在免疫异常亚型ASD治疗中的潜力。廖洁月教授则讨论低剂量IL-2在天疱疮和慢性荨麻疹等皮肤病中的治疗应用。低剂量IL-2含漱疗法能够明显改善天疱疮患者的口腔黏膜病变,低剂量IL-2皮下注射缓解天疱疮患者黏膜及皮肤的损害。张升校教授带来了免疫微生态相关的话题,概述自身免疫病与免疫失衡相关,治疗方案应聚焦于免疫平衡,对此其团队构建药物重定位模型,并且论证低剂量IL-2在恢复免疫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随后,刘毅教授就“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演进的免疫机制和临床干预”做精彩演讲,分享其在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干预中的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仲人前教授则以其丰富的经验,为大家深入讲述目前自身免疫病实验诊断技术临床应用的新进展,助力自身免疫病的早期诊断。
2025年会议预告:
年会时间:2025年10月10-12日。
地点:广州
(自身免疫分会学术年会秘书组供稿)
主编: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