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年鉴 | 曾小峰教授——2024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文摘   2025-01-29 17:31   河南  

编者按:

岁序更新,观往知未。甲辰龙年即将结束,回首来时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风雨中坚定前行,在挑战中奋勇崛起,在机遇中乘势而上;阔步新征程,我们将用勇气开辟道路,用智慧点亮希望,用毅力再铸辉煌。

风劲帆满图新志,时和岁稔启华章。值此新旧交替之际,CCMTV临床频道特别推出年度盘点《医年鉴》系列节目,围绕过去一年各领域的前沿进展和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本期栏目,我们特别邀请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盘点2024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采 访 视 频

北京协和医院  曾小峰教授



指南共识的发布与更新


在今年的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年会期间,我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治指南的更新进行了交流与审核。旧版指南于2020年颁布,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SLE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因此,我们对上一版指南进行了更新,纳入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及对达标治疗的新认识,包括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化合物治疗。目前,国内市场上仅有两种生物制剂,分别是贝利尤单抗和泰他西普。阿尼鲁单抗预计很快将在我国上市,其已于2021年在美国上市并获得适应症。鉴于全球指南中已包含阿尼鲁单抗,我们在新版指南中也更新了条件,允许其未来作为治疗药物之一。关于激素治疗,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整,特别是维持剂量的下调。建议在病情平稳期将激素维持剂量降至5mg/d,而过去建议在7.5mg/d下维持。此举旨在进一步减少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

去年,我国在SLE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尤其是在细胞治疗方面,CAR-T治疗在狼疮治疗中取得了突破。例如,北京协和医院在治疗难治性狼疮血小板减少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的病例,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细胞抗体治疗SLE方面的新进展,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SLE在过去曾长期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乎没有新药物问世。直到21世纪初,随着生物制剂——大分子药物的出现,SLE治疗领域迎来了重大突破。2011年贝利尤单抗上市,2021年阿尼鲁单抗获得美国FDA批准的适应症,标志着SLE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也有泰他西普获得政府上市批准,拥有SLE适应症,为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狼疮治疗步入了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化合物的时代。

目前,已有三种生物制剂获得SLE适应症。此外,众多小分子化合物也在积极开展临床研究,一些药物如Jak抑制剂等被认为具有广阔前景。除了前述三种药物,还有许多针对新靶点的生物制剂正在研究狼疮治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SLE治疗药物将日益丰富,而狼疮治疗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除了生物制剂和小分子化合物,细胞治疗也正向我们走来。国内的CAR-T治疗在SLE领域取得了进展,北京协和医院在NEJM上报道了CAR-T治疗狼疮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的成功病例,显示出CAR-T治疗的潜力,尽管其发展道路仍然漫长。

干细胞治疗在国内也开展了长期研究,虽然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尚未充分,研究仍在进行中,但从一些病例报道来看,其也展现出一定前景。由此可见,SLE治疗正朝着多样化和个体化方向发展,治疗的前景十分广阔。在攻克自身免疫病的征程中,SLE有望成为首个被攻克的疾病之一,因此,SLE治疗的全新时代已然开启。

专 家 简 介

曾小峰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博士后导师

  •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兼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

  •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第九、十届)

  • 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及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及风湿免疫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

  • 首都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病研究所所长(西医部)

  • 北京整合医学会副会长兼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组织(CSTAR)& 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创始人和负责人

  • 英文《Rheumatology and Immunology Research》杂志主编,《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主编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 亚太风湿病学会联盟(APLAR)前副主席



审核  曾小峰教授



编辑  Jennie


CCMTV风湿免疫
风湿免疫科医生学习园地,风湿免疫最新资讯、病例探讨、专家讲课视频集中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