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作为一种重要的实验动物,其应用优势在于其与人类的高度相似性、可调控的生活环境以及广泛的研究领域适用性。由于大鼠本身的生理学特性,目前大鼠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心血管疾病、营养代谢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均可用于非临床药效及毒理药理学研究。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物医学对大鼠模型基因改造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源化大鼠疾病模型得以开发和应用[1]。
免疫缺陷大鼠的研究历程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早期,科学家们发现天然免疫缺陷的裸大鼠,这种大鼠和裸小鼠一样先天无胸腺,T细胞无法正常发育,因此表现出免疫缺陷[2]。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免疫缺陷大鼠如X-SCID(Il2rg敲除)、FSG (Prkdc和Il2rg同时敲除)等相继出现。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使得大鼠在不同免疫系统层面上产生缺陷,以应用在免疫系统研究、肿瘤学研究、干细胞研究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等研究中[3]。
集萃药康在SD大鼠背景基础上,自主研发出SD-Rag2-KO及SD-Rag2/IL2rg-KO免疫缺陷大鼠。通过敲除Rag2基因,SD-Rag2-KO大鼠体内无法产生成熟T和B细胞,但存在功能性NK细胞。进一步在SD-Rag2-KO大鼠中敲除Il2rg基因获得的SD-Rag2/IL2rg-KO大鼠,缺乏功能性T和B细胞,及NK细胞,是迄今为止免疫缺陷程度最高的大鼠品系之一。相比于免疫缺陷小鼠,免疫缺陷大鼠具有肿瘤负荷能力强,可快速扩充PDX肿瘤样本库;体内药物代谢和分布与人类较相似,且易于手术操作和连续血样采集,提供更丰富的生理样本等优势特点,常用于肿瘤学相关研究。
图1 不同免疫缺陷大鼠的免疫细胞概览
外周血T/B/NK细胞检测
参考文献
1. Saito, Y., et al. (2021).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odeficient rat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preclinical research." Translational Medicine Communications, 6(1), 24.
2. Flanagan, K., et al. (2009). "The nude rat: A valuable model for immunology." Laboratory Animals, 43(3), 238–247.
3. 宋松,祝献民,范国平. 免疫缺陷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Vol. 43 No.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