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开学,亲子关系“危”。。。

教育   2024-09-05 12:49   广东  
昨天晚上,我正在帮笼包背课文,‍‍‍
手机在桌上震了几下,
点开,
发现是孩子今年升一年级的朋友,给我发来的几条微信👇

(意思是:儿子是不是真的不太聪明?

趁着笼包背课文的间隙,跟朋友聊了一下,
我好像看到,
他现在的表情,是这样的👇

我一时哭笑不得,
问他这是什么回事??
朋友的原话是:小学到幼儿园,这变化太大了!
你展开讲讲?
我我朋友就发来一段又一段长长的语音,开始跟我数:
👇

1、开学第一天,就被「班级群」的消息给炸懵了

孩子照片是一张没有,全是指令和通知,

他和老婆一直边上班,边端着手机,

互相在问“没漏吧?老师这句话什么意思?你回复了没?”

生怕回复慢了,影响自己家娃在老师心里的形象。。。


2、娃的适应性。。。一言难尽

放学回家路上,他挺期待地问了孩子好几个问题:
仔啊,今天认识同学了吗?同桌是谁啊?‍‍‍
上课学了啥?
午饭好吃吗?
留了啥作业,明天需要准备啥啊?
结果,旁边的女同学各种侃侃而谈,
他平日活泼好动各种话痨的儿子,沉默是金,
最后只有一句:「唔记得了……
上课内容,不记得,
下课作业,不记得,
朋友说:要不是他身上的校服,我都怀疑他还上的幼儿园。

3、刚开学。。。就被教育了
开学第二天,发小就收到了老师的微信,‍‍‍‍‍
👇
说孩子实在太调皮,别人排队他乱晃悠,
说他不听指令,
上课铃响了才慢悠悠逛回课室
最后临放学,又一条:

收到反馈的朋友,
血压飙升,边说老师不好意思,边怒气值差点冲开天灵盖,‍‍‍‍
“平时咋看咋喜欢的儿子,
怎么会这样呢?”
最后在想这回怎么都要教育一下儿子,
‍‍‍‍‍‍‍‍‍
但在儿子清澈的小眼神里,又不忍心了。。。
决定先来找我这个「过来人」。

不瞒你说,

当时我听完的第一感受是,我朋友真没找错人,

(大概是当年笼包一年级听过我吐槽)

给你看看当年,

刚成为小学生的笼包,是这么被反馈和评价的👇

(笼包一年级时,班主任老师的反馈)

懒惰、偷懒、丢三落四、
甚至某次电话里,
老师给笼包的评价是:傻乎乎的
包妈气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因为6岁前在我俩眼里闪闪发光的孩子,
那一年,
突然就被“啪”的摁进尘埃里,
我和包妈的微信,常年被各种老师的「教训」刷屏……
到最后,甚至真的有怀疑过,是不是笼包确实存在问题?
‍‍

(一年级的小笼包,你猜画的谁?)

直到用了整整2年,手脚并用地从「铺天盖地的焦虑」里爬出来以后,
我才发现,
幼升小种种的「不适应」,看似是给孩子设的障碍栏,
但其实,
真正首当其冲被考验的、要交答卷的,不是孩子,
而是父母。
但凡我们父母捏在手里的这张卷,答好了,
那孩子在校的表现、低年级的各种暂时的分数、表现,甚至,可以变得「不那么重要」……
所以,今天不聊别的,
我就想试试,给也许正卡在“孩子入学这张卷子上的你”,一份参考答案。
👇


01
落差

不瞒你说,
这些年,提起一年级,在我心里最大的关键词,就是 —— 「落差」。
怎么幼儿园好好的孩子?上了小学,突然就能力这么差呢?
这份「落差感」,在新生家长身上,太常见,
每年9月份,
我都总能随手刷到好多类似的分享👇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笼包,是一样的,‍‍
他在幼儿园阶段,简直是人见人夸,夸他专注力好,夸他聪明,夸他是个「学习的好苗子」
因为笼包从小就很喜欢思考,
喜欢钻研,
喜欢看书,还特别坐得住

(@沉迷看书的小笼包)

3、4岁就能捧着喜欢的动物科普绘本,
一看就是1小时,念几遍,就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5岁时一起去香港爬山,
沿途遇到一只小蜥蜴,笼包脱口而出这是「变色树蜥」
边拍还边给我和妈妈讲解,这是南方很常见的,在不同的温度能够变色的蜥蜴品种,
各种爬行动物,5岁的他,如数家珍👇

这份伶俐、聪明、善良和善解人意,

导致我俩每次看他,都是发着光的,

虽然别人说的时候,频频谦虚,但心里说实在的,确实没那么担心他在学习上的表现,

结果是,‍‍‍‍‍

一年级,我和包妈,被现实暴击。。。

各种留校回炉重造,各种负面评价、

一年级下学期,再一次忘记带卷子,把老师布置的东西忘的干干净净之后,包妈终于压不住了,‍‍

非常生气地发了一次火,

没见过妈妈大发雷霆的笼包,直接懵了,

我连忙带着他逃到楼下的公园,坐在湖边的椅子上,等老婆消气。‍‍‍‍‍

不过也是亏了那次包妈情绪爆发,我俩才认认真真的复盘了一次,‍‍

不复盘不要紧,

一复盘。。。我俩终于第一次意识到,我们面对的,不是简单的上小学不适应的问题,也不是吼一下孩子就能解决的,

而是一份给父母的考卷,

卷子的题目叫做:

👇

当孩子,

被突然扔进完全不同的评价体系的时候,

一直在承受负面评价时,

你还能不能守得住,心里那份,对他的爱和信任

意识到这件事的时候,‍‍

我俩都沉默了,

因为那段时间在老师频繁轰炸下,我俩是真的有对笼包带了些失望和不满,

甚至有些潜意识的嫌弃,

嫌弃他为什么这么马虎?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但那天晚上,我们突然意识到。。。

孩子,

其实从来没变过。

那个被老师教育的一愣一愣的笼包,
和乖巧的跟着我们登山、下海,眉飞色舞和爸爸妈妈讲机械原理,聊飞机知识的孩子,
从来都是一个人。
只是打在他身上的光,从入小学那一刻,
又多了一束。
这一束,来自老师,来自教育体系,来自规模化的同龄人的比拼。
但其实我们的孩子,都是同一个人。
更何况,就事论事地说,
从幼儿园到小学,本来就很难适应的,
你想啊,幼儿园3年,都在强调“玩为主”“玩中学”,
凭什么到了9月1日开学,
突然地,就要孩子乖乖坐在小小的桌椅上,
这任谁都会手足无措。

02
护航

最后,一年级家长的心态转化,

为啥很重要?

为啥重要到我得单独写篇文章唠?‍‍‍‍

因为我又看到了一年级孩子的父母们,无处不在的焦虑,

而父母的情绪,而会直接影响孩子后续的发展👇

这一关把住了,咱孩子就一定会在节奏适应后,越来越好。

但,如果,

这一关把不住?

孩子可能会在「学校+家庭」的双重失重里,越走越远……‍‍‍

(《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Robert S. Feldman

但怎么才能帮到孩子,怎么才能真的答好这张卷子?

不啰嗦,

直接给你上方案👇

当年把我和包妈,从层层「焦虑」里成功捞出来的2个"支点"

1、区分观点和事实

尽早帮助孩子,

在大脑里稳稳地建立「观点和事实」的区别:

事实,就是客观真实存在的事物本身,

而观点,

是人基于客观事物,延伸出的主观的感受。‍‍‍‍‍

这个游戏,随时随地就能玩,

有段时间我和笼包走在马路上,就一直在互相玩,让对方判断这句话,是事实?还是观点👇

比如:‍‍‍‍‍‍‍‍‍‍‍‍‍‍‍‍‍‍‍‍‍

1⃣️

我手里有一袋火龙果(事实)‍‍‍‍

我手里的火龙果,比你手里的香蕉更好吃(观点)

2⃣️

前面的爸爸牵着孩子(事实)

前面的爸爸,牵着孩子,他孩子肯定很胆小(观点)

为啥要花功夫学会区分这件事?‍‍

因为一旦有了这个意识,我们就非常好去引导孩子,无论是老师、或者学生对你的评价,‍‍‍‍‍‍‍‍

哪些,是事实?

哪些,是观点?

比如对笼包而言,这个,就是事实👇‍‍‍

但这个,就是「观点」,

靠着这个方法,

我和包妈自己也在分辨老师每天穿达的信息,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个人的观点。

① 属于事实的问题,我们接纳、改变就好

② 属于观点的问题

就要不断去学会「分析」、学会「理解」

因为人的观点之所以不同,

其根源,还是在角色、视角的不同,站在家长的视角,接收到老师说的话,可能很受挫,很有压力,

但站在老师的视角,

理解她也只是一个努力工作的普通人,要兼顾职场和家庭,每天还要面对40多个嘈嘈嚷嚷、上天下地的娃,

管了东边,管不住西边,

还背负全班的成绩和自己绩效挂钩的压力的时候,

你也许就能真正理解、共情她的观点

而当你共情的那一刻,「观点和评价」带来的压力和挫败就会烟消云散,

更多的,反而是彼此真正合作的共识。

一年级之后,

我俩已经完完全全能安然面对老师发来的信息,不仅不焦虑。。。

反而打心眼里,

感谢班主任负责的实时反馈,

反馈了就好了,大家都不会往心里去。

主打一个有「事实」问题,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观点」问题,就理解老师,及时提供情绪价值

于是。

二年级之后,‍‍‍

老师的信息,越来越少,

到去年,再也没收到老师的抱怨了。


2、把「Why」变成「How」

最后,

理清了外部的压力后,

怎么让孩子快速调整,快速适应?

家里,我俩也做了2个非常、非常细小,但超级、超级有用的改变‍‍‍‍‍

👇

1是,把「人和问题」分开

人是人,

问题是问题,

人≠问题,

比如老师说,笼包「拖拉、丢三拉四、不写作业」,

我俩就会把问题聚焦在「如果让他不拖拉?怎么帮助他记得写作业」,

小闹钟、计时器、作业登记本用起来,这都简单得不得了!

只要坚定地信任孩子本身的品质、潜力和能力

不去怀疑这类问题👇

是不是态度问题、是不是故意对抗,是不是瞧不起父母老师。。。‍‍

这个方法一调整,‍‍‍‍‍‍

笼包整个人超级松弛,因为他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被信任的,

父母一直都是在帮助他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质疑「他本人」。

这个方法,

巨好用,

我和包妈发自内心的建议你试试。

(一直自我感觉超好的笼包同学


2,解决问题时,努力建立「习惯条」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解决问题,这篇文,才算真正在我心里,画了句号

那具体,咋解决?

一句话,

将你希望他完成的每件小事,组建成一组“习惯链条”,去整体化「运作」

这样的好处就是,

一旦链条在脑海中建立,几乎就会开始「自动化」运行‍‍‍‍‍‍‍

👇

(《The Power of Habit》@Charles Duhigg

因为大脑是最会省力气,最会偷懒的,

你越把琐碎的东西,组成一整个模块?

你就能记的越深刻,

能毫不费力的、依靠潜意识,完成一系列目标动作👇

这就是「习惯」最猛、最牛的力量。‍‍

(《The Power of Habit》@Charles Duhigg

所以,一年级末,我和包妈最最最大的功课,

就是帮助笼包,

建立起2-3个关键的「习惯链条」

比如:

① 学习模块

分为2部分👇‍‍‍

一部分,一进门,先写学校的作业,‍‍‍

第二部分,就是笼包已经坚持2年多的自我练习,‍‍‍‍‍

练习些啥呢?

和笼包一起商量,

把「语数外」里,薄弱的地方(写字、作文),以及可以发展的长处(英语、数学思维),都拆解到每天的小任务中,

时间占比非常少,
难度也不大,每天20-30分钟,完成了就打个勾勾 👇

包妈还给起了个名字,“水滴石穿” 
然后无论在哪儿,无论干啥,坚持下去。
(最近写的小练笔,感觉作文已不是笼包的弱项了)

再多说几句,

任何一个习惯建立的前提,都是大脑重复无数次后,每次这个行为,都有「奖赏感」,

坏习惯为啥容易建立?

因为奖赏来的太容易,炸鸡一咬,热量就一秒到位,辣条一吃,爽感就即刻上头,‍‍

但「好习惯」的奖赏。。。往往是远期的,这就是为啥好习惯难养成。

因此,

建立习惯条这事,靠孩子自己,真的不行。父母就是需要多上心、勤关注,多用点不同的计谋。‍‍‍

比如开始的几个月,

为了强化娃大脑里的「奖赏感」,

每次连续完成5天,我们就奖励他,周末可以去玩具店选一个20以内的玩具


靠这个牵引,笼包挨过了习惯形成的初期,

等2、3个月后,他自己真的开始尝到「踏实学习」带来的真正的成就感 👇

写字更快更好,上课老师问啥都能答上来,数学课经常被老师喊上台去讲解题目...

那个时候,有没有玩具奖励都无所谓了,

他就自己默默的,把这个习惯,运转了下去,直到今天。

一二年级校内内容其实是很简单的,刚好可以把重心,放在学习习惯条的建立上,

咱小学低年级的关键任务,就完美搞定了。


‍‍

2⃣️整理模块:

最后,丢三落四这个毛病,也是靠着「习惯链条」,好转了不少,

一年级末,

我们每天给他列清单,然后要求他每天都要3步走👇

1、小本子记录当天的作业

2、一放学,就按照清单,检查书包里的用品

3、写完作业,再按照更新的清单,清点整理书包后,才能再去做其他事

这个流程重复一个月后,笼包就成了下意识的习惯。

(现在出门也是自己整理背包)

最后,说白了,
小学之前的养育困难度,一直都是一个维度 —— 家庭维度。
但成为小学生那一刻,
我们的养育环境,就开始升维了,
从「学校」,到后期的「社会」、「公司」、「婚姻」,
我们的孩子,
会在走进每一套评价体系时,都被多一层目光审视,多一层评价贴标签🏷️
面对多样的评价、接纳、理解多样的评价,‍‍‍‍‍‍‍‍‍
和抱持不同评价的人,不断的合作、共赢……将是孩子,终其一生的课题。‍‍‍‍‍‍‍‍
小学,
只是开始,一个其实相对还算温柔的开始。
握住这个开始,

好好的去打磨这个开始,会为我们和孩子,积攒出无比珍贵的经验。

祝你顺利,

希望我的分享,有帮到你些许


更多干货

○【社交】二胎,我也想过。。。
○【兴趣班】又、又想半路放弃「兴趣班」?“这娃是不是懒、不上进……”
○【运动】激情追了10天奥运,没想到在自家门口的球场,被重塑了教育观!
○【研学】一口回绝了儿子8月想去的「研学旅行」……中产父母,别再烧钱了
○【手机】暑假,别让孩子的童年只属于「手机」
○【养育】看完张雪峰直播3小时赚2个亿,我发现孩子们最缺的竟然是这个
【旅行】退掉的机票,老友无奈说:“带娃旅游?就是收割中产的,最大陷阱”
○【编程】腾讯年薪60w的编程大佬,和我说:“别让孩子上编程……
○【兴趣班】又把一门兴趣班停了
○【电子产品】不可否认,我们正在一场“进化淘汰”中,这样养孩子,可能会流向社会底层……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笼包粑粑        作者简介
中立奶粉评测平台「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在这里,你能看到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从此不花冤枉钱,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公众号名称:笼包粑粑)
‍‍‍‍‍‍‍‍

‍‍‍‍‍‍‍‍‍‍
‍‍‍‍‍‍‍‍‍‍‍‍‍‍
‍‍

笼包粑粑
「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为你揭开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