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我也想过。。。

教育   2024-08-28 21:35   四川  

你好哇,我是包妈,
我们在川西,包爸此刻正从高反中慢慢缓过来,
前天我们坐着领队的越野车,颠簸完了一段升到四千五海拔的穿越线,
一路美景,大家哇哇哇地喊,但傍晚包爸就高反了

(中午在这个溪流旁边野餐)

我和笼包一起安顿好了虚弱的老父亲以后,
去民宿周围散步,‍‍‍‍‍
刚走几步,就看见夕阳余晖底下,一群藏族的小孩子,正蹲在老树周围玩「抓石子儿」,
抓起来,丢出去,
但凡能击中他们摆的一个塑料瓶,孩子们就一阵欢呼。

(笼包今早也学着他们,拿矿泉水瓶盖来丢)

笼包当时站着看了好一阵,
因为玩耍的都是他的同龄人,想过去,又被听不懂的藏语给拦住了,
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
等太阳快落的时候,我俩拎着买来的东西返回民宿时,又遇到这群7、8岁的孩子,奔跑着经过我们,
孩子们的笑声像有魔力,
引的笼包回头看了好几次,问我;

妈咪,他们身后一个大人都没有耶?

对耶?
我也转头四处看了半天,一个大人都没有!
只有一群高高矮矮的小孩,
像一群自由自在的小鸟,一会儿围着,一会儿散开,还能顺便照看自家的小牦牛没乱跑。
别说笼包了,我自己看着孩子们,都有些羡慕,
他们自己组建规则,自己享受游戏,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
说实话,
这一幕,孩子们自由自在、释放天性地游戏,
在无数座钢筋铁骨的城市里,几乎已经成了“绝迹”……
于是,
回房间打开电脑,我决定推迟这周的「儿童弱视」的科普,
今天,只想聊一聊,‍‍‍‍
笼包这一代,生活在城市的孩子,
从出生开始,难以逃脱的「孤独」。。。‍‍‍‍‍‍‍
👇

01
要不,
生个二胎吧
‍‍
说实话,我们是没准备要二胎的,
这个想法从笼包出生后,就一直挺坚定的
但,
唯一一次松动,
就是笼包4岁多那年。。。
那年我外派到香港轮岗,
回不了广州的家,
只能每天晚上,和笼包视频通话。小小的笼包,会用奶奶的声音,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说几句幼儿园的事,
我问他:“开心吗”
他眨巴眨巴眼睛,就说:“开心的”
可其实我看班级群里老师发的照片视频,他好像过的,说不上开心。
每张图里,
他都小小的,一个人,坐在角落里。
集体活动,他都站在最边上。
很少有笑容,大部分时候,都独来独往,手里捏着一本被他快看烂的交通工具绘本。

其实都不用问孩子,我就大概猜得出他在学校的场景,

因为笼包的性格,一半像我,一半像他爸。‍‍‍‍‍‍
我呢,风风火火,大写热情,
但咱家包爸,是那种。。。遇到e人恨不得大踏步逃离现场的大写的i人,
笼包则像我俩的中间体,
没和你熟络起来前?腼腆,慢热,不爱说话,
熟悉起来了?就成了话痨。‍‍
但问题就在于,
当时的环境下,他几乎没太多机会和小朋友们走到熟悉的这一步👇

❌小区?没机会‍‍‍

没什么孩子会互相串门,大家都很有边界感

❌幼儿园?

更没什么机会接触,

他喜欢的那 个朋友,都是纯血e人,是幼儿园的小明星,很多小朋友都想围着一起玩,

笼包这小豆丁,

挤都挤不进去,‍‍‍‍‍‍‍

连人家的衣袖都扯不到,更别提什么建立深厚友谊。

❌家里关系亲近的表兄弟的孩子,

住得太远,一年都难得见几次面

于是,那时候我和包爸抓着头发现,
难办啊!‍‍‍‍‍
咱们小时候那种放了学,书包一扔,
热热闹闹,街头巷尾疯跑的「集体式游戏」几乎在城市绝迹了。‍‍
低龄的娃,爷爷奶奶在身后守着,稍有摩擦就会被大人抱走,‍‍‍‍‍‍
大一点的,都被各种课外班占满了。
笼包能深度接触同龄人的机会,比碰见路边儿小猫的几率,还要少。
‍‍‍‍
也就是那年,是我第一次,动了想生二胎的想法。
这想法背后的唯一动机,
现在看来,有点让人不好意思,就是单纯的:给老大,生个手足做伴儿。。。‍‍‍‍‍‍‍‍‍‍

02
送给孩子,
一张安全网
当然,
后来我是没生的
为啥呢?
因为我发现,这主意属实不咋地,治标不治本。‍‍‍‍‍‍‍‍

笼包5岁的时候,我那股排解不去的忧虑,认真挖一层,‍‍‍‍‍‍‍‍‍
其实是:
我害怕我的孩子,将来没有朋友
我知道,
你肯定要问了:
那为啥会害怕这个呢?
为啥人一定要有朋友呢?
没有朋友不行吗?
活不了吗?

好问题,
我曾经也一度认为,独立是人珍贵的品质。
当然,现在我照样认为,独立是活着的基础,是钢筋水泥能立得住的最基础的地基。
但。。。。地基之上,
各种「朋友、爱人、甚至同事」的关系的建设,其实能大大大大提升咱这一生的幸福感👇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做过相关的实验:

相同严重的病症下,

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更好的人,甚至疾病的治愈率,都会更高。‍‍

啥叫「社会支持系统」
说白了,
就是你不同种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类型。‍‍‍
比如:父母的爱、伴侣的默契、好友的支持、和邻里的尊重……
(图源@《心理学最佳入门》(美)桑德拉·切卡莱丽)

种种友好的爱和交流,编织成了一张,流动的网,

你的「社会支持系统」越健康?

就意味着,

你会得到越多元、越深厚、越丰富的「爱和支持」👇

(图源@《心理学最佳入门》(美)桑德拉·切卡莱丽)

这个行动,相当于经济学上的「多账户储存」,
你的爱和信任,在不同人当中得到回响,哪怕有朝一日,某个单独的账户“咔”的爆雷,‍‍‍‍‍
你照样,是安全。
照样有人爱你,信任你,陪伴你,支持你。
而这份爱和信任,也许就是我们的孩子在人生低谷,“坠崖”的瞬间,‍‍‍‍
那份,
伸出手,死死拉住他的力量。

(川西看到的摩托车手,也是结伴而行)

所以,说到底,我焦虑的并不是5岁的笼包在幼儿园,能不能交到朋友,
而是:

笼包这代开始,在城市长大的,

在街头巷尾,已经失去「同龄人群体游戏」的大环境后,

还能不能找到真诚的朋友?

能不能发展出完整的社交人格?

能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他的「社会支持系统」?

这个,
才是那几年,真正悬在我这个新手妈妈头顶的乌云

(图源@《恰当好处的孤独》(日)镰田实)


03
拨开云雾
最后,这份维系、筛选、经营友谊的能力,
是我和包爸心里实打实的「越是学校不教,越要学」的硬能力。
‍‍‍‍‍‍‍‍‍‍
当年看着家里社恐的娃,悬我俩头顶的乌云,
总算是用了几年时间,慢慢拨开了。
我细细捋了一下,
大概做了这么三件事👇

1、4岁开始,厚着脸皮去邀约‍‍‍‍‍‍

孩子的社交能力,

其实就像小种子,‍‍‍‍‍‍‍‍‍‍

也是要一点、一点地发芽,长大。‍‍

一点一点,从深度的一对一的交流,成长到一对多,成长到集体生活。‍‍‍‍

对小笼包这种慢热的娃,更是如此

所以当时我和包爸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他营造出足够多的,和喜欢的小朋友1V1深度相处的机会。

就约那些,笼包很喜欢,但在幼儿园时,并没有多少接触机会的小朋友。
一次不行,
邀2次,2次不行,邀3次。
只为了能给他们创造一次,面对面,一起经历、探险、玩耍的机会和时间。

2、花点小心思,去破冰‍‍‍‍‍

然后,小朋友们头几回见面的时候,‍‍‍‍

大人孩子都多少有点尴尬

我发现提前准备一些小东西,特好用。

我常带的有👇

① 独立包装的小零食,

比如海苔,小饼干,低卡奶酪,‍‍‍‍

孩子们围在一起分享,一起吃,吃着吃着就打开了话匣子。

② 带几个符合年龄段的小玩具,

5、6岁的时候,泡泡机、飞盘、遥控飞机,

甚至最最简单的小汽车模型,

简直一带一个灵



再大点的时候,‍‍

就带他们喜欢的绘本、漫画,

两个娃,能交换的看一下午不动地方。


③ 忍住伸出的手,允许孩子经历痛

最后一条,在我心里,最关键,也最难做到。

就是👇

忍住大人伸出去的援助之手!

只要孩子没在故意伤害自己和他人,就交由孩子处理他和朋友的矛盾‍‍‍‍‍‍‍‍

千万千万,别站在大人的视角,干预他们,

也千万别抱着「孩子们会一直和谐共处」的虚假期望,

因为,‍‍‍‍

冲突、争吵、绝交,是任何社交关系里,都存在超级正常的周期。‍‍‍‍‍‍‍‍


别害怕冲突!

反而要引导孩子,接受冲突,

引导娃,去思考每次冲突背后,深刻的原因。

👇

比如,

笼包某次被好朋友气哭,

原因就是回程时的游船,2人一个座位,

他早早和朋友A说,一起坐。

结果他上船后,

发现A已经和B坐在了一起,他没有了位置,坐在最后一排掉了一路的小珍珠。

我凑过去,说:

既然你这么在意,要不要直接去问问,为什么答应了你,却还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坐?

说完,笼包鼓足勇气,去问了。

结果A睁大眼睛,一连串说了好多个抱歉。。。他是纯纯忘记了,着急着玩,没听清当时笼包的承诺。‍‍‍‍‍‍‍‍

好么,

笼包如释重负,一秒正常,又高高兴兴的耍去了。

(和好朋友一起去登山)

年少的冲突,是礼物,

或者说,

人际交往里的无奈、挫折,各种误会、不如预期、不尽人意,也统统都是礼物。

因为面对、接受这种「不完美」,才是友情这门儿课,最难却也最关键的一堂。

正因为这份情谊,会因你的举动消散,

正因为某些圆满,会有结束的期限,‍‍‍‍‍‍‍‍‍‍

才能意味着此刻,我们都在同频的保护对方、理解对方、倾听对方,有多珍贵……‍‍‍

(一起在朋友的外公外婆家,过暑假)

‍‍‍‍‍‍‍

一路磕磕绊绊养育下来,我发现孩子们认可的,

不是让他掌握某种你认可的方法,而是他自己得敢于一点点去试,

只有足够的经历,足够的笑泪,

才能真正的成长。

才能摸索出他自己与人相处的分寸和法则。

比如笼包,当年老母亲邀约的幼儿园玩伴,

那群第一次见面,因为抢玩具飞机哭的眼睛红肿的小伙伴们,

在一次又一次的玩耍时光里,‍‍

已经逐渐磨练出了他们自己的「规则」,

逐渐成了,

能真正容纳彼此各种情绪,能容纳各种突发情况的「坚韧的友情

(一起在湛江赶海)

(一起在温室看仙人掌)

(一起拎野餐的食物)

最后,我就想啊,

城市里、独生子女,

或许我们的孩子,永远无法像今夜在川西看到的孩子们一样,

拥有一段自由自在快乐疯玩的回忆,

但只要,

我们能早早有意识的,把娃丢进友情的试炼营里,早早有意识的,去帮他结交家庭观念相似、性格同频的玩伴‍‍‍‍‍‍‍‍‍‍

他就能再一次次的磨练中,真正长出,爱人的能力。

与其,生个手足,‍‍

不如赋予他,「寻找、筛选、经营」手足的能力。

一旦这个能力养成,孩子就能靠着这份滋养,稳稳当当的走出家庭,走向他人,走向集体,走向社会,

最后,
再穿越重重视角后,
成为真正的,他自己。


最后,你有引导娃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吗?‍‍‍
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好经验,或者,踩过的坑吗?‍‍‍‍‍‍‍
快来评论区唠几句,咱一起出出主意👇


更多干货

○【兴趣班】又、又想半路放弃「兴趣班」?“这娃是不是懒、不上进……”
○【运动】激情追了10天奥运,没想到在自家门口的球场,被重塑了教育观!
○【研学】一口回绝了儿子8月想去的「研学旅行」……中产父母,别再烧钱了
○【手机】暑假,别让孩子的童年只属于「手机」
○【养育】看完张雪峰直播3小时赚2个亿,我发现孩子们最缺的竟然是这个
【旅行】退掉的机票,老友无奈说:“带娃旅游?就是收割中产的,最大陷阱”
○【编程】腾讯年薪60w的编程大佬,和我说:“别让孩子上编程……
○【兴趣班】又把一门兴趣班停了
【电子产品】不可否认,我们正在一场“进化淘汰”中,这样养孩子,可能会流向社会底层……


点击上面文章链接可查看更多干货热文,或在我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所有文章哦~

笼包粑粑        作者简介
中立奶粉评测平台「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在这里,你能看到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从此不花冤枉钱,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公众号名称:笼包粑粑)
‍‍
‍‍‍

笼包粑粑
「奶粉123」创始人,死理性派理工奶爸,为你揭开商家不会告诉你的内幕和真相,选对每一样母婴好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