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由蔚青学者原创,部分素材来源于知乎、微博、小红书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最近热播的一档真人秀综艺《再见爱人4》,因其drama的情节和嘉宾人设掀起全网热讨。麦琳,嘉宾之一,因其节目中的“NPD(自恋型人格障碍)”人设走红网络,成了风口浪尖上的热点。还因此,诞生了互联网新一门热梗学科——“麦学”。
“麦学”,研究人性、情感,还研究社会交往、媒介塑造、网络营销,甚至研究阶层权力与话语……
综艺节目中的麦琳及其网络热梗
研讨麦学,蔓延!
不仅是节目观众、影视区、娱乐八卦区的博主相继加入“麦学研讨”大军,还有来自各个专业的网友纷纷下场(据不完全统计,专业背景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法学、传播学和经济学等),开启“麦学”的学术研讨。
网传北大《心理-神经-脑科学基础》课堂老师将“麦琳”作为案例、60位律师组团研讨麦琳李行亮夫妇片段等
目前节目尚未播完,热度已是一期高过一期,其收视与播放数据不仅是在原本平台创下了新高,被网友传到YouTube上后也“战绩卓越”,有网友调侃称:“麦琳以一己之力让节目成为了全球华人的春晚”。
“麦学”蔓延,或者说其爆火出圈的背后,是因各个圈子都有强烈共鸣。具体总结一下,就是:麦琳火,正是因为大家现实生活中真的会遇到“麦琳”。
当全网研讨“麦学”时,身处学术圈的网友也不甘落伍,一时间系列成果如“麦琳是天生读博圣体”“假如导师是麦琳是一种什么体验”“重生之我在实验室当麦琳”等刷屏社交平台……
正所谓,学术圈有自己的“麦琳”。
学术圈有自己的“麦琳”
第一类:“麦琳”读博
麦琳在节目中的标签之一就是“精力充沛”,同为年轻人,麦琳能够在节目录制中短短10来天内就3次通宵熬大夜,白天还能全程“战斗力满满”地参与录制并花式上演情绪大起大落,周围人的情绪都得围着她转。让一众脆皮又敏感的博士生直呼:真是天生读博圣体!
如今随博士、博士后扩招,青年学者的规模越来越大,考核评价对年轻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有限时间里,要出更多高水平论文、要申到国家级项目、还要完成好导师交代的各种事项甚至还要担起养家的责任,平平无奇的博士生、博后,只能牺牲更多休息、耗费更多心力在学术道路上“拼杀”。这样一看,“怨天怨地从不怨自己,从不内耗,大半夜三点不睡觉,第二天仍能满血上阵”的“麦琳”式体质,在这个赛道的确有优势。
当然,也有人反驳,这类人实际上“什么都做不好”,精力旺盛的点都在正事儿以外。
网友关于“麦琳”适不适合读博的讨论
第二类:“麦琳”式导师
强势且控制欲强、情绪反复无常、沟通能力差……博士生网友反馈,实际生活里,“麦琳”式的博导在众多类型博导中绝不是鲜见。身在学术圈,就导师与博士生的关系而言,后者基本是权力下位者,不少博士生的毕业“命脉”被导师牢牢掌控,为了早日出师,某些时候不得不对其“言听计从”。
众所周知,选择走上学术道路,导师就是学术生涯的“再生父母”。藕断丝连,即使毕了业逐渐开始了独立的学术工作,还是有不少青年学者仍要“仰仗”导师的庇护和支持。这样的条件下,碰到了“麦琳”式导师,的确是比较严峻的挑战。
网友关于“麦琳”式导师的讨论
第三类:“麦琳”式领导
学术生涯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领导?赶上了时代风口走到了权力上位,抬眼一看,自己周围充斥着智商情商综合水平超过自己的人,深知自己已经“德不配位”。但囿于能力有限,又不舍放权。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目前的高位竭尽所能打压别人(包括不限于“惯性PUA”“信息战”“甩锅”等系列操作),获得至少权力下位的人“表面上都臣服于自己”。
作为青年教师或科研人,倘若不幸遇到了这样“外强中干”的领导,却没有幸运的机会将其公之于众。小编提醒,不要指望能叫醒装睡的人,能跑,赶紧跑!
网友关于“麦琳”式领导的讨论
第四类:“麦琳”式“学术缅北”
每年,都会有不少刚毕业的博士面临一件件奇葩的求职“事变”:入职前以为自己是光鲜亮丽的青年人才、手握令人心动的offer;入职后的自己成了“上当受骗”的大怨种、日日委屈憋闷的joker。博士求职进高校,从合同明文约定到学校土政策,可能隐藏“深坑”环节包括但不限于“阴阳合同”“安家费”“薪酬编制”“科研启动费”……(具体可参考“35岁博士,替大家试过了,进“双非”不是退路,是绝路!”)经历过的人无不感叹:每一步,都“防不胜防”。
网友关于“麦琳”式高校的吐槽
青年教师、准青年教师,倘若摊上了“坑”,遇到了奇葩的高校用人政策,小编建议,已经掉坑里的赶紧逃离,否则有点个人理想也很快会被彻底磨灭,畸形的土壤不会长出健康的花朵;还没进坑的就赶紧避开,宁缺毋滥,求职千万不能头铁硬撞南墙,否则一入江湖深似海,想离开还得被扒几层皮。倘若在苛刻的环境下硬“卷”,早晚落下个身心俱疲、重病缠身的结果,英年早逝的中青年学者已经太多……
学术牛马想借“麦学”说什么?
话说回来,为什么“麦琳”让学术圈狠狠破防?吐槽“麦琳”走红学术圈背后,学术圈身处底层的“学术牛马”们,想借玩梗“麦学”表达什么?
再次总结“麦琳”在节目中的人设,不难发现,其与平时圈子里极具隐蔽性的某些权力上位者、垄断者“高度相同”:没有多少实力、真实贡献,却高高在上,善于用自己极强的逻辑(胡搅蛮缠、颠三倒四)PUA身边人,内心自私贪婪、爱慕虚荣,还要打造不在乎名利、甘于无私奉献的“清高”形象。
学术牛马,或许在线下对于不公无力反抗,甚至没有话语权,只能借“麦学”狠狠吐槽,通过“发声”来表达不满和勇气。吐槽麦琳,一是为了看打脸恶人,让身为强势方的“麦琳”们感受与弱者们相同的痛;二是为了看到对不公平的拨乱反正,祛魅学术圈,让高高在上者不再神秘,揭开真实丑陋面;三是青年学者之间于时代困境下的反思与互助,自己踩过坑,便想为后来者多竖起警示牌;最后,青年学者如此传播“麦学”,更是抱有一份理想:多年后学术界再无“麦琳”。
正因为我们足够乐观和自信,才能直面悲剧。青年学者,对建立一个新的游戏充满期待!
以上仅为蔚青学者一家之言,欢迎留言分享!
学术路漫漫,普通人攀爬学术阶梯,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
形势总在变化,难度仍在升级!你是不是还在发愁:变化快、信息少、人脉少、科研忙,没有大把时间研究成功上岸的方法……
到底哪些高校、学院、岗位会有坑?都有哪些坑?又如何更好避开?可以进入蔚青学者平台最新推出的“求职口碑”平台,主打一个“真实、有料”!
求职分享、避坑吐槽,快快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