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由蔚青学者原创,部分素材来源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全国博管办、国自然基金委和中国科协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在高校,有一群人30岁上下的年轻科研人,他们整天忙于科研工作,但被问起身份,他们常常略显尴尬,因为既不是学生也不是教师。这群人就是“博士后”,原本是“青年教师预备役”或“高校科研生力军”,他们却自称是“学术临时工”,只因博士后在站时间仅有2-3年。谈及为何选择做博士后工作,大多博士后的心声是,如今高校编制极为有限,想破解“非升即走”的困境,能选的恐怕就只有“先做博后再争取长聘教职”这个路线,用一阵子去搏一个一辈子的机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博士后或是高校教师未来标配
作为最具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储备军,博士后的规模逐年扩大。截至2023年6月,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约34万人,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352个。如今,博士后“出站”标准也水涨船高,通常需要够硬的“成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为了资助经费还是为了“名号”,基金项目资助对现在每一位即将入站或在站的博士后都至关重要。
博士后都可以申请哪些基金项目、科研资助?TA们的难度、含金量又有何不同?如何排兵布阵才能更有效地“出站”拿offer?接下来,蔚青学者将整理近年来政策与最新信息,为各位博后、准博后送上独家秘籍。
博士后常见基金项目
注:以上为蔚青学者自制,若有遗漏,欢迎联系补充
国家级基金
地方或高校级基金
国际基金
未雨绸缪,谋定而后动!
对目前博士后能申请的所有项目类型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后,蔚青学者认为仅有基本认识还不够,最关键的是如何排兵布阵。
正如文章开篇所讲,博士后的经历更像是用一阵子去搏一个一辈子的机会,本质上是赌一把:学术成长的速度能否跑赢长聘教职的标准提高的速度。这段时间,倘若能有效利用时间,揽获多个项目,一方面是经济条件上足够宽裕,更重要的是科研经验与成果上能够积攒更多成果,助力“上岸”。那么,有限时间里,申请路径如何安排,才能更有效地帮助获得职位?
蔚青学者建议,“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切都要未雨绸缪。用“上桌打牌”来打个比方:对于即将博士毕业更倾向于做博士后的博士来说,选好博士后站点很重要,很大概率决定了往后能摸到什么牌;对于新进入站的博士后来说,要提前规划好出站的大致去向,好知道往后摸到牌后都有什么打法;而对于已在站的博士后,早早规划清楚去向需要多方探寻目标高校或科研单位的信息,以便将手里的牌选择最合适的打法拿下牌局。
谋定而后动。大多博士后都会同步申请多个项目,分散风险,提高资助概率。而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对自己和目标院校们的要求有清晰的定位。一方面,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位博士后几乎无法申遍所有项目,且部分同层次项目是互斥的(可以同时申请但不能同时获批);另一方面,不同高校院系和科研单位,对博士后各个项目的“认可度”不同。所以定位清楚再制定方案,按照时间线、含金量分配自己的准备时间与精力。比如,博士后研究人员每站可获得一次面上资助,同时可获得特别资助、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两者任意一项,且只可获得一次。第二站博士后申请博后基金没有特殊要求,第一站时获得博士后基金资助的情况不计入第二站。
有人问,为了省时省力,可以重复使用一个本子(申请书)的内容吗?要蔚青学者说,的确是个“高效”的办法,但对于“成功获批”可能并不有效。尽管学者们在每个本子中展示的已有科研成果和未来的一些研究计划都是差不多的。但不同项目有不同的侧重方向,仍然需要根据专业最新的动态和项目的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本子的细节,比如说代表成果的排序、项目的亮点与所申请项目层级的匹配度、自己本子方向与同专业其他学者的区分度等等。无论如何,运气的部分我们掌控不了,但可以掌控在本子上的用心程度。
其次,再说说不同院校对项目含金量的“认可”。有人疑惑:“费了老大劲申请到的资助,院校为什么不认?”不同的地区、高校学院单位,对于博士后不同项目的“认可度”的确是有不同标准的。拿“博士后面上vs国资计划BC类”来说,哪个含金量大?有的单位认为面上含金量高,相当于省部级课题,而国资计划中仅A类才算“人才计划”,BC类更算是人才补助;有的单位却认为,国资计划B类也有较高含金量,毕竟,其中一部分是A类没够上自动降为B类的,获得此类资助的博士后人才同样显示出了很高的潜力,将其视为“人才计划”,并且有学院文件明确规定国资计划B类可以作为“出站”要求之一。当然,还有高校单位,两个都不认,只认“青基”,只有“青基”才是国家级项目。
最后,博士后的终极担心:出身“土博”做了国内博士后,获批项目资助就能真的留下吗?实际上,获批项目对“留在高校”到底有多大助力,的确没人能拍着胸脯保证和回答。不少博士后反馈,博士后比读博更累、做了博后不自信了、做博士后的每天都像在倒计时,只想着为什么还拿不到博后基金,每天都在为出站考核焦虑……蔚青学者想要提醒的是,平行时空下,没有背景、没有资源而凭着一份执念在各自领域苦苦摸索的青年学者还有很多很多,与其站在原地给自己画“学术临时工”的圈圈,不如多发声、多交流,和“科研共同体”一起勇敢地一步步争取,早日用成果争取“不被定义”的话语权。
以上仅蔚青学者一家之言,欢迎留言交流!
学术路漫漫,普通人攀爬学术阶梯,注定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
形势总在变化,难度仍在升级!你是不是还在发愁:变化快、信息少、人脉少、科研忙,没有大把时间研究成功上岸的方法……
到底哪些高校、学院、岗位会有坑?都有哪些坑?又如何更好避开?可以进入蔚青学者平台最新推出的“求职口碑”平台,主打一个“真实、有料”!
求职分享、避坑吐槽,快快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
注: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转载本文请联系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