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千万粉丝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发布的视频《我用36万行备忘录做了个动画…》陷入抄袭风波。何同学在视频中声称“我们专门写了一个软件”,后被指认该软件实际上是GitHub上的开源项目“ASCII generator”的修改版,而何同学并未在视频中提及原作者的信息,甚至删除了原作者的署名。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面对质疑,“何同学”在评论区致歉并回应,承认软件是从开源程序改动而来,但在与其他同事协作时出现纰漏,导致文案和旁白出现问题。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然而,这一回应并未完全平息争议。有网友指出,“何同学”使用的开源代码工程使用的是MIT协议,该协议要求保留作者信息,但“何同学”并未做到,这违反了开源协议,在IT行业属于非常恶劣的行为。
我们不难看出,“何同学”抄袭事件的争议点在于是否尊重了开源软件的著作权及开源协议的规定。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开源软件及其背后的法律与公约规定。
Part 1
什么是开源软件?
开源软件,全称为“开放源代码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是指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的计算机软件。开源软件的版权持有人在开源软件协议的规定下,保留一部分权利并授予使用软件的开发人员按特定条件使用、复制、改编以及分发代码的权利。
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开源并不等同于免费,开源保留少量著作权权利的情况下,在软硬件开发、数据与信息共享中广泛采用开放式协作模式,其允许他人以同意开源许可证方式使用开源,不同的开源组织其许可证多种多样,对基于开源改编的程序应该符合开源许可证条款的要求。
Part 2
开源软件的法律框架——
开源许可证
开源许可证是开源软件的法律框架,它规定了软件的使用、分发和修改条件。
作为一种法律许可合同,开源许可证的目的在于规范受著作权保护的软件的使用或者分发行为。每个开源软件发布时,都会附带一个开源协议。开源协议将特定权利赋予用户,同时也会规定用户使用开源软件时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就是保护开源软件著作权的重要法律基础。常见的开源许可证包括GPL、MIT、Apache等,它们在版权、专利和商标方面有着不同的规定。
图片来源:牛道知产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开源协议,对用户施加的限制和要求也不同。
向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Part 3
开源软件使用的知识产权风险
尽管开源软件的源代码是公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放弃了著作权。开源软件仍然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只是著作权人通过开源许可证允许他人在特定条件下使用其软件。这意味着,任何违反开源许可证的行为都可能构成著作权侵权。
由于开源软件模式的特殊性,其知识产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厘清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风险的种类和来源。
著作权侵权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开源软件使用者没有按照开源许可协议的规定使用开源软件,从而导致著作权侵权。
每个开源许可协议都详细规定了开源软件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使用者必须按照许可协议的要求进行复制、分发。
如果使用者没有按照规定使用开源软件,以“何同学”抄袭事件中开源软件所使用的MIT协议为例,该协议非常宽松,允许软件被任意使用、修改和重新发布,包括商业使用,但前提是必须保留版权声明。而“何同学”未在视频中明确标出原作者的信息,这无疑违反了该协议,侵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
(2)开源代码的贡献者将自己不具有著作权的代码提交开源社区,使得开源软件本身存在版权瑕疵。
绝大多数开源许可协议都有免责、不担保条款,开源软件的用户如果使用了版权瑕疵的开源代码,需要自己承担风险。
(1)专利侵权风险
开源软件的专利侵权风险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风险来自于贡献者可能对其技术申请专利并发起诉讼。外部风险则涉及第三方对使用者的专利诉讼,与软件是否开源无关,难以预防。这两种风险都要求使用者在使用开源软件时必须谨慎,以避免潜在的法律纠纷。
(2)商标侵权风险
未获OSI认证的软件不得使用“Open Source”商标,同时,大多数开源协议不涵盖商标授权,并禁止未经授权使用贡献者的商标,以保护知识产权和避免商标侵权。
何同学抄袭事件虽然只是个案,但它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开源软件著作权问题的契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开源软件已经成为推动软件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源软件的自由并非无边界的自由,它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自由。遵守开源软件许可协议,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支持“开放、共享”理念的体现。
END
编辑:王怡苏 袁雪霏
主编:韩玉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