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上,“AI”成为关注热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毫无疑问,2024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一年,AI如何加持新闻行业也成为关注重点。
图片来源于中国政府网
从去年的语言模型ChatGPT
到今年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
一系列AI已广泛应用于新闻媒体行业
全国首个AIGC驱动的“元卯”元宇宙系统,能够从人、内容、场景赋能新闻行业。包括极速数字人API服务、积木AIGC视频生产系统,“元魔方”。
“中华文明探源者”、中国日报首位数字员工元曦,以元宇宙为传播空间,带领全球网友一起探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共同触摸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历史脉络。
虚拟演播室直播系统,能够支撑虚拟抠像和真实场景的深度创作,带领用户身临其境感受山东发展变化。
自动写稿并推送平台,且能够在发现报道数据异常时,提醒记者注意。
2023开发的一款AI工具,用于实时接收新闻信息,自动编辑稿件,生成新闻文章。
在天气预报、灾害预警、水电气民生资讯、体育赛事4种类型的内容上,大川实现了四川全省21市州、183个区县全覆盖的自动写稿、智能分发。
上海广电生成式人工智能媒体融合创新工作室推出的首个AIGC应用集成工具——Scube(智媒魔方),集成了多种AI能力——多模态素材识别、自动生成稿件、全语种智能翻译、新媒体端内容制作播出等全套新闻制播服务体系。
Dreamwriter生产流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Dreamwriter是国内第一款智能写作机器人。该写作机器人能根据算法在第一时间自动生成稿件,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
主要应用于法治新闻报道,在2024全国两会上《法治日报》推出由AI“法小融”收集网友热议法治话题,进行“一对一”解读。
新华社首个人偶记者小V作为XR演播室里的数字人,与新华社记者一同报道新闻,如2024全国两会的《XR里的履职故事》。
人民网推出AI数字主持人矩阵,由中文普通话数字主持人小融和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主持人,以及英文、西班牙文等外文数字主持人齐上阵,“联播”政府工作报告,让时政报道科技感拉满。
AI数字人“深艾”,主要以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新闻报道。
AI数字主播小然可跨越大小屏多个播报场景,进行多角色新闻播报,塑造独树一帜的融媒品牌。
央视财经新媒体新“上岗” 的AI 主播,以总台央视主持人郭若天、孟湛东为原型“复刻”,以“全天在线、真人形象、实时解答”的形式完成自己的“工作”。
新华社推出的“图图”可视化工具,提高了内容制作的效率,也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直观,满足了用户对个性化信息流的需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视听媒体大模型(CMG MediaGPT)
新闻交互聊天机器人,可以进行AI绘画,并在品牌宣传、技术应用、内容传播方面广泛应用。
“聆语”是由腾讯云小微联合腾讯多个技术团队共同打造,央视频将此运用于新闻报道中,能实时、精准地传递解说内容,有效提高手语表达的可懂度。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行业的赋能,新闻媒体积极把握新技术创新带来的“红利期”,从元宇宙系统、自动化生成、虚拟主播、语言模型到手语数智人五个维度推动新闻业的发展与变革,给新闻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力,呈现了一幅“人工智能+新闻”的生动图景。但随着AI应用热潮的袭来,新闻媒体也要冷静思考可能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思考一:新闻记者面对AI的新要求与新挑战
新闻记者如何在技术变革的洪流中坚持自身主体性“定力”,如何更好践行“四力”,实现传播内容有质、有力、有效是当前新闻媒体行业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思考二:新技术语境下媒体版权主体的多元性
AI赋能新闻业的同时随之也带来更加复杂的版权主体,当AI成为创作主体时,新闻作品版权归属谁?AI是否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这也给新闻媒体版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