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摘要】第十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研究生分论坛(一)

教育   2024-12-04 21:01   陕西  

2024年10月27日,由广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第八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包括七场主题演讲、五场分论坛主题报告、五场平行学者论坛、五场平行研究生论坛。本公号将陆续按论坛版块推出学术报告内容精要。


特别说明:本文仅提供作者授权发布的报告。


研究生分论坛一

主持人:徐帅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评议人:刘佳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治传播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学术报告

(注:各分论坛发言均以报告人姓氏拼音为序排列)


侯博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际传播的难点剖析与优化路径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南、观念根基与工作主线。然而,西方国家利用文化霸权的方式,不断地扭曲、丑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实践成效,严重地影响我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框架”是人类概念化知识的表现形式,是对事实要素总体理解的方式,是语义理解和意义协调的必要条件,国际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把“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分析工具有助于剖析制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传播效果的困境。究其根本,中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差异、文明形态差异、理论根基差异和公众认知差异等方面的思维框架差异是制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传播效果的难点所在。中西方价值观念与文明形态的差异是制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根本问题。“文明交往”理念强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主张不同文明形态之间平等交往,注重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统一,是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战略。转换传播范式、创新理论话语、巧妙叙事方式、丰富表意载体、数智技术赋能、扩大传播主体等举措有助于弥合海外受众认知鸿沟,从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际传播效能。


江楠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国家形象的视觉框架分析

——基于Midjourney和文心一格的考察

【摘要】国家形象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的重要战略资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符号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表征。本文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借鉴视觉框架分析及符号学的方法路径,考察AI图像生成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实践。研究发现,AI绘画软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主要围绕色彩、图腾和建筑三种视觉框架,刻画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多样、和谐包容和宗法立国的国家形象。


廖家骏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华侨与祖籍国的互动逻辑——基于政治传播功能的政治解释

【摘要】本文试图以华侨与祖籍国的互动关系为着力点,以华侨与祖籍国互动关系史为内在逻辑,探讨华侨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的内在联系机制,从而获得华侨与祖籍国之间的互动的政治解释。根据对互动关系史的梳理,基于政治传播的功能解释,文章提出了寓于互动关系史的华侨政治社会化与政治稳定的三重逻辑:政治教化、政治变革、政治实现。根据以上内容,本文进一步提出发挥华侨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稳定的推动作用的展望:重视政治传播的作用,通过政治宣传调动华侨民族性;重视政治文化的更新,提高吸纳水平维持体系稳定性;提高互动关系制度化水平,构建良性关系以实现政治稳定。


陶甜;秦冬丽;白杨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印度外交政策的脉络、逻辑与涉华国际传播影响

【摘要】印度外交政策是其国际传播的重要杠杆。本文从历时性的研究视角,梳理印度外交政策的脉络和逻辑,探究其对华国际传播的影响。研究发现:冷战成为印度外交的分水岭,冷战前印度的外交政策遵循以“不结盟”为核心的“尼赫鲁框架”,冷战后印度在对外政策中继续强调不结盟,外交为经济服务,在南亚地区采取“古杰拉尔主义”的睦邻政策,实行“东向”外交,积极调整与大国的关系;印度外交政策的逻辑主要表现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追求、以印度为核心的“同心圆”地缘战略思想、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要素共同作用下的国家心态三个层面;其对涉华国际传播的影响表现在:印度地缘战略对我国海疆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产生影响,印度大国抱负与对华相对弱者心态的杂糅与叠加导致中印关系是一种合作大于竞争、防范和对抗的竞合关系。


夏博阳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超越灰色地带:以文明开拓国际传播新境界

【摘要】基于“软实力”模型的国际传播框架以行为主义的测算和现实主义的论断使国家主体和时空脱域,压缩人类传播的意义空间,固化全球传播秩序,制造了大量的“灰色地带”。为了破解这一问题,伊尼斯就曾试图以文明话语梳理国际传播的历史脉络。文明元素贯穿于“国家”与“传播”的发展历程,国际传播也应当内嵌于文明演化的逻辑之中。基于历史和规范的进路,文明能够从主体、结构和途径三个维度重构国际传播,超越“灰色地带”。国际传播新境界的开拓需要文明超越“国家-社会”“技术-制度”和“霸权-革命”语境之间隐藏的灰色地带。这需要各国应当以文明为轴,在全球南方、网络空间和治理效能三个领域发力,克服国际传播领域中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推动国际传播向文明传播转型,推进全球传播秩序的范式革命。


郑继泽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超越“物质-话语”对垒:

海缆Equiano与尼日利亚新闻话语何以互构



朱亦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普京名言”考证与在中国的传播

【摘要】“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在中国被视为普京的名言,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句话的真正出处是沙俄晚期的大臣斯托雷平,他在危机重重的俄国一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沙俄有了一段良好发展的时期。斯托雷平长期享有恶名,但在20世纪末期由于时局的变化评价逐渐好转,使得普京也乐于以斯托雷平为榜样,重塑俄罗斯联邦的历史叙述。这句话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对俄罗斯的接受方式密不可分,背后是长期以来将苏联与俄罗斯割裂的印象。


本期责编:曾雪莲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政治传播研究
分享政治传播研究成果,解读政治传播核心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