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摘要】第十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学者分论坛(五)

教育   2024-12-02 21:01   北京  

2024年10月27日,由广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第八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包括七场主题演讲、五场分论坛主题报告、五场平行学者论坛、五场平行研究生论坛。本公号将陆续按论坛版块推出学术报告内容精要。


特别说明:本文仅提供作者授权发布的报告。


学者论坛五

主持人:朱雅婧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新闻学系副主任。

评议人:刘娟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


学术报告

(注:各分论坛发言均以报告人姓氏拼音为序排列)


陈超、王仕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助教;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

连接文化:理解网络圈群舆情共振现象

【摘要】以连接为切入视角,从信息、关系、情感三个范畴逐层剖析网络圈群舆情共振这一复杂现象。具体而言,该现象首先外在表现为不同层次信息间的互文关系,舆情由此呈现出系列化、叠加化、连锁化的复杂特征;其次是承载信息流动的关系网络,具有作为舆情互动空间、扩散渠道、行动主体的意涵;再者则为激活、延展和沉淀连接的情感流动。社会关系、信息以及情感要素,按照特定技术、文化、政治规则流动交织,伴随着不同网络圈群之间观点、情感的博弈、共意与引导协商,呈现出叠加累计、扩散衍化等共振模式。基于对该现象的阐释,表明网络圈群舆情共振所暗含共在、共时、共向的价值认识,寄予其构建社会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梁雨辰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信息接触立场一致性

对个人态度极化的影响机制

——基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人们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更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网络舆情也在聚合发酵,个体在参与讨论中的态度极化因此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沿着前人研究用户信息接触立场一致性与个体态度极化间关系的路径,采用在线实验法重点探究个体宽容度、选择性回避、接触到的留言情绪等对信息接触立场一致性与个体态度极化关系间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首先,信息接触立场一致性和个体态度极化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信息环境和议题设置中均存在差异。其次,宽容度在信息接触立场一致性和态度极化间产生遮掩效应,这与可能影响这一传导路径的其他因素相关。再次,人们越接触立场不一致的信息时,选择性回避会更高,态度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最后,积极或消极的留言情绪均能够调节信息接触立场一致性和宽容度之间的关系,但是在信息接触立场一致性和选择性回避之间的关系中,仅有消极情绪能发挥调节作用。本研究以这一多变量模型,探究信息接触与个体态度极化转变的复杂关系,希冀能够减少相关舆情的负面讨论发生。


李婉琦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青年群体微博“饭圈式”政治参与行为

与公民身份认同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青年群体已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力军,对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国家官方主流媒体为增强公众互动、提升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也逐步开始尝试新的宣传策略。目前国内关于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多集中于剖析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形式并提出引导对策,整体较为宏观。本研究将运用混合研究法,以青年微博政治参与和饭圈文化为切入点,探究饭圈行为是否会影响青年群体的微博政治参与行为,同时剖析官方主流媒体的“饭圈式”策略是否影响青年微博政治参与行为,是否对青年的公民身份构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国家官方主流媒体使用“饭圈式”宣传策略的路径是渐进式的。而青年群体对“饭圈式”策略的态度与对饭圈文化的熟悉程度相关。同时,对政府或主流媒体的信任度、认可度和认知积极影响青年群体微博“饭圈式”政治参与的态度。因此,国家官方主流媒体可以利用“饭圈式”策略进行信息传播并吸引青年关注,但该类策略是否可以作为长期策略以促进青年群体微博政治参与,值得深思。


张力文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助理教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

合法性话语与政治传播实践

——2020-2023年的纵向分析

【摘要】新闻发布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化的政治传播形式,要发挥其告知和说服的双重功能,就必须确保其行为的合法性。本文通过对新冠疫情三年的纵向研究,探讨了我国的新闻发布制度及其合法化话语策略。方法上,研究采用动态主题模型(DTM)与批判话语分析(CDA)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探讨了政治传播实践中有关合法性的话语建构过程。本文作为治理与传播领域之间的跨学科尝试,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合法性话语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



本期责编:刘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政治传播研究
分享政治传播研究成果,解读政治传播核心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