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由广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第八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包括七场主题演讲、五场分论坛主题报告、五场平行学者论坛、五场平行研究生论坛。本公号将陆续按论坛版块推出学术报告内容精要。
主题演讲(三)
《新闻真实的实践内涵和理论延续》
王润泽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技术发展和政策推动下,学科创新压力巨大,可通过全新研究领域如中国媒介学、数字共通等,或对传统学科内涵的重新赋予来应对。新闻真实作为学科核心,不仅是道德承诺和职业信仰,也是学科合法性的支柱。新闻真实源于16至18世纪英国的事实文化运动,与法律、历史、科学等紧密相关,其内涵随技术条件变化而演变,新闻真实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需要在技术、文本和社会变迁中不断更新和丰富。
新闻真实与知识真实不同,关注当下的生动性和暂时性,其合法性由新闻领域赋予。新闻知识的实践史显示,新闻真实概念是逐步构建的,包含权威来源的真实、要素的真实、数据的真实等。新闻学不仅是关于事实的报道,而是关于世界的认知,连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学科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贡献。这一实践在哲学领域中较为罕见,因为哲学通常探讨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联系,却少有学科能大规模成功实践。新闻学科自诞生以来,持续在这两个世界间建立联系,其合法性不仅体现在新闻真实、新闻自由和新闻客观这三大支柱上,更在于它实际上建立了一种深刻的关系。对新闻真实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守正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国际传播的现代性反思》
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
在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俄乌冲突等重大事件和中东紧张局势频发,国际传播研究需从政策对话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术探讨。中国致力于增强国际传播能力,以提升信息交流量和信任度,但面对全球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国际传播中心的建设需进行重大调整,甚至颠覆式创新。
全球信息交流的流动性和碎片化对传播理论和实践构成挑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播目标。西方化在全球进程中的影响虽显著,但并未导致历史终结或文明冲突,而是促成了多元现代化阶段,中国现代化即是例证。西方现代性理念与全球多元现代性理念的紧张关系成为全球动荡的关键因素。
数字化技术推动全球进入新的交往阶段,但信息有序流动的需求与数字化技术特征之间的矛盾使全球传播生态变得脆弱。数字化生活对政权构成挑战,全球治理数字规则正在形成。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需反思,调整理念,改变对信息输出的认识,放弃追求全球传播信息秩序化,系统性变革现有实践制度性安排,以适应新的国际传播环境。
文字整理:严嘉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期责编:陈聪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