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7日,由广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政治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第八届“政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包括七场主题演讲、五场分论坛主题报告、五场平行学者论坛、五场平行研究生论坛。本公号将陆续按论坛版块推出学术报告内容精要。
特别说明:本文仅提供作者授权发布的报告。
主持人:刘娟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
评议人:曹锐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学术报告
(注:各分论坛发言均以报告人姓氏拼音为序排列)
刘仕金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迈向信息维度的国家能力建构:因由寻绎、路径选择与原则遵循
【摘要】国家治理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实现要求现代国家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能力,迈向信息维度的国家能力建构因之成为必要,这不仅是信息之于国家能力的意义吁求,也是古今国家信息能力的实践启示,更是现代社会国家治理的因应需要。而现代国家要想建构起一个强大的信息能力,既需要沿着特定的“后勤”路径出发,不断夯实国家信息能力的物质根基;也需要回到国家官僚体系内部,破解它由于“委托—代理”关系和分职制而产生的种种纵向和横向信息问题;还需要在国家制度化的信息机制之外,补充建立一些非制度化的信息机制。在此过程中,现代国家需要严格遵循适度、安全、公开、向善等建构原则,这是确保国家信息能力得以正确建构和良善使用的重要标尺。
卢雪尧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被误读的“退林还耕”:政府、媒体、中继人三重政策叙事向度分析
【摘要】农业政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20年9月,国家出台关于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政策,随后,网络平台出现长达3年的关于“退林还耕”错误概念的争论,引发广泛舆论,严重影响政策执行。政策误读不仅发生于政策传播环节,我们需要从政策生产到传播各环节展开分析,以查找全面原因。因此,本研究基于叙事政策分析框架理论,从叙事情境、叙事角色、叙事情节、叙事寓意及叙事策略五个维度,对2020年9月至2023年12月政府、媒体、中继人在微博平台关于“退林还耕”的叙事内容展开研究,分析三重政策叙事特征、政策叙事的实然结构,与应然结构相比存在的问题等。研究发现,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者,媒体作为政策传播与报道者,中继人作为政策解读与桥梁者,存在着叙事情境铺垫不足、叙事角色塑造不全、叙事寓意解读不够等问题。本文进一步从政策发布、传播、解读及互动四个阶段提出政策叙事结构的优化策略。
李艺华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于微观政治传播的网络舆情生成路径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梁倩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跨越数字障碍:政务新媒体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
【摘要】政务新媒体作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与服务质量的重要平台,是党和政府服务民众、联系群众、汇聚民意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手段。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严重,老年群体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媒介素养缺乏等原因,无法充分享受数字化政务服务带来的便利。本文以政务新媒体适老化改造优秀案例为对象,研究当前老年群体所面临的数字困境情况,并以此探索我国适老化政务新媒体发展路径,着力提高老年群体政治活动参与度与政府服务能力。研究发现,当前老年群体主要面临接入设备落后、数字素养欠缺、平台数字身份模糊等困境,因此,政务新媒体适老化改造要根据老年人现实需求,从技术改造、场景嵌入、主体转变三方面进行入手,积极推动政务新媒体适老化改造蓬勃发展。
苏陆影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数字公共领域:互联网平台作为政治传播的理想范式
【摘要】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多重语境与深度媒介化社会的到来,数字媒介借由人类社会的实践嵌入到整个现实世界中来,并深刻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在新型传播机制作用下,互联网平台开启了一种新的公共性协商领域,其“改变了迄今为止在公共领域普遍存在的交流模式,一种全新的交往领域得以形成,这就是数字公共领域(digital public sphere)”。数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代表着互联网平台作为政治传播理想范式的出现,具体表现为公共性的重构、参与主体的激活、传播关系的重塑以及传播权力平权化等方面。当然,互联网平台作为政治传播的理想范式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两难,如何建立起个体自由基础上的社会团结是未来政治传播的重要议题。
本期责编:彭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