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面对城市越来越多的养宠人群与火热的宠物经济,我们的城市与商业是否做好了准备?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我们与我们喜爱的宠物需要一个和谐便利的家园。狗作为许多现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伴侣、伙伴,甚至是家庭成员,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类生活,于此同时,狗是一种体型较大的生物,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始终有人爱也有人惧。爱狗者&狗主人需要在城市中谋求片瓦之地以安其乐,这一呼声在今天这个缺少陪伴的社会越发强烈。
项目名称:SEPARATION
项目地点:中国浙江绍兴
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中国 “一人户”家庭数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一人户”家庭占全国家庭的四分之一,而独居群体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火了“它经济”。《2021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家庭养宠数量粗略估计已经超过1亿只。
这其中,饲养犬猫的人群数量达6844万人,近乎占总人口的5%,每20个人中就有一位猫或犬“铲屎官”。而这些养宠人群与“一人户”家庭高度重合,饲养员中近一半是“90后”宠物主。
滨河平面节点分别包括古城遗产、自然保护区、餐厅、公寓A、公寓B、聚集地、公寓C、私人外出、私人住宅区、聚集地、步行路、公寓D、变电站、公寓E、学校、体育中心、公寓F、自然保护区、疗养院、历史遗产、公寓G。
原始桥梁现状(图)
桥A:
桥B:
桥C:
一面是逐渐高涨的养宠热情与宠物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面我们的城市对居民的养宠需求视乎还未做好准备。城市和社区环境中大多场所宠物无法进入,一些行政法规对于遛狗规定也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没有很好的疏导需求,导致养宠人士备受限制的同时,也容易造成养宠人士与不喜欢宠物的人之间的矛盾。
现状:在中国,养宠物的公民已增至7355万人,其中养狗的占41.6%。而它们饲养的狗已达5085万只。据专家估计,宠物市场规模将达到250亿元。
养狗人群增长以及行为习惯分析:
图中分析了中国宠物市场的增长趋势以及狗在其中所占的巨大比重,数据表明近年来中国的宠物市场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而大部分人的居住环境是空间并不大的公寓,这就意味着以狗为宠物的人群都需要一个人宠共享的公共空间。这里也对爱狗者的遛狗需求以及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表明狗主人每天需要在遛狗这件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当然这一命题本身是一种设想,若需将其深入研究还是需要将其定位到一个实际的场地,用实际问题去深入探讨这一假设的概念。为此学员将其带入了家乡的一处沿河居民区中,地点位于绍兴市环城河东南段。沿河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沿河步道与公园,居民区环布四周,被河流与线性公园贯穿其中。场地自南向北始末分别是城市中较为有影响力稽山公园和绍兴古城墙,都是居民休闲娱乐散步的理想场所。
群体分析:在养狗情况上,社区中不乏大量养狗人士,其中大部分需要在夜间带狗出门,遛狗时间超过20分钟。此外,有一定数量的居民对犬类宠物有害怕心理,这一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公园或是步行道上的遛狗或是与狗嬉戏行为较为抵触,因此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重合的流线上如何对犬类与人流进行分流,既可以满足养狗与爱狗人士的需求,又能维护怕狗人士的权益。
"遛狗+铲屎”作为每位爱宠人士的必修课,是日常养宠最常遇到的场景,但在当下我们城市与社区的道路,对于养宠人士与普通市民来说,依然存在诸多矛盾:
矛盾一:宠物与害怕小动物的人在通行过程中相遇。
矛盾二:狗狗相遇时发生撕咬或吠叫,影响或伤害到路人。
矛盾三:视力障碍者牵导盲犬行走时无法及时避让行人,可能引起怕狗人群的不适。
项目地点江南水乡存在大量的水道与桥梁。大部分的滨水带是所有群体共用的,而桥梁的位置却因为桥的存在而出现不同的道路,这也正是为这个设计创造了可利用的空间。桥下空间由于较为阴暗狭窄,平日里使用的人群也并不多,但是因为它的位置又能很好的避开车流,就较为适于给宠物使用,正好把桥下这片使用率低的场地重新利用起来,因此设计学员确定了三座桥梁作为设计的节点。
分流不同人群
桥梁的桥面与桥下空间的分层是天然的流线分流方式。同时沿河步道本身穿越了桥梁,在穿越桥梁时,路径上存在两种选择:桥下穿过或是桥上通行,因此设计上希望通过这一本来随机的选择来分流两类不同的人群。
因此在策略上,较多的楼梯与桥面上的车流会使狗主人自然而然的选择桥下穿行,这就使得宠物狗的活动场所会限制与桥底空间或是低于桥面的空间。反之因为狗的存在,怕狗人士会选择上方桥面穿行,自然分流了两类人。宠物狗聚集于低处玩耍,高处的桥面可以作为观赏区域,大量怕狗人士是惧怕与狗类接触,但并不惧怕物种本身,有距离的观看适合这类人群。
选址场景设想
场景一:选择住宅区的必经之路与靠近河流的观景道。
场景二:特殊的道路引导狗狗;用不同的道路层次划分人狗道路分流。
场景三:设立场地高差人们可以在没有身体接触的情况下看到狗,同时狗在不打扰的情况下玩得开心。
场景四:场地应远离交通工具,远离车辆。并阻挡交通噪音。
基于人与狗行为以及互动模式的节点设计:
场地主要服务的群体是人与狗,因此学员对狗的活动方式进行分析,列举出例如跑、绕圈、跳跃、与别的狗追逐等6种行为模式,同时将人的活动方式也进行列举,有看狗、与其他狗主人交流、看风景等6种行为模式,然后将这些行为模式进行组合得到六种常见的人与狗类的互动方式,然后为这些互动方式专门设计相应的设施与活动场所,主要是对于场地的微地形进行改造,加入各种适于狗狗运动的结构。
节点分析:
场景一(遛狗):一般情况下,狗狗和宠物主人会沿着自己熟悉和适应的路线行走,对于宠物来说,远离车辆和空间的地方是最理想的。
场景二(带宠物看风景):当狗一起跑时,主人很难控制他们的狗。所以引导狗的路线的设施是必要的。大多数狗的运行路线都是圆形的。所以用圆形的坡度来引导它们是合理的。每个坡度都可以建造一个单独的座位,供主人将宠物围在自己身边。
场景三(以狗会友):每个斜坡上设置三个座位,围绕一个空间空间。主人可以坐在上面,他们的宠物会围着他们跑。有了这个设施,宠物主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他们的宠物来建立。此外,由于设施分为三个部分,因此每个座位都有独立的用户空间。
场景四(带狗爬楼梯):许多受欢迎的狗的腿很短。所以为人类设计的楼梯并不适合狗。整个空间需要一个为狗设计的坡道,以引导狗进入桥下的空间。并保留连接楼梯与桥的引导也很重要。
场景五(以狗会友02):在有交通影响的空间,途中的设施不合适,影响交通,所以在整个路线中,没有中央部分的类似狗的座位是必要的。
场景六(与狗玩耍):狗之所以走“之”字形,是因为它们跟随主人的路线。以道路突起构筑来区分宠物和人。
设计把三个节点分为三组功能性:通行用/人犬共用/为人使用。
通行用:通行用的节点主要为流线服务,没有过多的台阶和层级,上层的人们可以选择阶梯上行到达马路,下层的设计中则提供了可休憩的台阶以及拱形结构。
具体设计:水槽花园和半开放的聊天区在远离主干道的角落,已经搭建了私密节点;行人和休闲场所作为穿行节点,应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靠近原桥楼梯的一角,保留原建筑,并种植树木。
人犬共用:人犬公用的桥下空间则是有针对性地改变了微地形,使狗狗跑动玩耍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在微地形之间放置条形座椅,供狗主人休息。流线型的入口引导狗狗和主人进入桥下玩耍的空间。分段式的阶梯也提供了不同的层级供主人休息或是其他人群经过。
具体设计:宠物主人和具有娱乐和社交功能的宠物的节点;将楼梯分隔成不同的平台,用于营造休闲空间和引导宠物;引导人和狗进入节点的结构。
为人使用:为人使用的空间主要是服务于不太愿意近距离接触狗狗但是可以远远观察的人群。这个节点的位置在人犬共用空间的对面,提供了观赏的平台,同时较大的硬质空间可以用作日常的表演场地。
具体设计:一个用于看狗的平台与另一个用于人类和坡道的平台相连;在场地内植树可以营造花坛树池可供人们庇荫,降低节点的温度;设计一个更大的节点平台,可用于表演或锻炼。
平面以及节点轴侧:
后期也根据这几个节点的特征选择了效果图的角度,展现了节点当中人与狗共享城市空间的场景。
节点效果图:
A:通过节点道路高差功能将狗和狗的主人与人口分开。
B:行人可以看到狗狗与主人和爱狗人士嬉戏玩耍的景象。
C:不爱狗的人可以隔河而坐,看狗玩耍打发时间。
「 设计团队 」
LINGHAO GU所获Offer:
TUD(Landscape Architecture)
AA(MSc Landscape Urbanism)
Melbourne(ML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老师好友了解作品集辅导
wechat:老师微信
- END -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