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c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 Bachelor of Architectural Studies
First in Course Award in ARCHDRC 104
First in Course Award in ARCHDES 103
First in Course Award in ARCHDES 200
SANNZ Sponsor ’s Favourite Prize
First in Course Award in ARCHDES 300
Melbourne Global Graduate Scholarship
UCL - MArch Bio-intergated Design
NUS - Master of Architecture
AA - Diploma/MArch ARB/RIBA Part2
Melbourne - Master of Architecture
Sydney - Master of Architecture
MMU - M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虽然本身就是一直在国外,但不得不说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环境。在本科阶段的建筑学习让我了解到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其实是关于参数化设计以及生长型建筑。而新西兰的学习资源太少,导致做不了特别多我想研究的方向的课题,或者说得不到特别多老师们的帮助。本科阶段的设计使我认识到我需要一个更加先锋性或者说更加实验性的学校来引领我的方向。
▲ Grace的摄影作品
我最终的选择肯定是UCL啦,我一开始就是奔着它的生物融合建筑系去的,在我大三的设计里我发现了自己对于把生物特质融合进建筑语言中的兴趣,而目前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的大学寥寥无几。当然,选择UCL 还有很大一部分私心是因为我从高中起就一直向往着去伦敦生活(当然也可能是小时候哈利波特看得太多导致我有个英国梦lol)
▲ Grace
关于设计,一开始选择学习建筑其实是受到了很多贝聿铭先生的影响,高中的我从他的设计上面找到了很多共鸣。当时最喜欢的设计应该就是他的苏州博物馆了,因为本身我就来自苏州嘛,理所当然的觉得能够和贝聿铭的建筑产生一些连接。关于他的设计语言,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人文以及地域性建筑的考量以及融合。然而当我真正开始学习建筑,我本身的设计会更加的偏故事性,或者说,我设计建筑时时常会考虑这个建筑背后的故事,它所处的时代,我喜欢赋予我的设计很多未来生长的可能性。在我看来建筑从来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盒子,它和自然一样是有生命的,是可以生长为人们没有办法想象到的一个新的形态的。
▲ 贝聿铭先生
我未来的理想其实挺简单的,按照现在的我的考虑,大概就是读完硕士在英国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然后回大洋洲继续我的职业生涯吧。不过如果情况允许,说不定也会去各种各样的国家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吧。(但谁知道两年后的我怎么想呢)
作品集的风格延续了我个人的习惯,比较偏向于插画/拼贴风。当然每个项目也都有听从导师的意见,尝试不同种类的表现方式使我的想法能够更好的传递出来。做项目的时候也有参考很多UCL本身的风格展现。
▲ Grace作品
关于调和时间这点其实我做的挺痛苦的,因为要同时开展好几个项目我其实会有些分身乏术的感觉。但主要还是优先考虑学校的作品,然后在周末或者假期里面狂赶作品集的进度。这也导致我的进度很慢伴随各种拖拖拉拉。主要还是需要一个明确的DDL,毕竟压力就是动力。
所以对我来说,最大的困难大概就是时间管理了,有一段时间我同时要兼顾四个项目,两个在收尾两个在不同进度的进行。整个人就又焦虑又着急,但还要保证作品的完成度。这段时间里我一直会有放弃的想法,而且周围人越催我就越焦虑。我觉得这种时候就是需要冷静下来,不要Panic,然后一项一项把所有要做的东西都列成表,然后每天做一点点。
▲ Grace的摄影作品
准备作品集的时间感觉每一天都特别忙,没有什么时间去想其他的东西。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还是有抽出时间去海边住了两天,我觉得在忙碌的生活里面找到时间去稍微放空一下自己能够让之后的作品更加拥有生命力。
▲ Grace的摄影作品
给对学弟学妹的Tips:
积极主动地找老师约课,保持好一个频率,就算有其他事情也尽可能跟随这个节奏,这样能最大可能的保持进度。
另外上课前要知道这节课的主题是什么,你最想要得到什么,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从排版布局思考自己要做什么图可以帮助理清思路。
最后,不要被一些不好的评价影响到心情,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设计本身就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不要因为有不好的评价就心灰意冷!保持心态!加油大家!!
我最喜欢的项目应该是大三第一学期的project Ultra-Plant,当时正好处于俄乌战争的开始,我以此为灵感想象了一个处于未来的人类生存指南。Project Ultra Plant 位于新西兰奥克兰的中央商务区(CBD)。选址考虑了一个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的情景,核武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在这个世界中,宜居环境变得稀缺,幸存者们被迫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过度依赖科技的后果使幸存者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其认为我们是一切的掌控者,受损的环境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因此,Project Ultra Plant 应运而生,它是一个创新的模块化生活系统,将建筑视为生命体。人类与植物共同协作,创造可扩展的居住空间,旨在恢复地球的环境。该项目拥有一个核心系统和围绕其周围的子生活舱。核心系统通常由高层混凝土塔楼构成,选用具有核抗性能的材料。核心建筑通过可扩展的植物血管与子生活舱相连,这些血管是先进技术融合的成果。每个核心场地都有一个搜索边界,随着更多核心建筑的发展,可以找到更多适合的场地,以覆盖更广泛的环境。
进入系统后,居民将被分配一个睡眠舱作为生活舱的基础。居民可以在元宇宙中享受元生活的同时设计他们的生活舱。必要的营养和废物处理通过连接到核心建筑的植物血管进行传递。居民可以基于植物基因库设计和建造他们的家园。每个睡眠舱都与外部机器人相连,使居民能够在元宇宙中观察和体验真实世界,同时根据全面的数据分析收集所需的植物基因。所有信息都在区块链系统中生成和管理。在收集所需的植物基因和建筑材料之后,它们将被送往核心建筑的植物实验室。这里的人工智能负责处理和研究受感染的植物基因。经过测试和改良后,新一代的植物将被种植在根据居民选择收集的材料打印的生活舱顶部。人类产生的废物将作为主要结构的肥料,实现整体共生的循环。这种创新的设计将人类和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Project Ultra Plant 不仅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将其连接到元宇宙。居民可以通过机器人观察和体验真实世界,同时收集建造生活舱所需的材料。这种融合了虚拟与现实的体验为居民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创新的建筑设计和生态技术解决战后环境破坏的问题。通过人类与植物的合作,借鉴自然界的智慧和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为幸存者们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的未来。它代表着对人类与自然关系重新思考的表达。
一开始是在网上看到的这里,觉得作品都很不错就开始接触了。因为我是海本嘛,所以其他的机构很多都没有把握能帮忙申请上。但选择这里的理由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的带课老师的风格我个人非常喜欢。
我的带课老师是Ivy,一开始看各个老师的作品的时候就被Ivy的毕设惊艳了。再加上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Ivy的沟通都非常愉快。在我特别焦虑的时候Ivy也是非常supportive,帮我缓解了很多焦虑的情绪。关于其他的老师们,大多都非常负责,但可能是因为时差的原因,有些时候会有一些问题,但只要联系教务老师,一般事情都可以解决。
虽然没有参加其他课程,但关注了公众号,机构经常会有很多我很感兴趣的公开课,有时候看看可以拓展一些知识。
我本人比较喜欢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高中时期就比较喜欢Dali的美术作品,进入大学之后看了很多日本80,90年代的动漫作品,包括Akira, 新世纪福音战士 etc。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看事情的角度,以及使我开始联想很多未来主义的社会面貌。另外我本人也特别爱看杂谈类的视频小说,类似于星际旅行啊,外星人啦,地球起源之类的东西,这些内容也让我的想象力比较放飞hh。
▲ Dali作品
在国内的时候比较爱逛美术展,和朋友打卡很多网红小店。感觉逛展子可以了解到很多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在逛展途中内心会变得非常平静。但是在新西兰这种机会就不是很多,我大多时候比较喜欢在天气好的时候出门摄影,可以的话打卡一些餐厅或者景点。天气不好就呆家里撸猫或者去朋友家撸狗hhh其实我挺喜欢旅游的,但这段时间出去的机会比较少,上一次长途旅行还是21年的皇后镇(哭)希望之后可以有多点时间去不同的城市当观光客吧~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老师好友了解作品集辅导
wechat:老师微信
- END -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