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设第一次做概念设计就连续两年获得NCDA国家一等奖!“科技立方体堆叠+碳纳米管材料”玩出容纳1亿人的高层建筑综合体

文摘   2025-01-06 14:24   安徽  

本次优秀作品分享

我们邀请到景德镇学院环境设计系的黄泽桐同学
张百川同学(展板排版)
王佳蕾同学(分析图辅助)
共同完成的本科毕业设计作品
<AristhiaOasis-生态复苏计划>


作者按


项目以元宇宙中畅想未来城乡融合的空间形态为出发点,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根据现有数据模拟2100年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情况,提出了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概念。旨在通过建设高层建筑综合体,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城市的容积率,满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本设计不仅追求土地的集约利用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更融入了未来城乡融合的理念,实现城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
先来欣赏下高清大图吧~




QUESTION 1
毕设的主题是如何确定的?灵感来自于哪里?

导师并未对毕设的主题做限定,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我的项目灵感来自于《流浪地球》,电影中的设计理念让我重新思考地球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包括全球变暖、能源枯竭、物种灭绝等等。因此,基于现在的地球发展情况,基于对现有数据的调研,我模拟了2100年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对人类行为提出了收缩并恢复生态发展的假设,并通过城市综合体的设计来实现这一目标。


毕设之后,我又与同学对方案进行完善优化,增加了方案的概念性设计,对作品名称和排版,以及部分空间进行更改和优化,投稿了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的非命题空间设计。

修改前


QUESTION 2
在设计初期做了哪些背景调研?

背景调研主要是对未来的人口预测和能源储备进行分析,并对城市化扩张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将以上网络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数据推演,用于完善基础元宇宙的背景信息。



随着人口的增长,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会增加,进一步加剧环境污染的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资源减少。资源的开采和消耗,使资源数量减少,尤其是人均拥有量会锐减,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地球本身储存的资源量只会越来越少,资源问题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所以如何高效地利用资源也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自然生境被破坏,导致许多物种失去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化导致自然景观被切割成碎片,景观破碎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QUESTION 3
您期望该项目能达到怎样的设计目标?

基于前期调研成果,我预测在2100年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会出现诸如资源过度开采、污染严重、海平面上升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的预期是一个综合体的容纳空间约为1亿人左右,底层占地面积约为314平方千米(直径约为10km),建成后对于周边1亿人口进行收拢,后对原先区域进行生态修复,这可能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人类一起努力实现。在对世界所有的区域进行修复后,会形成世界的交通网,可以通过更为简单的交通方式,到达世界的各个区域,欣赏不一样的景象。



QUESTION 4
为什么取名<Aristhia Oasis-生态复苏计划>?

Aristhia是结合了“Aristos”(最好的、最优秀的)和“Theia”(女神),象征着这个建筑项目是卓越和美丽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态的尊重。Oasis是“绿洲”,代表着希望和生命的源泉。在这里,绿洲象征着这座建筑综合体在城市中提供的一片绿色天地,为居民带来宁静、舒适和自然的体验。传达了为城市居民带来的绿色、舒适和希望的愿景。


<生态复苏计划>因为项目的初衷是对于生态进行修复,以现在人类的扩张速度,未来生态会遭受巨大的破坏,人类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收缩人类的扩张边境,将横向扩张改为向纵向层叠,形成一个巨型的综合体,将原本地面上属于生态的空间进行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城市综合体。



QUESTION 5
设计策略是什么?如何实现设计目标?


建筑功能

我希望打造一个共同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体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更能够对生态资源进行修复和保护。

功能区域主要包括:供能区域,提供综合体的正常运作;农场区域,提供综合体所居住人民的饮食问题;科研区域,对于城市模式和修复生态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及各类领域的研究;居住区域,解决综合体人民的居住问题;公共服务区域,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服务;景观区域,对当地修复后的独有景观的欣赏和旅游开发;交通区域,提供联通各部分的交通需要和跨建筑的短暂空间跳跃。



材料选材


建筑采用以碳纳米管为主要材料,其优点主要包括:
1.提高了建筑的强度和稳定
2.也能改善力学性能和耐久度
3.建筑智能化和节能化
4.环保和可持续性5.轻量化设计。



节能措施

将农场的种植产生的高含氧的气体传输到居民区和公共服务区,并重新吸取高二氧化碳含量的空气,重新吸取后传导到农场后重新被植物吸收后净化后重新产生高含氧量的空气,实现建筑内部碳中和。





QUESTION 6
建筑形态是如何生成的?做了哪些推敲?

建筑形态以收缩城市占地空间作为主要目的,将城市的横向拓扑,改为纵向上的堆叠,起初是想让形体完全向上纵向发展的,后来将科幻太空站的形态引进后把形体分成了三段式的结构,下段部分以柱状结构为主,中段以简单的体块为主并进行体块分割,上段部分是自由构造,在云端之上。

▲定稿爆炸图


初稿剖面图

三段式的结构在功能分区上更加的合适,同时也对地下部分的能源供给做出了转换,原先是想采用地热能不断对高比热容的液体加热后重新冷却再加热的方式获取能源,后面考虑到地壳运动的因素改成了可控性高,能源供应能力更强的核能发电。


QUESTION 7
可以就设计中的几个主要空间点做一个介绍吗?


地下区域


功能区域:可控且安全的小型和能源,可以提供垂直城市运转所需的稳定、高效的能源。




下段区域


垂直农场: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实现了在城市中心进行高效、环保的农业生产。通过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垂直农场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新鲜、健康的农产品,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绿色的生态空间。



科研区域:集中了先进的科研设施和优秀的科研团队。这里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基地,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智力支持中心。通过科技研究,推动城乡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段区域

居住区域:以科技立方体的模式堆叠混合,在科技的加持下此居住模式不仅促进了居民的交流与融合,也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居住选择。


高效区域:这一区域集中了医疗、商业、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上段区域

观光休闲区域:该区域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特色,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娱乐休闲区域:这一区域汇聚了各类高端商业品牌和特色店铺,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购物选择。无论是时尚服饰、美食餐饮还是休闲娱乐,这里都能满足您的需求。



独立区域

交通区域:贯穿整个空间的交通通道。这条通道不仅连接了各个功能区域,也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方式。



QUESTION 8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起初构想非常宏大,后期项目工作压力巨大,总是觉得不能很好的体现原先的想法,经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同时我好像也是学校第一个做概念性方案设计的,内心其实非常忐忑,总是会想是不是需要往实际一点的方向靠拢。后期真的非常感谢张百川同学和王佳蕾同学的帮助,在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帮助我把最后的部分快速完工,也很感谢我的导师胡丽婷和老师卢志安,很感谢他们的指导和肯定让我坚定下决心完成毕设。



QUESTION 9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想对作品的哪些方面加以完善?

此项目已经经过一次完善,如果还有过多的时间进行完善,我希望对内部空间中垂直农场和科研区域,以及中段的公共服务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想对周边的生态修复进行一定的表现。




QUESTION 10
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国家一等奖,都是做末日设定的概念建筑,两次作品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

虽然做的都是巨构的城市综合体,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偏向实际一点点(至少最开始的出发点比第一次更实际点)将关注点从完全的以人为主体,转向了人与自然的共存(人需要去修复生态而不是独善其身),同时完成度要更高一些,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让我知道哪边需要去做完善和补充,划分空间和流线关系的处理都比第一次好,但是也在一些美感上比第一次稍稍欠缺,建筑推理演化上没第一次的完整,也算是有点小遗憾了。


图文来源 / 黄泽桐、张百川、王佳蕾

编 /  Haiki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新一期竞赛营1月10日开课!




- END -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


UA设计学堂
Unique Arch-Art︱分享建筑与艺术设计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