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课设一张图讲一个故事!“触媒辐射效应+空间句法”完成“教科书”级历史街区的微更新改造

文摘   2025-01-09 16:22   安徽  

本次优秀作品分享

我们邀请到了湖南科技大学
建筑学大四的朱文杰和易文卓
分享他们的大四城市设计课程作品
<触媒焕新颜,续街新文脉
——城市触媒理论下湘潭鲁班殿片区微更新设计>


👀
先来看一波高清大图吧~








作者按:


基于城市微更新背景,探究湘潭鲁班殿片区更新策略。本次设计采用触媒理论,运用城市策展手法。以保留街巷空间、传承历史文脉为核心,形成历史文化新街与传统文化旧巷,通过触媒辐射效应,打造一个集历史记忆、文化体验、商贸交流、宜居宜业于一体的历史文化片区,成为湘潭历史文化新名片。




设计背景

本次设计结合“2024 湖南省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的主题展开,要求以“现代性微更新视角下之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改造设计”为主题,探讨当下城市老城区更新的具体策略,旨在揭示城镇开发现况的限制相对人居需求的普遍课题。


现有大部分的既存建筑尚未达建筑生命周期之半,或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全面更新,在建筑尚可使用的状况下,如何透过适当的改造,改善建筑的空间状态与品质,以符合使用者在现代生活中身心灵的需求,进而牵动邻里的环境改造,甚而深化城镇空间结构的层次。


前期调研

基地位于湘潭市老城区,总面积约36公顷,处于白马湖路以西、新马路以东、白石后街以南、沿江中路以北。基地南侧是长株潭生态廊道——湘江,北侧是湘潭市最大的休闲公园——白石公园。西侧是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基地内有鲁班殿省级文保单位,陆义庵、秋瑾故居市级文保单位以及宽裕行、绸缎店、曲义巷古井等历史建筑。基地内老旧社区较多,建筑密度大,建筑质量较差,随着城市发展,功能紊乱、交通不畅、环境破坏,内部矛盾丛生,亟待更新改造。


对于历史街区的微更新改造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生活需求:从邻里交往、职住平衡等角度思考日常生活所缺失的功能与空间、功能与空间组织如何提高街区生活品质;

(2)空间品质特点:空间的形态与尺度、空间类型;

(3)介入点的选择:拆迁的可能性,空间重新利用的现实性,以及改造效果。


片区示意图


我们对场地进行了前期的调研与汇报,总结出湘潭鲁班殿片区城市空间、人居环境、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现状,并分析出四点该片区的主要问题:


1、居民生活环境不佳:由于基地位于老城区,人口多以老年人为主,基地活力缺失,老龄化严重,经济状况较一般。基地内部用地以居住用地为主,其建筑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建筑质量一般,且多由围墙围合,巷道过窄多断头路现象较多,居住环境差,各类服务设施老化,公共服务勉强满足现状,适老化设计尚未全面覆盖,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


2、交通系统规划不佳:基地靠近大型公园绿地、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人流密集,车流量大,停车位置数量不足,交通拥堵情况严重。而其内部巷道道路宽度过窄,路面状况一般,乱停车、乱占道情况多,对于人群活动与车流通行都造成了不良影响,慢行空间系统亟待建立。


3、基础设施不佳:基地内市政服务设施老化损严重,长期缺乏维修,时有断水情况发生,积水内涝情况严重,电线分布杂乱无章,维护不足,大部分房屋不符合天然气安装标准,基础设施亟待修整完善。


4、历史文化氛围不佳:基地历史资源利用率低,历史文化氛围一般,缺乏修缮,开敞空间严重不足,与周围绿地、历史街区联系度低,形成一衣带水的良好文化空间氛围,缺少独特的片区文化。


面对如此繁杂的问题,我们尝试将问题归类然后逐个击破:将空间多样化以串联城市绿廊,将街巷适老化以建立慢行系统,将文脉活态化以促进文化复兴,将业态多元化以激活商业氛围。


▲现状调研图

现状总结图




设计推敲&概念形成

▲研究框架图


基于前期调研分析以及查阅相关微更新城市设计论文,我们想尝试运用触媒理论,以点带线成面,通过对节点触媒的改造形成辐射效应,以后续的引导手段促进周边区域的微更新,形成良性循环。

1、定性与定量初步得出具有触媒作用的点状触媒;
2、参考上位规划与问题需求,适当放大点状触媒,优化路网;

3、得到最终一期需要改造的点状与线状触媒,连接点状形成设计条带。


采用城市策展设计策略,将整个片区有效触媒作为展示品,通过规划路径,形成连接天主教与鲁班殿的文化展和连接湘江与白石公园的自然景观展,并对不同“展览”采取不同的策略。


历史文化新街:形成不同区域的策展带,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引导,老建筑功能置换活化,以标志性建筑与公园为展览品。

总街文化旧巷:以健身广场为主,路径置入小型娱乐空间,以整个路径为展览品。

白石自然带:建筑退让,绿化小品植入。


滨江自然带(码头文化):结合码头文化打造特色沿江步行带。

朝阳自然带、换新自然带:以绿植模块嵌入,形成慢性系统,将白石公园与滨江联系加紧。


城市家具:绿化模块与适老化模块,针对鲁班殿居民社区进行示范性改造。


▲概念分析图


触媒筛选

我们运用空间句法来辅助进行触媒的筛选,通过直观的数据量化,结合实际现状来形成最终更新触媒。筛选分为两个部分:粗选定性与空间句法定量。触媒点要有效性,需达到以下四点:

1、具有较好的可达性
2、具有改造价值
3、具有可改造性
4、具有公众可认知度

空间句法中的连接度、整合度、深度值等可以反映出相应的特性,以此来辅助分析该触媒点的选取可能性。


▲触媒筛选分析图


▲触媒筛选步骤图



触媒作用

节点1——农贸市场

拆除质量风貌较差的建筑,保留功能、延续原有肌理,加入模块化摊位构件

改善物理环境和形象,规划流线出入更便捷。


节点2——矿山剧场

拆除质量风貌较差的建筑,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名片,增加公共空间绿地改善环境,提升建筑整体美观度和形象,规划流线保证消防及通行。


节点3——酱油工坊

拆除质量风貌较差的建筑,强调文化传承与传统特色,延续街区传统建筑风格再设计中庭、巷、弄形成丰富空间层次,绿化小品提升整体环境品质。


节点4——古玩市场

拆除质量风貌差的建筑,融合古建风格修补肌理,保留传统符号形成街区名片,创新空间流线布局吸引人流,模块化构件灵活定制功能。


节点5——入口广场

拆除质量风貌差的建筑,提升功能性、可达性和舒适性,化碎为整形成特色广场引导人流,水阁凉亭、苍松翠柏呼应唐兴寺,小品构件及绿化保证休憩与游玩。


节点6——厂矿公园

拆除质量风貌差的建筑,提升社区环境促进交流,绿化模块提升整体公共空间品质,仿古廊道与牌坊重现传统特色,扩大公共广场空间提高舒适度。


节点7——民俗公园

拆除质量风貌差的建筑,优化交通促进社区互动,街区民俗公园增加公共空间品质,加入特色模块化展览绿化构件,亭、台、轩、榭可观可游可休。


节点8——健身广场

拆除质量风貌差的建筑,合理规划内部健身广场,健身设施及广场完善休闲功能,传统特色亭与廊提升街区氛围,模块化构件灵活转换广场功能。


▲触媒节点改造图


触媒引导


成果展示

▲改造效果图示意

▲爆炸分析图



结语

历史街区改造的城市设计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旅程。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的记忆库,更是文化的传承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因此,改造设计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保护,也是对未来的规划与展望。

首先,我们深刻体会到“保留与更新”的平衡之难。历史街区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需求,是我们设计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尝试通过精细的设计手法,如修复古建筑、保留传统街巷格局、挖掘历史故事等,让历史与现代在街区中和谐共生。

其次,我们认识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历史街区的改造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面貌,更是为了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我们注重空间的开放性、可达性和舒适度,设计了一系列公共空间和休闲设施,让居民和游客能够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便利。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差异,努力打造一个包容、多元、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

再者,此次城市设计也让我们进一步深刻感受到了“实地考察”与“社区参与”的力量。实地考察不仅关乎设计的精准性,更涉及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尊重与传承。亲身体验历史街区的独特氛围,能避免简单的“一刀切”改造;可以对历史街区的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从而确保更新设计既符合现代需求,又保留了街区的核心价值;实地考察能发现一些潜在的机遇,如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可以引入的新业态等,这些问题和机遇将成为更新设计的重要参考,促使我们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还能更加了解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从而能够设计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的更新方案;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也能获取更多社区居民的意见与建议,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让居民成为改造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社区参与的模式,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促进了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历史街区的改造城市设计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以智慧之眼洞察未来,以匠心之手打造精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为城市留下更多珍贵的记忆和美好的风景。


图文来源 / 朱文杰、易文卓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END -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

UA设计学堂
Unique Arch-Art︱分享建筑与艺术设计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