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卷到交互了!广美学弟玩转3D雾幕投影与传感器,打造虚实混合的交互游戏竞技场

文摘   2025-01-12 13:27   安徽  

本次优秀作品分享

我们邀请到广州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

Bolin Peng同学

分享他的毕业设计作品

< Arrival E-sportArena>






作者按:

我们工作室的毕设主题是围绕游戏进行思维发散并进行思辨设计;比如有的同学会做游戏叙事,有的同学会研究游戏机制,有的同学会做游戏化管理,有的同学又会反驳游戏化管理是糖衣炮弹。 

建筑空间设计只是我们用来表达自己思辨的过程与结论的载体。
  

我对此毕设主题的思考是,如今虚拟技术仍在快速发展,而当虚拟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虚拟信息对实体空间的叠加将成为常态,推动城市空间成为一个虚实融合的混合空间,这意味着设计师需要从新的视角来看待城市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工作。

我的毕业设计是以电子竞技场这比较有代表性的虚实混合空间为例,提出以雾气为媒介,配合传感器与影像技术设备,创造一片虚实混合的交互雾场,为观众提供更具沉浸感的空间体验。这也是我自己对未来虚实混合的城市空间设计的一种设想。


视频速览




前期调研

QUESTION 1
你在设计初期做了哪些调查与研究?    

我从电竞行业与游戏的发展历史着手开始调研,可以看到电子游戏的发展与技术媒介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实现人们在虚拟世界的游走与感知这一行为,离不开屏幕,手柄,键鼠等媒介,屏幕作为玩家视觉在虚拟世界中的延伸,手柄作为玩家四肢在虚拟世界中的延伸......媒介相关的技术的进使游戏得以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迭代与进化,而游戏的迭代与进化对硬件的配置要求的提升也反推着技术进步。媒介与游戏密不可分,所以,设计游戏竞技场,我认为应该围绕着媒介这一关键词



随后我对现今游戏场馆设计的研究,发现如今游戏场馆的建设仍然停留在比较传统的体育场式或者剧院式场馆,每年最大的游戏赛事也更倾向于在大型体育场改造的场地上举行。但观看游戏赛事和观看传统体育赛事有很大的不同,传统体育竞赛观众直接观看发生在现实空间中的对抗,所以多采用观众席环绕赛场的设计,而游戏观赛模式是通过屏幕这一媒介观看虚拟空间中的对抗,传统体育馆的空间设计并不能适配电竞赛事的观赛模式。


总的来说,游戏竞技场既不是体育馆,也不是剧院,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空间类型。





概念提出


QUESTION 2
您项目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为什么选择以“雾”作为媒介,将电子竞技场与虚拟影像设计相结合?

随着调研以及对相关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到随着电竞产业的发展与相关技术的革新,电竞赛事的社会影响力和全民关注度的持续提升,电竞事场馆的使用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但现今以电子竞技比赛为核心功能的建筑才刚刚开始响应。尽管如今已经开始建造专门的电子竞技空间,但电竞场馆的设计仍处在探索尝试阶段,未来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都将带来场馆需求的变化,电竞场馆的设计研究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课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同步更新。 


雾幕投影现在也已经是一项比较有落地性的技术,我也看过一些雾幕投影运用在商业活动或者艺术活动上的应用,雾幕投影确实是可以呈现一种类3D的视觉效果。


我将雾气作为媒介运用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利用“雾”这一介质亦虚亦实的特性,结合投影技术与传感器,实现将动态虚拟影像以立体的效果呈现在来访者眼前,打造一片来访者可以穿梭于其中的虚拟景观。




设计过程


QUESTION 3
该项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希望达到怎样的设计效果?    

基于上述概念,我构思了一座大部分体块由造雾器和投影设备还有传感器搭配构成的建筑;在建筑空间中创造一片巨型的雾场,并通过雾气加投影矩阵的方式,将虚拟空间中的景象带到现实中;人们无需借助任何头显设备,便可以参与到虚拟景象的交互体验之中。



同时,这些模块由多关节可动骨架和柔性表皮组成,通过排列组合构成建筑的“可动外骨骼”,使建筑形态可以随投影内容而变动,进一步适配虚拟世界的千变万化。



造雾机中的雾化器将液态水打散为微米级水雾:并在两侧环流风扇带动下,从雾口喷出,形成雾幕。当光线投影到雾幕时,形成类3D的动态影像效果。最后雾幕构成的第二层建筑立面上的动态影像与现实建筑的景象的混合交叠,赋予此建筑外表更多变的视觉呈现效果。


在未进入建筑范围之前,观众先看到雾幕立面创造的虚实混合建筑外表;后穿过雾幕进入场馆下方广场用交互影像雾场构建的虚拟景观;最后进入到巨幕环绕的赛场内部。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历经从看见虚拟空间,到触碰虚拟空间再到最后的潜入虚拟空间。该设计的空间编排与技术运用,打造了从视觉开始到五感沉浸的渐进式沉浸体验。




QUESTION 4
作品名称< Arrival E-sport Arena>有何含义?  

作品名称是取自电影《降临》,因为该电影的美术设计也作为我建筑造型设计的灵感之一。“Arriva”一词也具有(新技术、新思想的)引进、采用、推行的意思,与我的毕设理念比较贴合。





结语


QUESTION 5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想对作品的哪些方面加以完善?

因为这次做的设计侧重点在思辨,有很多图纸上没体现的前期的工作量,后面留给我们进行空间形态推敲的时间其实很少,所以其实这个设计的空间的功能性还有整套空间的逻辑相对来说都比较薄弱,有更多时间的话会把这些完善一些,要不整个作品感觉相对还是有点经不住推敲。




QUESTION 6
图纸表达有何想法?

我不擅长写实风格的渲染,一般我都是vray赋个基础材质质感,然后全靠后期PS。我比较喜欢出整体都是灰调,然后只突出一个主题色的单色的图纸风格,后期进行排版的时候比较好统一视觉。




QUESTION 7
有何建筑学习的经验与学弟学妹分享~ 

就说视觉这一块吧,毕竟人是视觉动物图纸排版做的好更能吸引人对你的设计内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我觉得个人风格挺重要的,个人风格可能需要多次的设计、出图、排版等等的积累,最后融会贯通自然形成;总之就是多做,多尝试学习不同的风格,但不要不思考全照搬,学会融会贯通一下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一直做下去,作品视觉这块变得更有辨识度一些会让人更容易记住你。


图文来源 / Bolin Peng

编 / Haiki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END -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

UA设计学堂
Unique Arch-Art︱分享建筑与艺术设计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