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集分享︱重大学长留英工作两年再回国去香港!搞建筑的摄影师拿下UCL/爱丁堡 Part2/AA DRL等offer

文摘   2025-01-08 15:43   安徽  



Delong
重庆大学 建筑学
GPA3.23/4.0
雅思:6.0
获奖经历:
2023年度全国乡村规划竞赛-佳作奖(国家级)

全国青年摄影大展-铜奖(国家级)

建筑体量组合竞赛“高迪 La Coma”艺术家住宅-三等奖(国际)

国际摄影奖-荣誉提名(国际)
所获offer(截至发稿前): 
UCL-March Architectural Design

A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DRL) MArch

Edinburgh-March Architecture (ARB/RIBA Part2)

Manchester Metropolitan-M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OFFER展示




探寻建筑的意义
[关于选择]

经历了五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建筑学的博大精深。从上世纪末开始现代主义的拥护者们以功能性和时代发展趋势为切入点,不断地新建标准化的极简建筑,使城市失去特征。目前我自己对于建筑的认知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关于建筑究竟是什么,我研究的建筑意义何在,我希望我的建筑最终给人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希望在研究生的过程中去探寻的。

长期处于相同环境下的视野是被局限的,这是我希望到另一个国家去接受建筑教育的原因。不同地方的经历总是能给我特殊的启发。并且我关注到国外很多院校关于建筑研究的方向是多方面的、跨学科的、包容的,这种跨学科、包容性以及前沿性的程度远超国内许多院校,这几点很吸引我去探索与学习,会使我发现建筑设计中更多的可能性。

爱丁堡之旅

之前决定大概率会去爱丁堡大学读part2的项目,但现在有新的打算,后面的一切都交给时间吧~希望毕业之后能留在英国工作两年。理想状态下希望在毕业之后可以顺利拿到毕业生工作签并在英国工作两年的时间,两年后希望回国到香港寻求发展机遇。

爱丁堡之旅

对于设计的看法,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我拥抱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我认为建筑设计不应只局限于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等时代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建筑设计应当传达一些信息,不限于建筑师的理念、应该还包括一些思考、抑或是社会问题等等。这种建筑传达出来的信息使建筑具有灵魂,而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产物。

这和摄影很相似,摄影的最终目的应不仅仅局限于纪实的功能,而更应是反映摄影师关注到的社会问题,这使照片具有灵魂。有生命力的建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中生活、工作着的人们,在满足人们基础的庇护所的需求的前提下,给人们以灵感、幸福、体验、与启示。这就像《天空之城》中的“拉普达圣地”一般,其存在意义已远超建筑本身遮风避雨的功能。



▲天空之城——拉普达圣地

我没有特别大的梦想,回溯为何从小就对建筑学情有独钟,我发现这是自己童年时看完《哈尔的移动城堡》后,在从小长大的江苏老家许下的愿望:希望在宅基地上,在农田之前、池塘之边、树林之中、世外桃源一般的地方,拥有一个属于自己梦中的屋子。这个屋子不用很豪华,但是可以自给自足,无忧无虑地生活。并且在这个屋子里,打开每一扇通往外界的门,呈现的都是不同的场景。这是童年时的自己许下的天真愿望。因此在大学选择了建筑学专业。


《哈尔的移动城堡》

个人近期职业生涯规划是希望在爱丁堡Part2毕业后能够有机会留在英国工作两年积累经验,之后再回国到香港继续发展。



提早准备 拒绝拖延 
[准备经历]

与其说作品集风格,不如说自己擅长什么方面。可以发现我第一个作品持续时间极长,2022年6月到2023年8月,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一方面是因为工具的不熟悉,另一方面是纠结于风格这种表象。一开始对于风格的理解局限于图面表达、以绘图为导向地完成作品集这件事是不可取的。之后在作品集老师的帮助下,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纠正之后,我发现风格永远不是局限于表达形式,而是深入设计本身,从设计理念、设计手法上形成的风格特征。我在申请的时候并没有特地为了某个院校喜好的风格去对作品集的风格进行控制,而是遵从本心,从设计本身出发去完成作品集。

AI生成图片灵感:阿利法塔

AI生成图片灵感:等离子太阳塔

关于如何调节作品集和学校作业的时间,说实话我不是一位时间管理大师,经常遇到作品集与学校课设冲突的时候,也遇到作品集和设计院实习冲突的时候。我并没有把某件事放在最首位,而是优先解决最紧急、ddl最近的事情。而这就导致了ddl前经常性的熬夜甚至通宵。好在我提前一年多开始准备作品集的,所以不至于最后完成不了。(虽然如此,依旧是在递交截至前堪堪投递出作品集)所以真心建议拖延症患者真的需要提前开始准备作品集,并且提前做好时间管理。

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坚持不下去。由于第一个作品开始的时候,个人设计流程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闭环,工具上的生疏、设计上的茫然导致进展特别缓慢。而且在第一个设计还没有完成的状况下开始了第二个项目,也是作品集老师指导的一个竞赛设计。当时间战线拉长之后就会对一件事产生抗拒。并且在第一个作品集出图的过程中,还经历了高强度的设计院实习工学与前人的经验传授,对于建筑设计更是失去了信心,曾一度想要放弃作品集寻求其他的出路。


思想上的转变是从我作品集老师Lindina对我的鼓励开始。有一位很棒的老师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当我由于软件不熟练出图困难的时候,老师会从图纸绘制逻辑上教授我绘图手法,并推许多针对性的教程给我学习。当我对设计毫无头绪并缺乏热情的时候,老师会通过“洗脑”的方式鼓励我,让我想象以后成为“大师”之后,那时候该怎么做设计,那时候再回看现在的设计会有什么想法等等。在设计建议方便,Lindina老师会通过案例的方式告诉我在哪些地方该怎么做最合适等等...


Lindina老师上课手稿

记忆最深刻的应该2023年参加的伦敦大学学院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学校了。那时候梦校还是伦敦大学,而且对于英国的学习环境/生活状态不太确定,希望在正式去读硕士之前有一个初步体验,所以在作品集最紧张的时候去参加了伦敦大学的暑校。


summer school和教授合影

当时的状态是第一个项目出图还没结束,第二个项目教授课的作品已经开始,还有伦敦大学每天暑校的课程,以及闲暇时间和朋友们在伦敦逛街、学习建筑、参观各景点等各种行程安排混合在一起。

伦敦调研中拍摄的照片

并且当时甚至突发奇想最后留了三天的时间去爱丁堡游玩。所以那段时候的时间表直接瘫痪,每天留给睡眠的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一个月内体重直接减了14斤。


爱丁堡之旅

当然这段时间也是我本科五年最丰富的一个月,也是效率最高的一个月!寻到了阔别两年来英国读书的高中同学,完成了第一个项目的出图,教授课取得了还不错的成果并获得了Igor教授的推荐信,暑期学校时研究了伦敦的城市发展并获得了Ilyas教授的推荐信,在伦敦独立的生活使我习惯了英国“古董”般的支付方式与地铁,去爱丁堡体验了卡尔顿山的夕阳与海边篝火的热情,与来自不同国家同学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其他来自中国的同学交到了深厚的友谊......

伦敦调研中拍摄的照片

对学弟学妹的小Tips!!

作品集的准备一定要趁早!我提前了一年半开始准备作品集都卡着时间点递交给申请的院校(更多的是由于自己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但是多提前开始准备作品集一定会给后续突发情况留有更多的弹性可变时间。(比如突然想去参加暑期学校、去旅游、去游学等等)



最后一颗核弹纪念馆
[项目介绍]

我最喜欢的一个项目是我作品集中最后一个项目。这是Buildner(经常参加国际竞赛的朋友应该了解这个网站)举办的“最后一颗核弹纪念馆”。该基地位于马绍尔群岛的一个环礁上,美国军方曾在这里进行过67次核爆炸试验。所有的放射性废物被集中在一个不安全的圆形混凝土填充物中,70年来一直在泄漏,以至于辐射附近的区域现在甚至是安全的,这为建造博物馆提供了可能性。




灵感来自于景观和建筑的融合,通过将核爆炸的碎片结合在一起有序轴线关系。解构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行为,而是对遭受核灾难的流离失所的土著人民的情感解构辐射。情感分为七个维度——快乐、恐惧、愤怒、邪恶、欲望、悲伤和爱。



这座建筑是由核爆炸的原型解构而成的。爆炸产生了几个主要的通高开口,为建筑的地下部分提供了光线。平面墙面的朝向遵循情感解构安排的七条轴线。



解构从来不是一种单一的建筑技术;相反,它是基于当时核爆炸附近居民的长期情绪变化,以及那些一直受到后果困扰的人。它跨越了时间维度,从爆炸前的快乐生活到爆炸期间看似深渊般的恐惧的最初体验。随后,从得知真相后的愤怒,到对加害者罪行的判断,到抗议和报复的欲望,再到经历时间洗礼后的无力感和悲伤感。最后,在经历了时间的流逝之后,萌生了对未来生活的爱和希望。



很幸运遇到各位老师
[机构相关]

这里是我出国留学时最先了解的机构,中间也与其他机构做过对比,最终选择了第一个了解咨询的机构。

特别感谢带课老师Lindina,有一位非常棒的作品集授课老师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在设计手法上通过案例给我讲授做设计的思维,并在必要的时候通过手绘指导设计的推进。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给我喂鸡汤,给我精神上的支持。而且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梁老师对于设计有一种从内而外的激情,这种激情是具有传染性的。尽管我们从线上进行课程的授课,但是每次上课我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老师对设计的热情,强烈地想要受这种由内而外的情绪上的感染,从而将此运用在设计上,运用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上。可以说Lindina是我设计上重要的启蒙导师。


其次感谢帮忙申请的Vivi老师,在申请截止前夕陪着我一起熬夜,加班加点地等着我的最终版作品集。并且在文书准备和申请材料汇总的时候及时提醒时间节点真的非常重要!在收到offer之后选学校方面也给予了许多实质性建议!


另外,我参与了设计课与教授课。平行课是我的带课老师Lindina带的一个酒店竞赛设计,在其中通过小组合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且最后还应竞赛主办方请求拍摄了我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这其实也是我们自己深入探寻自己的设计理念的一个过程。

教授课是参与的伦敦大学Igor教授的波函数算法指导空间设计的课程。我在其中通过对版画的研究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将版画制作的五个流程(手绘,描绘,刻板,印刷,晾干)类比成竹模板竹纤维混凝土的制作过程(模板设计,模板支模,填灌混凝土,拆除模板,混凝土风干),在建筑构造层面重现版画的制作过程。本次课程中,我还通过对unreal虚幻引擎的学习,最后用unreal渲染了部分效果图与最终汇报时候呈现的视频。

教授课成果

参加过软件课,但是其实我个人不是很适合软件课的教学。从效率的角度来说,我个人喜欢有专人先在一两个小时内给我系统性地讲解某个新软件的操作思路和大体上的使用方法,之后我喜欢一个人上手去使用的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之后,再通过寻找教程/通过询问软件课的老师去继续使用。


电影&摄影
[日常生活]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宫崎骏先生的电影。我对于建筑超脱于建筑本身的理解也是来源于宫崎骏先生对电影理解超脱于电影本身的启发。宫崎骏先生在电影中隐喻了社会现状,历史情节,与人类的悲欢离合与人生哲理。而建筑的哲学也一定不局限于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本身。

《哈尔的移动城堡》

平时爱好摄影,取得过不少国际国内摄影奖项。还喜欢在闲暇的时候用midjourney生成一些建筑概念图片。

AI生成图片灵感:北京
AI生成图片灵感:东方明珠

图文来源 / Delong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老师好友了解作品集辅导

wechat:老师微信


- END -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


UA设计学堂
Unique Arch-Art︱分享建筑与艺术设计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