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优秀作品分享
九龙美术半岛电厂片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地处长江之滨。有重庆工业文化重要历史遗存——重庆电厂,毗邻四川美术学院,老重庆的工业剪影与现代的艺术涂鸦轮番上演,规划设计范围约46公顷,研究范围约78公顷。本设计以提高区域新质生产力为目标,从历史与文化、自然与风貌、经济与产业、人群与生活、能源与发展五大视角切入,以“智储融合,绿质升维”的更新理念,低影响低密度更新,引入区域能源基站散点、建立廊道体系、打通横向连接、沟通滨江绿带,创建立体圈层、新质市场、绿质网络、智储能源体系。使老电厂焕新能,旧轨道重贯通,绿带见新生,见证老厂区与长江的重逢。以宏观视角切入,明确九龙半岛在重庆两江四岸上位规划中的规划导向。聚焦半岛整体城市模型,分析区域交通、历史文化等资源,进一步将视角聚焦于南部电厂片区,说明规划范围与研究范围。针对规划用地——九龙半岛电厂片区展开前期调研分析。从历史文化视角讲述半岛历史沿革、文化空间演变脉络;从自然与风貌视角讲述场地地理环境现状、场地地形现状、场地热环境现状;从经济与产业视角讲述经济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分布现状;从人群与生活视角讲述片区人口概况、人群活动特点;从能源与发展视角讲述场地能源系统发展脉络。最后对现状分析进行总结。提取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产业印象,总结人群需求,明确能源发展方向。以此为规划方案指明方向。设计以旧质工业空间为基底,以新质城市空间为目标。在旧质特色传承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回应半岛更新需求、适应遗产激活需求,完成三个时间阶段的新质生产力基地演化目标,在2050年达成九龙半岛零碳生命体。新质业态、新质技术、新质环境是新质城市空间的三大抓手。在新质业态方面打造有生产力的文化,将文化赋能新质业态,构建新质经济引擎;在新质技术方面布局先进新质产业,构架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完整新质产业链。在新质环境方面识别空间更新矛盾,打造低碳、舒适、可持续的新质空间环境。达成层级化的城市空间——立体圈层、产业空间体系——新质市场、节能高效的片区更新——智储融合、生态导向的城市设计——绿质网络,四大愿景交织构成新质城市空间。规划平面图展现了方案的交通组织、地块划分、功能布局、产业分布等信息。采用低影响、低密度的更新 与开发模式,用地面积46公顷、总研究面积78公顷、总建筑面积759097㎡、建筑占地面积126396㎡、容积率1.65、建筑密度25.3%、绿地率38.4%。方案从规划结构、交通系统、功能分区、景观系统四个角度对规划平面进行分析。规划结构上:功能轴与景观轴两条横向轴线打通场地东西,三条景观轴沟通场地南北。轴线连接各核心功能节点与景观节点。交通系统上: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新增东侧新增一条次干道沟通南北,并延长原铁路场站路线,构建环形小火车,解决原场地内部交通缺失的问题,与场地中央广场构建高低错落的空中廊道,联通场地高差,为游客和居民提供通向江岸的开阔视觉体验和人形通路,打造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小火车、空中廊道交织的人-车友好交通系统。功能分区上:根据用地性质合理规划公园绿地、商住混合、商业商务、居住以及文化设施,在各组团设置能源中心,与区域能源基站相连,以实现能源的供需平衡。景观系统:场地内构建两横五纵的景观廊道,联通10处主要景观节点,江岸保留大片滨水景观带。场地剖面从场地西侧居住区剖切并向东望,展示立体零碳街区的剖面示意。在绿色零碳方面:场地建筑屋顶采用绿色和白色混合使用,既反射热度设,又可以减少热量获取,绿色屋顶收集雨水回收使用,回收的灰水用以冲洗马桶和灌溉,建筑群落的开放中庭和室外空间促进空气流动。在智慧生活和降低能耗方面:社区无线网络和APP应用为生活和交流提供便利、不同模式的背景照明系统选择节约电耗、地板送风提高舒适度减少能耗、冷梁和其他节能空调措施减少能耗。对现状建筑质量、建筑类型进行分析后,确定建筑的留改拆。将场地风貌进行分区,划分为A类风貌保护区:延续重庆电厂、重庆南站轨道与车站用房风貌,要求保证历史风貌真实性,展示电广工业遗址特色;B类风貌控制区:更新的同时与原场地风貌相协调,要求在原有建筑肌理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C类建设开发区:规划与建设主体围绕“智储融合,绿质升维”主题开展。在分区基础上对场地划分编号,结合原形态确定场地更新比例和建筑更新比例。本图针对“立体圈层”展开节点展示和策略阐述。节点为我们展示的是以老站场为起点的轨道穿行云巴。场地交通采用分级立体架构以适应山城特点,连接场地高差。垂直切片共4层:江城联通线、云巴交通环、组团流通环、滨江景观线。在建筑层、中枢层、街道层、虚拟层构建智慧城市,汇入城市大脑,数据传输至分区中枢和个体用户并反馈,紧急情况发生时自动反馈预警系统并应急启用夹层空间。本图针对“智储融合——储能中心”展开节点展示和策略阐述。节点为我们展示的是住区次级储能中心。智储融合分智慧和储能两个部分,智慧方面构建能源智控系统;储存当面构建碳捕捉与碳监测系统、能源存储系统。本图针对“绿质网络”展开节点展示和策略阐述。节点为我们展示的是绿质网络中的立体绿化。构建公共绿色网络,依托指挥交通制定交通模块,实现道路状况识别、智能路灯、客流识别和智能发车的高效路网。进行生态设计,打通城市风廊,配置垂直绿色基础设施。本图针对“新质市场”展开节点展示和策略阐述。节点为我们展示的是新质市场中的移动市集。制定新质生产模式,综合产业服务人群、空间需求、产业体系,在产业模块实现岗位需求监测、产业效能评估、物流大数据以及活动追踪。在产业空间落位上明确片区与建筑功能设定,建设低碳经济片区、能源研发片区、艺术创意片区、科创实验片区。从场地南侧鸟瞰九龙半岛电厂片区,可以看到场地由南向北层层堆叠,廊道体系沟通上下、铁路延伸打通横向连接、沟通滨江绿带、区域能源基站散点其中,形成场地整体立体圈层、新质市场、绿质网络、智储能源体系。老电厂焕新能,旧轨道重贯通,绿带见新生,老厂区与长江重逢。本图说明建筑与片区的更新模式。以节点更新、组团织补、设施配套、环境升维的时序进行。在建筑改造、风貌传承方面,改造工业厂房、电厂建筑、轨道场站,植入山地建筑。在植入产业、智慧赋能方面,打造产研小镇继而构建智慧城市。在绿色低碳、智储融合方面,场地改造原有电厂烟囱,植入碳捕集桶,散点式布置储能装置,构建综合能源中心。在安全韧性、活力塑造方面,进行消落带设计和岸线活力提升设计。
图文来源 / 王贞欢、张鑫、卢映知、刘子扬、郭淳锐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新一期竞赛营1月10日开课!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