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3W+人看过的WUPENiCity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一等奖作品来啦!

文摘   2025-01-18 14:56   安徽  
本次优秀作品分享,我们有幸邀请到2023年WUPENiCity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一等奖作品——来自天津城建大学的李炳南同学和李汇森同学,为我们分享他们的方案《溯洄·溯游--基于多维交叠理念的中新天津生态城航母公园城市荒岸复兴》,浅谈一下他们对于未来城市家园的畅想。

首先来欣赏下高清大图~
👀



竞赛背景
“未来共生家园”

“家园”是中国人对于城市最基础社会空间的共同认知,如何在家园中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与空间规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和谐共享、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共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议题。


“共生”形容的是一种休戚与共、互利共赢的关系,这既是人类家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未来家园建设的答案。宏观层面,城市、城市群之间通过“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合作”、“区域治理”、“新城发展”等宏观调控方式试图达成"共生",涵盖大小城市的外延内核,相互之间的跨界联动增长。微观层面,无数动态的"共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发生,推动"家园"向和谐平衡的状态趋近,本次大赛鼓励参与者思考人类生活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联,以“共生"为话题去寻找当下“家园”中的问题和智慧,思考城市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诸如“人与自然”、“虚与实”、“新与旧”、“老与少”、“在地与外来”、“不同层级的区域之间如何协同"等。

作者按:

设计选址于中新天津生态城航母公园片区岸线,通过提出“多维交叠”理念,探索“城市荒岸复兴”难题。重点关注“在地奋斗者”与“外地游憩者”两类人群,凝练“溯洄·溯游”共生主题;从时间、空间、人群、事件等多个维度,拆解-重组、交叉-叠合,建构“溯洄·溯游”共生载体,即“多维交叠”理念。通过拆解空间物理边界,重构多维时空场所,以复兴城市荒岸,实现“溯洄·溯游”人群的共生共荣。


设计背景


创新型提出“交叠空间”多维转换器,充分利用“交叠空间”以实现时间维、空间维、人群维、事件维的交叉叠合和有机转换。强调以“多维转换器”为锚点,以“交叉叠合系统”为骨架,合理组织荒岸空间。日落展厅、水波商服、海享办公、天空码头、蓝岸社区……,充分满足“人”的记忆投射、感知投射、情景投射需求,真正实现由“人之困”到“人之畅”的规划目标。在这里,“溯洄·溯游”共生共荣,书写复兴与活力的未来家园新篇章。


题目拆解

QUESTION 1
能否请你们浅谈一下对于竞赛主题“未来共生家园”的理解?

“未来共生家园”我们将题目拆解为“未来”、“共生”和”家园“。“未来”是从时间角度上进行思考,在设计的时候更多考虑空间功能维度,给未来留出弹性空间和更多产业发展可能。因此我们在场地功能上希望可以做的相对更加多元一些。“共生”从空间角度上思考,在空间上把多元复合功能通过建筑设计的处理手法进行连接,让其互通互联形成一个舒适的居民生活圈。前两个“未来”和“共生”主题其实都已经和“家园”主题有所关联,通过未来和共生,时间上可持续,空间上共享互联,最后形成城市家园。

QUESTION 2
你们认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家园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呢?

还是和我们对竞赛主题的理解一致,时间上可持续,空间上共享互联。设计作为一个区域锚点可以对周边大区位起到一个良好带动作用,类似活力引擎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带动周边人流,或是拉动当地产业发展等。同时设计作为一个城市风貌集中展示区,集聚多样建筑形式,对人群产生巨大吸引力。从功能上来说,它让内外部衔接,外部影响内部,而内部具备便捷功能,高效服务和品质生活,从而服务外部,最后达到共生主题。


前期调研

QUESTION 3
请问你们为何会选择天津市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航母公园片区作为你们的项目选址区域?


首先是因为它地形比较独特,让我们对此产生了较大的设计兴趣。其次,作为天津本地人,我对那块片区历史相对了解。过去该区域作为经济开发区,但开发后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工程就终止了。这样的历史背景正好符合城市复兴主题,方便我们对此继续研究深入。同时项目选址旁边是一个航母公园,无形中就具有吸引人流量的可能性,具备巨大的开发潜力。

前期调研

▲基地现状照片

QUESTION 4
请问你们为何会将设计关注点落位于“在地奋斗者”和“外地游憩者”这两类人群?

这是由市场需求环境决定的,因为滨海新区是一个经济新区,它肯定需要从外地引进一些新的产业,从而带来新的外地人口即外地游憩者,然而经过时间转换,来者最后也有可能转变为内地者,即在地奋斗者,所以二者是互通互联的。我们的目的即通过本地美好环境,转化成共享家园,共享家园生成一个更好的区位环境,从而促成去为经济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引擎。

▲规划愿景

QUESTION 5
请问在设计开始之前,你们都做了哪些场地调研,具体的项目选址是如何确定的?

在选地过程中,我们首先注意到航母公园片区的兴盛与周边的荒芜,之后通过详尽的实地调研与网络报告分析发现这是天津市滨海新区荒岸空间的普遍现象。至于我们的设计基地,周边大多都是荒地,但其实也有几个烂尾小区。

我们去小区内部进行了现场调研,做了一个人口调研,人群分布情况了解,同时针对小区交通,我们发现小区紧邻高速,交通便捷。除此之外,我们根据上位规划了解到这一片规划为是产业园区。最后与指导老师多次交流后,我们将设计区域选定在航母公园东南侧的环形荒岸,完整的几何形体也可以在设计中较好地体现海滨特色。


前期调研

基地现状照片


概念提出

QUESTION 6
项目主题“溯洄·溯游”,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共生”这一互联互促的和谐关系是人类建设美好家园的永恒议题,确定选之后我们对共生对象展开了无数次的设想。推倒重来也是稀松平常,历程可谓苦难重重。最终我们以“在地-溯洄人群”与“外来-溯游人群”的共生为立足点,在中新天津生态城航母公园进行不同于传统城市建成区更新的“城市荒岸复兴”。


设计鸟瞰图

QUESTION 7
项目探索“城市荒岸复兴”难题,请问什么是“城市荒岸”,项目选址区域为何会成为“城市荒岸”?该区域都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问题?

“城市荒岸”是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的产物。当时该片区的区位状况是由沿海决定的,为了配合大港经济发展,该片区进行大规模填海造陆,设置一系列的配套产业从而消化快速上行的经济形势。

然而后来双碳减排政策的出现,导致填海进程停滞,因此产生了这块荒地。我们为什么要做城市复兴,就是因为这块荒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想对此加以利用,挖掘其潜力,使其带动周边经济,让它通过一个更健康、更绿色的方式去完成历史遗留下来的未完成的事业。
▲业态更迭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总结出该区域存在以下困境:人群困境:游览后无意停留。场地困境:产业落后,环境荒芜。


▲人之困

▲内之荒

▲外之漠

QUESTION 8
请问你们为何会提出“多维交叠”的设计理念?

该项目主题“未来共生家园”,“未来”和“共生”一个代表时间,一个代表空间,设计需要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思考,用空间的手法处理时间的问题,用时间的思路去指导空间的构成。


我们以“电影建筑”概念为灵感,关注到人与时空的交往,从时间、空间、人群、事件四个维度出发,拆解-重组,交叉-叠合建构出“溯洄·溯游”共生载体,即“多维交叠”理念。在交叠时空中创新型提出“交叠空间”多维转换器,强调以“多维转换器”为锚点,以“交叉叠合系统”为骨架,合理组织荒岸空间。

▲多维拆解

▲多维交叠


方案深化

QUESTION 9
针对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项目是如何重构这些多维时空场所的?


时间上即人群性质的转化,从外部性转化为内部性,通过感知投射,在空间体验过程中,人们可以从空间的运动中感觉和了解空间,从而形成空间的认知和体验。在时间的流逝中,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就是空间的延续。在空间叙述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线性关系,从而构成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线性结构。


▲时间维

人群维通过记忆投射,就是人群利用自己的过去,对当前的局势进行预知,就是在自己的脑中勾勒出一幅画面。新场景中包含了一些过往的情绪,通过外部物理世界与个人所拥有的记忆世界产生冲突交融。通过设计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或社区中心,鼓励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各种吸引人的元素,以促进人群社交和社区凝聚力。

▲人群维

事件维在情景投射上,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自己的感情注入了这个空间中,体验着这个感觉,从而实现了人与人的相互渗透、相互交流的心理境界。由于自身的行为路径的不同,体验对象回应也会有所不同,表现为体验对象的空间行为和利用空间的方法。

▲事件维

空间上的重构就是功能混合类似于新城市主义,保证多种功能的连续性,在功能与功能之间的衔接部分,通过空间联通的方式进行空间上的混合和空间上的联通。

▲空间维

QUESTION 10
能否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项目地块的规划结构?

项目规划上,从南开始是产业,然后中间是配套公共建筑,北边为居住区。结构思路主要考虑到外来人口这一类人群到该地区工作的交通流线。假设外来人口从高速进入,高速自南向北延伸,所以南部最开始为产业;午休期间,人群需要吃饭休憩,所以中间区域设置为公共建筑或休闲娱乐空间;下班后,如果他们选择在本地居住,再往北走即居住区。

▲总平面图

▲规划分析

QUESTION 11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项目中都设计了哪些空间片区?这些片区是如何激活原本荒废的城市空间的?

首先从三个角度出发,进入,使用和可持续进入。进入阶段,我们通过设计针对不同人群的入口装置,来获取不同人群进入建筑的不同感受,比如说进入公共建筑,项目中就设计了稍微大一点的体量,产生一种空间转换的感觉;如果是景观类的,我们就会参考园林设计手法,设置一些屏障形成一种曲折蜿蜒的进入方式,更利于使用者感受自然景观;如果是更公共的空间,我们就会从效率角度着手,设计更便捷的进入方式。


在使用功能上,我们根据如何将外来人口转化为内地奋斗者的思路进行建筑功能的布置。


最后在可持续方面,我们考虑建筑的长期利用,布置一些灵活功能空间,在若干年后如果某一功能不再使用,相对灵活的建筑空间可以适应其他功能的转化。
左:空间概览;右:交通组织


QUESTION 12
请问这些交叠空间是如何进行转换联通的?

场地外主要设置场地人车转换和海岸视廊节点。场地人车转换中停车楼作为人行车行交汇点,提供停车位,融入商业空间和开敞空间,形成多功能的交通中转站。开敞空间的设计也为人们提供了休憩和社交场所;海岸视廊节点为人们提供通往海岸视廊的进入通道。考虑到海岸的观赏需求,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过渡区域,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海洋亲近的机会。


场地内主要有慢行垂直转换,层叠螺旋坡道和交叠核心中转。慢行垂直转换通过将人口设置在垂直方向上,为人们提供更加方便和便捷的进入建筑通廊方式。设计考虑到人流量和空间利用的通行效率,增加廊道的容纳能力;层叠螺旋坡道提供便捷的出口通道,融合了休憩与停留功能,为人们提供更全面的使用体验。设计以圆环形式构建出口区域,提高了人们使用出口的便利性;交叠核心中转则将情节性空间、感知性空间、诠释性空间和介质性空间相互交叠。提供了一个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环境,让人们在探索和体验中获得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感受。

▲交叠空间多维转换


QUESTION 13
能否给大家介绍几个项目中的具体空间场景?

海洋文旅片区:天空码头是游客们休憩的理想场所,坐在舒适的长椅上,欣赏着美景,聆听着波浪拍打着岸边的声音,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世界。


海洋文旅片区

活力商服片区:片区泛艺术商业、零售等与水岸结合,结合文创商业与展览功能活化,片区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一个独特面多样化的文化艺术体验。无论是欣赏水岸美景、参观艺术展览,还是购买文创产品,人们都能在片区中找到乐趣和创意的灵感。

▲活力商服片区

业态交互片区:业态交互片区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人群共生的氛围使整个区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各种办公楼、共享工作空间和创业孵化器中,人们充满激情的工作、交流和合作。团队们在开放的办公区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互动工具实现跨地域合作。通过屏幕共享、虚拟会议等方式实现跨地域合作。

▲业态交互片区

枢纽互链片区:在场地描绘的未来家园中,溯洄和溯游人群的共同努力将创造出一副美丽的场景,展现出生机勃勃和充满活力的未来景象。


这个家园将成为一个多维度时空的交汇点。连廊建筑布局和连通方式将引导人们流动和探索,创造出有机的空间体验。无论是溯洄人群还是溯游人群,他们将在这个家园中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场景。


其次,这个家园将呈现出充满想象力和情感共鸣的空间。建筑空间形式将成为新的情景事件,强调人存在于空间中,并通过人们行动和感知展现出内部的意义。这里将有创新的建筑设计、艺术装置和景观,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是溯洄人群还是溯游人群,他们将在这个家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共鸣点。


人们可以在美丽的公园和花园中放松身心,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自然环境。这个家园将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园将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社交的场所。无论是溯洞人群还是溯游人群,他们将在这里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和友谊。社区参与活动、文化展览、娱乐演出等将丰富人们的生活,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这个家园将成为一个充满互动和共享的社区,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总的来说,家园将展现出美丽的景象,融合着创新、社交和共享的理念。溯洄和溯游人群共同生长,共同描绘着这个家园的未来,创造出一个充满新生命和活力的美丽场景。

枢纽互链片区

QUESTION 14
你们的项目图纸表达方面仅用蓝色作为图纸主色调,对此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图面效果这部分是因为我比较喜欢摄影,我平时会玩胶片就单色摄影,我对黑白灰关系相对比较敏感。一开始其实通篇都是纯黑白色,然后在指导老师的意见下,我们又加了一个蓝色,作为重点色。


▲投射空间


结语

QUESTION 15
请问能否给WUPENer同道们提一些个人建议?

1、在前期概念的构想中,“未来”与“家园”不难理解,“共生”是使自己的主题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我们前期投入精力最大的地方。一旦确定自己的概念之后,设计构思便会自然而然的明朗起来。

2、发挥你的想象力。

图文来源 / 李炳南、李汇森

编 /  金小小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END -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

UA设计学堂
Unique Arch-Art︱分享建筑与艺术设计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