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宝顶山石刻作为我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之作,蕴含了独特的东方美学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人们希望以更加多元化、更具互动性的方式进行认知体验。这种转变不仅是对大足石刻文化资源传统保护方式的补充完善,更是对传承发展的探索创新。本文的设计实践基于大足宝顶山石刻独特的空间叙事特征,引介叙事学理论与空间叙事语言的建构转译方法,对大足宝顶山石刻的空间叙事语言进行解读,思考其在相关文化空间营造中的传承价值与设计运用策略,以期为大足石刻相关文旅空间的设计营造与品质提升提供方法参考,同时达到大足石刻文化转译表达与活化利用的目的,提升游客的理解与感悟。近年来,大足区为了推进全域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的体验感、美誉度、吸引力,在具体项目建设方面,开展了多项大足宝顶山石刻景区提档升级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大足石刻博物馆项目、前山门及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南北宋街项目、宝顶老街改造项目、精品酒店和民宿项目等。本文的设计实践——大足石刻文化馆项目,即属于大足石刻宝顶景区旅游配套服务提升工程中的一个具体项目。▲图1 大足石刻宝顶景区提档升级项目建设情况(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项目场地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范围内的一处风貌保护较好,且尚未开发改造的乡村民居聚落。项目场地作为整体景点游览的尾声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及交通条件优势,上临景区东北门,下接景区西北门,同时与圣寿寺出口相连,且距观光车乘车点仅距离150米。场地选址(鹦鹉嘴乡村民居聚落)处于低矮的U型山谷地之中,东、西、南三面高,形成三边围合式封闭空间,地势由南向北逐渐低缓,其中道路曲折回环。场地中整体民居聚落背靠高约10—15米的岩石崖壁。整体场地地形与大足宝顶石窟大佛湾的地理空间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助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能够更好地表达和运用大足宝顶石窟的空间叙事语言,以及宝顶石窟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场地整体环境山清水秀,植被繁茂,呈现出一种幽然清净的独特氛围。以数字艺术讲述石刻历史:例如通过场景还原的方式,展示大足石刻的筑造历程、大足石刻的故事文化。创造交互性,使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手势控制等方式参与到展览中。以研学体验传递石刻技艺:引导游客亲身参与实际的刻石过程,感受石刻技艺的独特魅力,传递并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氛围营造表达石刻意境:环境设计融入自然元素,如水体、植物、光影等,从而营造独特的空间意境,使游客仿佛穿越时光,置身于古老的石刻画卷之中,感受着那份悠久而沉静的历史气息。线索归纳:大足宝顶石刻文化馆的叙事主题是对宝顶石窟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的体现,首先建立相关叙事材料库,提炼出具有典型特征的叙事线索。民俗文化叙事材料库——田园风趣、节日礼仪、民俗表演。▲图5 叙事线索一:历史渊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6 叙事线索二:民俗文化(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7 叙事线索三:匠艺审美(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8 叙事线索四:禅宗意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主题评定:设定总体叙事主题为“悠悠宝顶,千载石记”,同时划分出四个子叙事主题。“探石”——进入石刻秘境、“知石”——了解石刻文化、“造石”——体验石刻技艺、“悟石”——感受石刻意境。▲图9 大足石刻文化馆空间叙事主题搭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整体的序列编排遵循顺叙策略,依照“探空——知石——造石——悟石”的叙事内容发展,将四个子叙事主题分别置入到入口景观、历史文化展厅、石刻工坊、休闲茶室中,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大足石刻故事。▲图10 大足石刻文化馆总平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发展,建构大足石刻文化馆的空间叙事场景。探石,穿过葱郁的竹林和曲折的石径,开启石刻的探寻之旅;知石,进入历史文化展厅,了解大足石刻历史文脉与文化内涵;造石,通过文创产品展示、雕刻技艺体验以及研学讲授,引导游客领悟匠心独运的艺术魅力;悟石,以禅意茶室作为整体空间体验的尾声,让游客在此休息冥想,回味感悟升华。入口引导景观,运用竹林、石径、亭廊等空间元素,构建幽静而隐秘的空间氛围。随着从初始空间向转折空间的过渡,广阔的视野和建筑细节逐渐展开,不仅增强了空间的吸引力,也激发了参观者的好奇心和探索下一个空间的欲望。历史文化互动展厅,引导游客以多样的互动展示方式,了解大足宝顶石刻的历史发展文脉与文化精神内涵,当体验者拥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后,再游览后续空间才能够更好进行理解与感悟。石刻体验工坊,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和体验大足石刻技艺的平台。通过文创产品的展示、亲手体验雕刻技艺以及研学讲授,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这项古老艺术的精髓,还能亲身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体验匠心独运的艺术魅力。休闲茶室,通过营造“山石崖壁,幽然静谧”的空间意境,让游客在此休息冥想,除了感受与宝顶石刻相同的神秘超然的禅意氛围,同时回味之前的空间体验内容,使游客的感悟与体会得到升华。材料运用选择:运用石材、木材、夯土、砖石等朴素、粗犷、厚重且自然肌理丰富的材料,营造出神秘、古朴且历史文化气质浓厚的空间感受。同时,也可以配合性地使用玻璃、金属等人工性材料,利用其轻巧、现代感的材料特性,与石材等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空间的层次性,丰富整体空间感受。介质设计营造:运用了大量的感官互动要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内部与外部的景观绿化,使空间自然和谐地融入周边环境。自然光线的巧妙引入,创造出时刻变化的光影效果,从而增强视觉效果和空间的层次感。塑造外部水景和设置室内水景,增添空间的灵动感、观赏性和舒适度。信息载体表达:利用融媒体平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场景复原等科技手段构建大足石刻传播矩阵,多层次、多角度、多空间、多媒体,提高遗产展示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图23 历史文化展厅剖立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24 文创研学工坊剖立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本次设计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以叙事学为理论支撑,基于大足宝顶石刻文本与空间的叙事特征,运用空间叙事语言的转译表达,解读大足宝顶石刻空间叙事语言,并探讨具体的设计策略方法,最终实践运用于大足石刻文化馆的空间营造中。基于以上努力,希望打破传统设计方法仅关注功能、布局与形态的局限,而转向深入挖掘和利用固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空间叙事语言的建构,探索隐含的形式语言和内容的内在联系。但鉴于大足石刻文化遗产的深度和复杂性,本文在梳理相关文化资源以及解析空间叙事语言方面,仍旧有所缺失或不尽完善,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的丰富和精确验证。
图文来源 / 陈贤湫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