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Latrobe Valley,这个片区曾经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其中Yallourn City作为20世纪初的“company town”成为澳洲的第一座花园城市,在学术界认为它的城市规划甚至比当时的墨尔本和悉尼更为先进。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女王曾两次拜访这个位于澳大利亚东南角的小镇。1880年在这座花园城市下方发现了大量的煤矿,于是矿场和配套发电厂应运而生, 引进了澳大利亚第一台“卷扬机”用于煤矿开采。大量劳工迁入城市成为煤矿产业链上的一员,城市不断扩大,产业不断扩张,Yallourn发电厂承担了整个维多利亚州电力来源的22%,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城镇。而后morewell和loy yang两座新矿坑,坐落在yallourn的南侧及东南侧,分别于1995年和1982年相继被开采投入生产,周边的工业城市也应运而生。煤矿开采发电产业,使该地区的支柱产业逐渐由农牧业向重工业转变,为整个区域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和便利的铁路交通,同时引入了大量人口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latrobe valley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开矿需要经历树木砍伐、地面钻孔、矿坑爆破、煤层开采几个步骤,每一个阶段都是对当地环境的入侵破坏。原本大片的农牧场,大草坪被周边葱郁的森林包围,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光秃丑陋的地表大坑,尘土飞扬的堆土区和裸露的地表,大量的工厂建筑,被工厂废气严重污染的空气,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酸性土壤和水体……![]()
当三个矿坑的煤矿逐渐开采完毕,随着最后一个还在工作的工厂也将于2048年完全关闭,该地区失去了主要经济支柱,大量人口面临失业,原本风生水起的工业城市面临着没落,同时还有难以修复的生态环境。如何恢复场地活力,复苏区域经济,改善修复生态环境,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作为服务了几代人承载了其人生记忆的重工业基地,如何保留场地特殊记忆,纪念这三个矿坑在服役期间创造的辉煌故事,留下一些美丽的“景观伤痕”也是在改造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设计策略 」
本项目的设计策略基于“四个自然”的理论,逐步将引进植物和动物引入场地,力求将已经遭到破坏的工业环境恢复到原始的生态状态。同时基于“不安定的景观”的理论,构建一种消费者对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危害等负面影响的责任关系。例如使人们意识到自己使用的ipad,macbook正是为之唾弃的产生癌症村的铝矿生产的,而不再将环境污染的责任单纯归咎于矿业社区和工业行为,用景观的手法达到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目的。![]()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Scar + The Four Nature设计前期我们首先分析场地目前的环境状况,分别对三个矿坑区进行现状环境的分析。将每个矿坑所在的片区根据地理地形条件分成裸露土地区、煤层区、大高差台地区、水域区、电厂遗址区并分别对每个区域的环境状态进行打分评价,评价标准包含酸污染、重金属污染、煤矸石残留、土壤肥力情况、坡度、植被覆盖情况、含水量、土壤含量、工业遗迹保留价值等关注要素,这些关注的要素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整治手法和后期规划设计。最后总结出对应着每个场地的每种土地类型最突出的问题或机遇,针对这些结论决定后期对该片区的重点整治修复手法和新的规划。我们分别对裸露土地区、煤层区、大高差台地区、水域区、电厂遗址区分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及设计更新。例如,对于裸露土地区,我们采取常规的生态治理土地复绿手法,首先清理场地,其次种植先锋植物来恢复土地生机肥力,进而将已得到基本恢复健康的土地按照其所处位置进一步规划其功能,从而得到新的功能分类,不同条件的土地将分别发展成为提供帐篷营地的草坪,补充森林资源的林地,恢复经济效益的农田牧场等,分类分步进行修复和再发展。再如,对于有水资源的区域,整治水污染则是关键,而治理污染的过程并非需要隐藏起来完成,我们设计阶梯式分级水池,可以将水污染的治理过程呈现在大众面前,每一级的净化水池在颜色状态和周围植被状态的变化,都可以指示当前阶段的水质情况,从而对公众起到宣传教育意义,将环境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引起社会思考和重视。总体来说,策略包含了不同的环境治理手法,以及最终预期达到的设计效果,涉及纪念性景观,工业猎奇景观,生态公园,艺术性景观,能重新带来经济效益的场所等不同的职能分化。「 平面布局 」
项目将三个矿坑根据其现状地理条件赋予三个不同的主题:工业文化主题,生态湿地公园主题,植物乐园主题。在基本的环境整治后,三个矿坑的进一步优化,将遵循独特的主题进行规划设计,旨在恢复优化当地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产业,保留场地特殊记忆,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营及来源。| 工业文化主题 |
Yallourn矿坑,将借鉴鲁尔工业园区,改造其发电厂,并结合矿坑天然的立地条件设计特殊的工业观光项目、坑内射击靶场、卷扬机遗迹、牧场、草坪。其中牧场的意向形状来自于原本坐落在这片场地如今因煤矿开采消逝的“花园城市”的主要路网,形成整个新牧场的框架,中心树立具有原城镇形象的雕塑纪念原有的工业城镇。![]()
工业时代的荣耀 —— Industrial Identity
| 生态湿地公园主题 |
Morewell矿坑,从旁边冷却池及河流引水进入矿坑内,打造生态湿地公园,同时将矿坑内部的原有的水池进行连接,每一处水坑都种植不同的植物类型帮助降低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和酸性指数,借助原有高差层级净化,再将每轮进化的水回抽至源头反复上述过程。必须承认这个项目借鉴了美国AMD&Art项目。整个净化过程对公众可见,靠植物类型的变化以及水体颜色的差异,起到环境宣传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形成具有差异性的景观,给人不同的特殊体验。![]()
工业奇景 —— Unique Beauty
| 植物乐园主题 |
Loy Yang矿坑,保留了一侧的矿坑岩壁,形成工业奇景给来往游客带来特殊的游览体验,让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日常生活中不会见到的矿坑景观,同时也为曾经在此奋斗的人保留了一段工业城市的记忆。另一半则作为植物修复的实验基地,利用现场的煤矸石这一富含矿物质和肥力的工业废料,混合土壤来栽培植物,在试验田里实验这种被煤矿周边的受损土地最适宜生长的植物。研究的同时,也修复了所在片区的土地,采取一定形式向公众展示这一植物修复的过程,让人们认识到被破坏的环境是如何逐步修复恢复生态原貌。同时,将已修复的土壤以及研究出的优秀植物品种和修复手段普及至另外两个矿坑乃至其他状况相似的矿场。![]()
植被重写本 —— Flora palimpsest
「 总结 」
矿坑生态修复改造的项目,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10年以上甚至更久的时间来完成,是一个分阶段缓慢完成的过程。这也使得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具有一定实际价值的,所以,本项目不仅在空间维度上进行了规划设计,同时也在时间维度上为每一个阶段的成果作出了预期。不同阶段是根据生态的恢复程度来划分的,我们将整个修复过程从按实际使用价值大致分为四个必要阶段:工业奇景阶段,生态修复第一阶段,生态修复第二阶段,生态全恢复阶段,整场地的主导产业也将从工业到农业牧业再到旅游业生态技术科技产业的转变。同时根据当地原生植物条件对每一个阶段场地的主力物种进行了规划预测,保证修复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能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连续不断的过程 —— Re-placing Process我们对整片区域最终的修复结果作出了预期:三个矿坑形成三个绿色板块,中间通过绿色廊道相互联系成为一体,廊道进一步延伸串联起周边的大片森林,整个生态系统将会连接成为一个稳固的整体。![]()
「 补充提问 」
Q:怎么想到这个课题?是什么启发了你做这个项目?
A:这个课题是我的项目老师谭歆岳老师的小组课项目,在lac studio的公众号上看到,感觉这种特殊棕地改造的项目很新颖,该项目涉及到生态修复改造,是景观学习中很重要的一项课题,同时也是我作品集中较为缺乏的项目类型。改造生态的同时还需要思考如何保留场地的工业记忆,如何恢复原有人口的就业,这些涉及到人文关怀的话题一直是我感兴趣的方向,如何利用景观手段,带来美好的环境同时为人们保留历史记忆,也让外界的人群可以走进工业城市,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从而改善公众对工业场所的负面情绪。
Q:这个项目整体的时间(第几个项目)?中间有没有遇到什么瓶颈,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
A:这个项目是在2020年8月完成的,为期一个月是整套作品集中第二个项目,在studio线下主要是谭歆岳老师和陈平仰老师指导帮助推进整个项目,项目作为小组课由我和队友王义诺共同协作完成。项目开始谭老师给我们讲解项目概况,同时梳理了棕地类型项目的很多先进理论和设计手法,帮助我们很顺利的确立了设计方向,设计初期老师提供了大量原始资料,并根据我们的设计意愿指引我们搜集资料的类型和方向,前期资料积累阶段我和队友通过搜集相关设计作品案例,积累了大量同类型的项目经验,从而也萌生了自己的设计想法。但零碎的想法并不成系统,不能构成有逻辑的完整设计,陈老师在设计阶段引导我们的设计思路,让我们整个设计更加完整且有逻辑性。项目过程中,会不断遇到瓶颈,无数次进行不下去,或在有新的想法需要推翻原有思路时,一时间思路杂乱,不知如何下手,我的队友很擅长梳理思路,这是很令我欣赏的好习惯,在真正做图之前,先通过比如树状图这样的形式把思路整理清晰明确目的再进一步思考图纸表达。两位老师尽职尽责,每次评图都醍醐灌顶,将原本模糊的思路,零散的想法都梳理清晰汇总起来,并且明确了下一步的思考方向。
Q:整个项目的亮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A:这个项目和本科阶段在学校接触到的项目差别还是很大的。首先是尺度上的差异,本项目着重设计规划的三个矿坑均占地上百公顷,巨大的尺度也影响着设计的逻辑和手法。项目中并没有类似快题中对道路的形态和场地细节的具体设计,而更偏向于结合现状条件和区位进行功能上的布局规划,整个项目更注重的是逻辑的推敲和策略的阐释。再者生态修复是一个可延续70年以上的漫长过程,不同于普通建设类的项目,设计即落地的特点,该项目要求对每一个修复阶段的成果进行规划和预见,是一个需要有前瞻规划视野的项目。Q:在这个项目中学到了什么?觉得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可以提升的?
A:通过这个项目,我感觉我做项目的逻辑流程更加明确清晰,对于改造类项目的各类方法理论也在查阅大量文献案例中有所提升,软件技能的提升是不知不觉的跟着设计想法逐步提升的,当想到一个很棒的创意点时,有时发现软件实力跟不上就会想办法去学习补充,让图纸的表达跟上设计的思维,所以这种进步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同时也十分快乐且有成就感的。
Q:现在看来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A:项目中不足的地方是Loy yang这处矿坑目前其实还在生产阶段,因为篇幅限制,并没有对其进行“中段修复”。实际这种还在生产的工业场地,应当采用一些与工业开发并行修复的手段来干预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设计团队 」
| 入学专业 |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老师好友了解作品集辅导
![]()
wechat:老师微信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