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建筑学长打造现实版"我的世界"!反向塑造框架,演绎拥挤但自由的共享露台空间。

文摘   2025-01-28 14:06   安徽  

本次优秀作品分享,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Hao Chen分享他的研究生毕设作品<天台建造——身体感知理论视角下的天台县旧城社区露台空间及其营造策略研究>。

▲ 正是在下

         

 

项目针对天台县旧城跃龙社区露台空间的建造景观进行研究与分析,并据此设计一套适用于露台空间的装配式设计系统。并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扩充设计了概念式共享型露台,取名为:天台建造。 




QUESTION 1
毕设主题是什么?如何选定的?


我们导师组的毕设其实比较随意,选什么都行,而且以往几年的国美研究生毕设其实并未对外展出,所以在研三初期就打算毕设直接与论文挂钩,这样也不需要对毕设进行额外的研究,(主打一个懒惰)主题还是美院的传统聚焦民间建造,谈不上诗意还是矫情,只是天然在的一些事情。



QUESTION 2
为何选址在天台旧城区?


这个和我童年小学期间的生活有关,这里面的一些弄堂是我中午的必经之地,而且我从小就喜欢瞎逛,虽然不住在那儿,但逛的多了也对里面的空间有很多片段式的印象:其实再走一遍会发现那些印象是由多条路径共同组成的,不是一次单独的流线构成的。



这么一种感觉在学了这门专业以后,仿佛可以将一种我觉得平常的事情从一种学科的角度去再现或者解构他,其实还满有意思的



QUESTION 3
研究生毕设和本科毕设的主要差别在哪?


以我们导师组的本科与研究生为例,很明显本科生是更加认真负责的一种态度,尤其是对与相关高密度城市空间中的相关要素的提取以及对于其代表建筑的相关分析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的,而我们组的研究生相较下来就比较随意了,大家基本就是用了平时的设计习作,不过今年由于对外展出的关系,我们小组也不得不将设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深化,几个组员的毕设我也简单的参与了一下相互帮助哈哈哈哈哈),王老师那边的学生则是统一使用之前上木构课程时的作业进行深化。


就我个人而言,两者的区别还是从设计的产生逻辑来划分的。本科的毕设是一种直觉型的设计,设计先行,理论后配,有点像设计院里的文本研究生的论文的所有都是直接出自毕业论文,论文虽然一般,但是逻辑自洽,这样即使我展板上全是图,我也知道设计是怎么来的(emmmm。别人知不知道我就不知道了)



QUESTION 4
前期做了哪些调研和分析?


前期主要是两个分析:实地调研文献调研


实地调研分为两个:一个是本地的,也就是论文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个调研,主要通过实地走访与无人机调研;还有就是一些论文之前对深圳广州的一些城中村的,以及老城区的一些调研。   


▲ 无人机摄影采样


文献方面关于露台的研究是比较少的,长篇的具体研究我只能找到库哈斯写的建筑要素里的Balcony,这本书我们学校有一册是几本小册组成的,但唯独缺少了那本。在广州调研的时候去广州图书馆找,到了指定书柜依然没找到,还是同学托关系得到的扫描版哈哈哈哈哈哈。(库哈斯写的太全了,尤其是从政治角度,而论文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学接轨,因此Balcony仅仅存在于我的文献综述里)


短篇的文献其实对我的帮助更大,因为写作论文的时候正处疫情期间,不少在阳台抗议以及演奏表演的新闻,而一些较新的论文也关注到了这一点,这对我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一次印证。   


▲ 场地建筑类型


▲ 露台类型


▲ 露台种植使用类型


▲ 露台部分建造使用类型


▲ 完全建造的露台类型



QUESTION 5
与传统旧城改造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与传统的改造相比,我的论文其实是将建筑师的现象学研究落回居民的民居并对其空间的要素所构成的体验与类型进行提炼形成一个框架系统。这当于手机系统的概念,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载安装自己的app,在这个系统中居民也可以选择自己所需的功能配件在这个框架中进行自由组装。   



与城外的均质空间不同,由于其建造是根据住宅基地自行建造,或者若干户共同建造,这就导致了社区空间整体呈现一种自由的社会机理,而正是这种机理的存在也让这个框架在这个社区中显得不那么呆板——机理反向塑造框架(露台的框架系统设计在均质的城市空间中显得杯水车薪,像是俄罗斯方块般的在固定网格中填色)




QUESTION 6
露台改造方法论是否可复制,应用到其他样本?


这个框架体系的设计其实是一种乌托邦的的设计思想,这个假定是建立在一个政府对城中村统一改造中的露台针对性设计的一种猜想,他是一种整体规划中的一种主动邀请居者参其中与的一种规划设计猜想。在理论上应该是可以的,因为他可以在保证城市第五立面的整体性的同时保留个体的自主性。算是一种相对双赢的设计。



QUESTION 7
更注重个体视角体验还是对于城市空间的塑造?两者是否可以协调?


这个问题对于论文而言,是建立在个体的视角之下对城市的空间塑造,优先级是个体大于城市。对于我的毕业设计的最终展板而言,优先级是相反的。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首先对于旧城社区,其本身的社会关系依然是乡村的,其建造的逻辑是自发的,塑造的社会空间是由居民共同塑造的,因此自然会先关注个体的体验,这是由对象的本源所决定的。当你关注群体性的个体,并对其进行了提炼与转译后也很自然的回到群体,也就回到了城市空间,但这个城市肌理是由人民塑造的而不是统一规划。


在我研究的这种社会关系中,关注个体后自然会回到城市中,这两者是可以协调的。


对于我的展板而言,它是一种对现状的城市空间的另一种演绎,现状简单的说就是拥挤但是自由,光照相对缺少,大量对垂直向的空间“地基”——露台进行了改造。针对这种现状,我给了个非常自大的假定:他们习惯了这样一种随意的状态,且向上的增加空间与享受光照并不冲突,因此露台成为了一块被复制的地基,至于下面固有的房间光照够不够已经没办法了,也无所谓了。那么在这种自大的假定之下,我创造了一种没啥道理的设计,就是将相邻的露台以及屋顶进行相连与打通创造一种共享的露台空间(或者说是空中公园),并且模仿其社会空间中存在的比较性,试探性,以及一种城市的生长性创造了一种不断蔓延的天台(露台)空间。




QUESTION 8
改造中如何引入帕拉斯玛的知觉建筑学理论?


我觉得大多数空间的营造其实都是凭借经验营造的,经验由经历或是对某一事物或空间的体验总结转译为记忆,再多级经历后由记忆成为的。那么其实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还原,因为居住的人与时空是不可分的。知觉体验就是这么个流程。


         

 

以下是论文原文:
知觉与空间的交互行为是由于“时”与“空”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居者与时空的客观存在,导致居者的知觉不能独立于时间或者空间。同时,知觉中所包含的“经验体验”中有着记忆的部分,而大脑将空间体验以记忆的方式存储起来,拷贝转译为经验,而经验也再一次成为记忆。而由于记忆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因而对于其的体验只能是一段记忆的回溯。而这回溯往往是由记忆转为为的经验来引出的,它是先验的,绝对主观的。因此它是一种利用既有经验的重复体验。与完全客观的或是体验之后拍摄的影像不同的是,回忆可以在脑中塑造场景,而观念中的“我”确实的存在于由现在的“我”再现的场景中。在感知上,由于客观存在的事件的客观存在,可以利用经验记忆在大脑调动其相关感觉神经来“再现”体验。因而此时的知觉是过去至现在的体验之和,这个“和”并不是简单的加法得到的体验,而是逻辑上的感知递进。   


所以无论是建筑师还是本身的居民其营造本身就是可以从现象学角度看待,那么在改造中我只需保有我“系统”的完整,剩下的的材料,颜色,形式都可交于居住者有其根据经验来重新塑造空间,由居民来还原场所。至于帕拉斯玛的理论是在去提炼出场所中的不同露台空间的不同体验类型,只有获取类型才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框架的搭建,从而确保空能与体验的保有。



QUESTION 9
希望达到怎样的设计效果?


因为最后场景的表达还是以鸟瞰为主,而且框架的留白性本身就预示着一种具有庞大数量的可能性,最后我也只是简单的设想了几种框架的使用类型:   



因此,我个人是回到城市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我希望达到一种城市拼贴画的效果,借由我的框架利用这一丰富的场地肌理来塑造一个有机丰富却也“整洁”的城市第五立面。(当时电脑比较拉,也实在是懒就做了一个局部来简单示意了一下框架的有机性) 




QUESTION 10
设计作品中个人最喜欢的部分是?


个人最喜欢的是后面的概念设计部分,他是基于一种对于“垂直地基”的共享与生长的的一个假想,我在作图的时候做了许多同一场景的不同的阶段或是形式。


我觉得是一种比较有趣的思考,因为他是基于一种乡村团体性抱团或是竞争的一种社会状态:先有场地内一部份居民进行露台的开放共享与链接。在其得到正向反馈后,该场地继续进行向上蔓延,由于场地的共享是一种公共属性的开放因此加建楼房变得不合逻辑,因此居民转而搭建连廊柄竹夹岸向四周漫延,于此同时场地内的其他居民眼看着公园的扩大成为了趋势也对加入其中……




QUESTION 11
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吗?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困难就是场地内的700栋房子实在是太多了,在没有准确的cad或者测绘之下的建模是令人抓狂的。这个问题很明显只能硬着头皮建模,不过后面也写了个电池来解决我场地内大量的坡屋顶建模。


▲ 场地建模

QUESTION 12
未来如何规划?有什么经验和学弟学妹们分享~~


未来嘛,我觉得还是慢慢的体验吧,现在呆在设计院体验人生,空闲时间继续做自己的设计,大家都在逃往其他专业,大喊快逃哈哈哈哈哈,我个人呢其实对平面对工业设计对设计沾边的都很感兴趣,未来有机会的话都去尝试尝试把,努力致富,希望大家都能努力致富,早日远离社畜生活,共勉~



图文来源 / Hao Chen
编 / Haiki
文中作品及图片归原作者本人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 END -

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 技能提升︱设计理论︱国际竞赛︱作品集

UA设计学堂
Unique Arch-Art︱分享建筑与艺术设计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