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位同事在放置深静脉导管后,护士问:“你的导管放了多深?”医生答:“跟以前一样!”于是护士写了个12cm。
仔细去看这个数据结果,本身或许没问题,但是,每个个体怎么能一样?12cm是完美的位置么?
因为我们知道,当颈内静脉导管放置过深时,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脏穿孔和心包填塞等;导管尖端位置过浅时,CVP 测量可能不准确,且深静脉导管容易滑出或导管的侧孔移位至皮下,引起药物外渗、组织损伤、出血等等。
那么颈内静脉导管到底该置入多深?今天我们一起来巴拉巴拉。
目前临床医师大多根据个人经验来判定,并没有统一标准,最佳导管尖端的位置目前仍有争议,缺乏对照研究。今天不谈论导管的位置,只聊聊导管的深度。
以下是各种研究资料所提及的汇总:
Fletcher等观点认为:目前关于尖端位置的指南只关注心包填塞的风险。但是我们无论何时,当导管经过一个转角时,必须将导管穿过弯道一段合理的距离,使导管和静脉轴线保持一致。
A区(低位SVC/右心房上部)。这是一个适合从上半身的任何穿刺入路的导管尖端位置。认为导管尖端可以安全地放置在右心房上部,只要它们不与心房壁端部相接或穿过三尖瓣或进入冠状窦。
B区(SVC上部)。这是一个适合通过右颈内静脉途径放置导管尖端的部位。
C区(中点,左锁骨静脉)。当导管从左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入时,这是一个合适的尖端位置,可以减少SVC穿孔的风险。
对于大部分成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深度为12-15cm。但Peres等人(1990年)前瞻性地探讨了病人身高和导管位置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系列基于经验的身高公式。从本质上讲,它们都依赖于将病人的身高(cm)除以10。因此,对于右侧颈内静脉来说,平均160cm的成年女性所需的深度(使用中间入路)最终约为16cm,高大的男性可能为17-18cm。
现在,自1990年以来,这些公式已经经历了广泛的修改。例如下面这项研究:
他们纳入了10个月内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并进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患者106例。通过测量从导管插入到上腔静脉/右心房(SVC/RA)交界处的距离,并计算出了推荐的插入深度。将推荐深度的准确性与Peres的公式所建议的预测CVC最佳位置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根据中心静脉置入点到远端SVC的平均距离,得出置管深度应该是右侧锁骨下静脉14cm,右侧颈内静脉15cm,左侧锁骨下静脉17cm,左侧锁骨内静脉18cm。(如下图)
对于亚洲人来说,使用这个建议,中心静脉置管在远端SVC的初次置入比使用Peres公式时更准确(91.5% vs 77.4%,P < 0.05)。且使用起来更简单,从而增加了首次尝试在SVC内找到最佳尖端位置的可能性,并消除了后来重新定位的需要。
2001年,Andropoulos 等对 452 例行先天性心脏手术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分析,针对右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长度,提出了一种非常简单的计算方式:
置管深度=身高(cm)/10-1(身高≤100cm)
置管深度=身高(cm)/10-2(身高>100cm)
Yoon 等用 TEE 以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为置管标准位置,提出小儿右侧颈内静脉置管长度为 1.7+(0.07×身高)(小儿身高在40~140cm),该公式预测导管尖端在交界处以上位置的概率至少为 97.5%。
综上所述,具体深静脉导管的深度没有具体的固定数值,因人而异,前人给出来很多预测的公式、总结出了很多经验。虽然我们不能提前预测每个人最合适的深度,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方法来判断该导管位置是否合适,比如X线。
昨天晚上一位同事在放置深静脉导管后,护士问:“你的导管放了多深?”医生答:“跟以前一样!”于是护士写了个12cm。
仔细去看这个数据结果,本身或许没问题,但是,每个个体怎么能一样?12cm是完美的位置么?
因为我们知道,当颈内静脉导管放置过深时,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脏穿孔和心包填塞等;导管尖端位置过浅时,CVP 测量可能不准确,且深静脉导管容易滑出或导管的侧孔移位至皮下,引起药物外渗、组织损伤、出血等等。
那么颈内静脉导管到底该置入多深?今天我们一起来巴拉巴拉。
目前临床医师大多根据个人经验来判定,并没有统一标准,最佳导管尖端的位置目前仍有争议,缺乏对照研究。今天不谈论导管的位置,只聊聊导管的深度。
以下是各种研究资料所提及的汇总:
Fletcher等观点认为:目前关于尖端位置的指南只关注心包填塞的风险。但是我们无论何时,当导管经过一个转角时,必须将导管穿过弯道一段合理的距离,使导管和静脉轴线保持一致。
A区(低位SVC/右心房上部)。这是一个适合从上半身的任何穿刺入路的导管尖端位置。认为导管尖端可以安全地放置在右心房上部,只要它们不与心房壁端部相接或穿过三尖瓣或进入冠状窦。
B区(SVC上部)。这是一个适合通过右颈内静脉途径放置导管尖端的部位。
C区(中点,左锁骨静脉)。当导管从左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入时,这是一个合适的尖端位置,可以减少SVC穿孔的风险。
对于大部分成人,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深度为12-15cm。但Peres等人(1990年)前瞻性地探讨了病人身高和导管位置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一系列基于经验的身高公式。从本质上讲,它们都依赖于将病人的身高(cm)除以10。因此,对于右侧颈内静脉来说,平均160cm的成年女性所需的深度(使用中间入路)最终约为16cm,高大的男性可能为17-18cm。
现在,自1990年以来,这些公式已经经历了广泛的修改。例如下面这项研究:
他们纳入了10个月内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并进行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患者106例。通过测量从导管插入到上腔静脉/右心房(SVC/RA)交界处的距离,并计算出了推荐的插入深度。将推荐深度的准确性与Peres的公式所建议的预测CVC最佳位置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根据中心静脉置入点到远端SVC的平均距离,得出置管深度应该是右侧锁骨下静脉14cm,右侧颈内静脉15cm,左侧锁骨下静脉17cm,左侧锁骨内静脉18cm。(如下图)
对于亚洲人来说,使用这个建议,中心静脉置管在远端SVC的初次置入比使用Peres公式时更准确(91.5% vs 77.4%,P < 0.05)。且使用起来更简单,从而增加了首次尝试在SVC内找到最佳尖端位置的可能性,并消除了后来重新定位的需要。
2001年,Andropoulos 等对 452 例行先天性心脏手术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分析,针对右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从穿刺点到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的长度,提出了一种非常简单的计算方式:
置管深度=身高(cm)/10-1(身高≤100cm)
置管深度=身高(cm)/10-2(身高>100cm)
Yoon 等用 TEE 以上腔静脉与右房交界处为置管标准位置,提出小儿右侧颈内静脉置管长度为 1.7+(0.07×身高)(小儿身高在40~140cm),该公式预测导管尖端在交界处以上位置的概率至少为 97.5%。
综上所述,具体深静脉导管的深度没有具体的固定数值,因人而异,前人给出来很多预测的公式、总结出了很多经验。虽然我们不能提前预测每个人最合适的深度,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方法来判断该导管位置是否合适,比如X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