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中心建设标准(胸痛、卒中、创伤)

健康   2025-01-12 20:00   山西  


随着医院的各级医院的发展,根据人类健康高频率出现的疾病,国家卫健委牵头,要求各级医院建设三个中心,即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这个体现一个医院发展和救治水平的的重要标志,让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体现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职责所在。


卒中中心建设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卒中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制定《医院卒中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院可以参照《指导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

一、二级医院卒中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二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等与卒中诊疗相关的诊疗科目。
3.从事卒中相关诊疗工作的人员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及其他医疗卫生技术资格。
4.具备满足重症卒中患者救治标准的重症监护病房。
5.具有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康复医学科诊疗科目。 
(二)组织管理。
1.成立以医院主管业务领导为主任,以相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和信息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卒中诊疗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部门职责及工作制度。
2.成立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护士为主体,卒中诊疗相关专业医务人员为依托的救治小组。
3.建立健全保证卒中救治质量和安全的相关管理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
4.依据卒中有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卒中病种的救治技术规范,建立绿色通道,建立并落实定期考核制度及工作流程的持续改进措施,加强继续教育及科研工作。
5.由专人负责,加强卒中患者的随访、健康宣教,加强相关诊疗信息的登记、统计与分析。
(三)建设要求。
1.医院布局合理,开辟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卒中宣传专栏和明显提示标识,配备满足卒中患者救治需求的设备、设施。
2. 急诊应成立包括急诊医师、神经科医师和介入、检验及影像科医师等在内的卒中急救小组,做到24小时/7天在岗。有条件的单位应设立脑血管病专病急诊室。 
3.卒中救治小组由具备资质的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师负责(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小组成员由经过相关培训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影像科、康复科医师,及掌握颈动脉彩超、TCD、 TCCD(TCCS)、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的超声科医师,以及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团队等组成。
4.卒中救治团队专业人员反应快速,业务熟练,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诊断、评估、救治及转运上级卒中中心等,为争取急救时间窗提供规范、快速的诊疗服务。
5.建立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和协作关系,建立与院外急救体系对接和接受上级医院会诊、远程卒中救治及患者转诊的机制和制度。
6.建立符合标准的卒中病例信息登记、统计分析、随访系统及数据库。
(四)工作要求。
1.实施卒中急性期规范化救治,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效率,对于确诊的急性卒中患者,及时接诊评估、完善相关检查并开展救治。
2.按照适应证选择溶栓等治疗。
3.执行规范化的卒中一、二级预防。
4.开展早期卒中康复治疗。
5.能够开展脑卒中基本病因学及常见相关危险因素检查。
6.保证全天候开展心电图、胸片检查。
7.保证全天候开展颅脑CT平扫。
8.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卒中量表进行评估。
9.对卒中患者采取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常见并发症的必要措施。
10.对卒中患者常规进行液体和营养状况评估,不能正常进食但胃肠条件允许的患者能够早期进行鼻饲,并进行有效监测。
11.门诊医生能积极倡导并推广卒中防控5项简易措施:规范干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卒中危险因素;进行体力活动及常规锻炼;健康饮食,避免肥胖;戒烟限酒;掌握识别卒中预警症状和应对方法,定期体检。
12.制定社区卒中健康教育与预防计划,开展本区域内的群众健康宣教工作。组织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进行卒中防治培训工作。

二、三级医院卒中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三级综合医院或相关专科医院。
2.设置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介入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与卒中诊疗相关的诊疗科目。
3.开设符合设置标准的脑血管病诊疗病区。
4.设置符合标准的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或床位,开设床位10张以上。
5.开设卒中专科门诊,能够开展规范的卒中筛查、高危人群干预及随诊。
6.开设卒中康复门诊或病房,或与有关康复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7.建立脑卒中健康宣教、专业技术培训及卒中中心工作人员继续医学教育体系。
8.卒中中心要按照病历书写管理有关规定,并结合专科特点,开展病历信息化建设;建立专人负责的卒中诊疗数据、随访数据等信息统计、分析系统,以规范卒中诊疗,加强临床质量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二)组织管理。
1.成立以医院主管业务领导为主任,以相关职能部门、临床、医技和信息部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卒中诊疗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部门职责及工作制度。
2.成立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医师、护士为主体,卒中诊疗相关专业医务人员为依托的救治小组。设立脑血管病急诊窗口,保证卒中中心绿色通道畅通。
3.按照卒中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各类卒中病种救治预案和工作流程。
4.建立卒中住院登记及随访登记数据库,建立专人负责的卒中病例管理、随访管理的相关制度。
5.设置专人负责的卒中健康宣教、继续教育、科研工作小组。
(三)建设要求。
1.设置脑血管病急诊绿色通道,建立急诊值班(24小时/7天)制度。脑血管病急诊值班负责人应由经过卒中专业培训的具备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医师担任。
2.配置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3.具有卒中单元多学科协作小组,能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功能锻炼及综合物理治疗等。
4.建立脑卒中急症患者诊疗“绿色通道”,整合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组成卒中急性期溶栓、血管内治疗及外科手术专业小组;与本地区急救中心及有关医疗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对于转诊至本中心的脑血管病急诊患者及时接收、有效处置。
5.能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脑室引流术、动脉瘤夹闭手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动静脉畸形手术及血管内治疗等。
6.具备开展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条件和技术能力,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语言疗法、认知及心理疗法等技术项目及治疗设备。具备营养障碍管理医师。
7.建立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及双向转诊制度;能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8.根据脑卒中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制定本中心脑卒中诊疗流程,并定期审核及修订。
(四)服务要求。
1.规范卒中诊疗,提高符合适应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溶栓率,降低症状性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2.康复医学科早期介入,及时对患者进行基本功能评定,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3.能够24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服务,对卒中患者实施CT或MRI优先检查;可开展CT和MRI的灌注成像、血管成像等检查。
4.能够进行全脑血管造影(24小时/7天)和血管功能评估。
5.能够采用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和介入治疗科等专科技术手段治疗或预防各种类型卒中: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畸形、动脉瘤等。
6.能够向各级医院双向转诊患者及提供远程会诊,实现卒中信息数据网络直报。

附录: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流程及质控指标
医院卒中中心诊疗流程及质控指标

一、主要诊疗流程
1.接诊诊疗服务
1.1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生命体征评估;
1.2实施头部影像学检查、血生化等辅助检查; 
1.3相应时间窗内应用r-tPA或尿激酶;知情告知;动、静脉溶栓,机械取栓、介入、开颅手术等治疗。 
2.入院后诊疗 
2.1抗血小板治疗;
2.2预防深静脉血栓(DVT);
2.3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2.4早期康复评估及治疗;
2.5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2.6早期吞咽功能评价;
2.7健康宣教(戒烟等);
2.8血压评估与管理;
2.9血糖评估与管理;
2.10血脂评估与管理;
2.11血管功能评估。
3.出院前诊疗
3.1出院时抗栓治疗;
3.2出院时卒中合并症患者的相应用药;
3.3膳食平衡原则及个体化康复指导;
3.4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卒中发作预警,用药依从性等宣教;
3.5出院功能评估,生活质量评估。
4.出院后随访
二、主要质控指标
1.卒中患者抵达急诊接受NIHSS评分的比例。
2.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溶栓时间窗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
3.在抵达医院60分钟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
4.在发病6h内到达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到达急诊至开始做多模式头颅CT/CTA或MRI/MRA的时间。完成头颅CT<25分钟的比例。
5.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入院到开始血管内治疗的时间。
6.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36h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
7.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治疗的36h内发生明显颅内出血的患者比例。
8.对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治疗后90天mRS记录的患者比例。
9.诊断性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后24小时内患者的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
10.接受CEA或CAS治疗的患者在30天内卒中发生率和死亡率。
11.SAH、ICH、AVM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率。
12.48小时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SAH患者从就诊到行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术治疗的平均时间。
13.AVM导致的卒中患者在30天内行外科或血管内治疗的比例。
14.卒中患者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的比例及死亡率。
15.卒中患者行脑室外引流的比例及死亡率。
16.与华法林治疗相关的颅内出血率;INR升高(INR>1.4)患者从入院到给予促凝血治疗后INR达标的平均时间。
17.各类型卒中,颅内外动脉狭窄,SAH或TIA患者入组相关临床试验研究的比例。

英文注释:
TCD  Transcranial Doppler 经颅多普勒。一维多普勒超声,用于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
TCCD  Transcranial Color Coded Doppler/TCCS Transcranial Color Coded Sonography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用于颅内动脉血流成像及血流动力学检测。TCCD与TCCS为相同的检查技术不同的英文缩写表达。
CT  Computed Tomography 计算机断层扫描。
CTA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血管造影。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
MRA  Magnetic Resonance Agiography 磁共振血管造影。
MR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磁共振波谱分析。
NIHS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用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卒中量表”)。
r-tPA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急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药物。
CEA  Carotid Endarterectomy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运重建的外科治疗方法。
CAS  Carotid Artery Stent 颈动脉支架。针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运重建的外科微创(介入)治疗方法。
SA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珠网膜下腔出血。因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等导致的蛛网膜下内的出血。
ICH  Intracranial Hematoma 颅内血肿。
AVM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脑动静脉畸形。
INR  International standard Ratio 国际化标准比值。凝血四项检查中的一项对照标准。
TIA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缺血症状或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者。

卒中绿色通道标识

    标志主体是融合了人的头像、脑心图案、通道及圆环等 元素经过艺术构思巧妙组合设计而成。 
    主体为人的头像造型,体现了通道主要针对脑血管病为 主,以人为本的理念; 
    脑心结合的形象是引入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 程标识的艺术化展现,体现了国家的重视与意志,也传递医 护人员所具备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职业素养, 更是寓意脑心同治、共同预防的慢性病防控理念; 
     下部两条绿色的通道标识突出了快速及时和转诊畅通 的理念; 
金色的圆环整体为圆形,代表着太阳,象征着光明,也 寓意着通过急诊通道让患者恢复健康。同时更蕴含了卒中急 救 1 小时黄金救治圈的理念。
     标志以白、绿、金三色为标准色,白色代表洁净和安全 感;绿色代表生命与快速;金色代表时间和荣誉。标志构思 巧妙、简洁大方、线条明快,易于接受、识别、记忆,便于 宣传推广,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象征意义。


创伤中心建设标准


一、基本要求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区域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承担区域内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参加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区域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

(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三)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1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具有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

(二)诊断服务项目。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X片,全身快速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创伤超声重点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创伤及其并发症诊疗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能力;曾收治病种覆盖严重创伤病种和严重创伤并发症的90%以上(详见附表1、2)。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后,具备快速评估及抢救的流程和能力,能够在1小时内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手术和损伤控制性手术,具备开展各项急诊手术的能力和条件,具备严重创伤生命支持能力及相关仪器设备。能够开展或指导开展创伤康复治疗。

)关键技术开展情况。具备创伤救治先进理念及技术,能够开展创伤复苏、损伤控制手术、确定性手术和康复治疗所涉及的完整创伤救治技术,包括创伤核心技术清单(详见附表3)所列的90%以上。

(五)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联动系统。具有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之间的信息交换与预警联动系统,在创伤患者经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到达医院前,能够完成患者基本信息及医疗信息传输,并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对应的预警级别和准备工作。

三、教学能力

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教学能力与硬件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

(一)教学条件。具有面积≥1000的教学区域;教学硬件资源应包括供学生查阅资料的图书馆、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面积≥1000的临床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具备相应的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和模拟教学设备;具备创伤救治培训的模型、配有独立多媒体临床教学示教室。

(二)师资构成。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研究生导师人数≥3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0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6个,带教指导医师≥40人;有脱产带教教师及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教学薪酬保障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带教指导医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培训。应当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其中至少90%的核心科室(专业)能够承担该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具有省部级临床能力培训中心;近三年,培训的住院医师首次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通过率≥95%。承担创伤相关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个。拥有规范的创伤培训课程,配备相应的创伤培训设备和器材。近三年,开展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班≥20次,培训人数≥3000人。

四、科研能力

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科研平台,省部级的创伤相关重点实验室,曾获得省部级以上创伤相关研究课题。曾经或正在参与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具备开展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能力。在创伤相关的临床研究、科研成果、科研影响力方面,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具有区域内一流的科研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具备整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能力,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创伤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和条件。

(一)平台建设与科研人才队伍。

1.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3项:

具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立项建设;

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1个;

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1项;

省部级临床能力培训中心;

建设有生物样本库;

建设有临床数据中心。

2.人才队伍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3项: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数≥1个;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人数≥1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数≥1人;

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或者常务委员人数≥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或青年长江学者人数≥1人;

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指导专家人数≥2人;

医学类省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人数≥1人。

(二)科研项目。近三年,参与创伤相关的国家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

(三)科研成果。近三年,累积获得以下科研成果:

1.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项;

2.累计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0项;

3.发表SCI收录文章≥50篇,且在影响因子≥3分的期刊发表学术文章≥10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50篇;

4.参与发表创伤相关的国家级专家共识≥3篇。

五、承担主要公益性任务情况

(一)参与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水平发展。在创伤领域的省级及以上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近三年,在医学类国家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专业二级分会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或者常务委员人数≥1人,或在医学类省一级学协会下设的创伤二级分会中曾任、现任、侯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人数≥1人。

(二)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任务。拥有包括国家卫生应急处置指导专家库的指导专家在内的固定专业救治团队。具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救治的能力,参加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3次。有协调、指导各级创伤中心救治大规模创伤患者的能力。

(三)承担政府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积极组织开展义诊、健康扶贫、疑难重症患者会诊等活动,根据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要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四)开展创伤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开展防灾减灾、创伤基本急救方法等科普教育,并开展创伤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和宣教工作。

六、落实医改相关任务及医院管理情况

(一)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省级范围内推动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创伤患者分级检伤、转运及治疗的标准与流程。牵头成立省级创伤专科联盟,覆盖50%以上的市级行政区域。来院进修人员≥50人次/年,医联体内创伤救治相关会诊或病例讨论≥50次/年。

(二)远程医疗。具有高水平的远程医疗设备设施及服务能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50家,定期开展远程咨询、会诊、预约挂号、远程诊断、教育培训等远程医疗服务,每年提供远程医疗服务≥300例。接到远程会诊申请后,由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医师提供远程会诊服务,对急危重症患者1小时内响应,对疑难患者24小时内响应。

(三)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具备完整的医疗信息化支撑体系,能够支持院前救治与院内急诊之间的信息交换,以及急诊与院内各个创伤相关专科救治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换。医院电子病历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应用功能水平四级要求,能够为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医院核心业务信息系统达到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

(四)医院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章程为统领规范医院内部管理。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检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35%。近三年,日均接诊量≥6000人次,平均住院日≤8.5天,术前平均住院日≤3天。四级手术占比高于同级同类医院平均水平。落实“两个允许”,人员支出占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


附表:1.严重创伤病种

2.严重创伤并发症

3.创伤相关核心技术清单

附表1

严重创伤病种

序号

疾病名称

疾病名称

(国家临床版2.0

疾病分类代码

(国家临床版2.0

1

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

S02.900x002

颅底骨骨折

S02.100

颅底骨折

S02.100x001

枕骨骨折

S02.101

2

头皮撕脱伤

头皮撕脱

S08.000

3

局部脑损伤

局部脑损伤

S06.300

4

弥散性脑损伤

弥散性脑损伤

S06.200

5

脑干损伤

脑干损伤

S06.901

6

脑干挫伤

脑干挫伤

S06.201

7

创伤性硬脑膜外出血

创伤性硬脑膜外出血

S06.400x002

8

创伤性硬膜下出血

创伤性硬膜下出血

S06.500

9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06.600x001

10

创伤性大脑水肿

创伤性大脑水肿

S06.100

11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S06.206

12

脑挫伤

脑挫伤

S06.202

13

大脑撕裂伤

大脑撕裂伤

S06.203

14

创伤性脑疝

创伤性脑疝

S06.204

15

创伤性脑出血

创伤性小脑出血

S06.801

创伤性脑出血

S06.802

16

创伤性脑干出血

创伤性脑干出血

S06.803

17

创伤性颅内出血

创伤性颅内出血

S06.814

18

颈总动脉损伤

颈总动脉损伤

S15.000x011

19

颈外动脉损伤

颈外动脉损伤

S15.000x021

20

颈内动脉损伤

颈内动脉损伤

S15.000x031

21

椎动脉损伤

椎动脉损伤

S15.100

22

颈外静脉损伤

颈外静脉损伤

S15.200

23

颈部开放伤

颈部开放性伤口累及咽和颈部食管

S11.200

颈部开放性伤口累及喉和气管

S11.000

24

甲状腺损伤

甲状腺开放性损伤

S11.100x001

25

颈脊髓损伤

颈部脊髓损伤

S14.101

26

眶底粉碎性骨折

眶底粉碎性骨折

S02.300x002

27

上颌骨骨折

上颌骨骨折

S02.400x003

28

喉挫伤

喉挫伤

S10.001

咽喉挫伤

S10.000

29

多发性肋骨骨折

肋骨多处骨折

S22.400

30

血胸

创伤性血胸

S27.100

31

气胸

创伤性气胸

S27.000

32

血气胸

创伤性血气胸

S27.200

33

张力性气胸

张力性气胸

J93.003

34

连枷胸

连枷胸

S22.500

35

开放性胸部损伤

开放性胸部损伤

S21.901

36

肺穿透伤

肺穿透伤

S27.313

37

肺挫伤

肺挫伤

S27.301

38

气管/支气管损伤

支气管损伤

S27.400

开放性气管损伤

S11.001

创伤性胸部气管破裂

S27.501

胸部气管损伤

S27.500

39

食管破裂

食管破裂

K22.301

40

心脏穿透性损伤

心脏穿透性损伤

S26.800x082

41

创伤性心脏破裂

创伤性心脏破裂

S26.800x083

42

胸主动脉损伤

胸主动脉损伤

S25.000

43

创伤性心包积血

创伤性心包积血

S26.000x001

44

胸部血管损伤

肺血管损伤

S25.400

奇静脉损伤

S25.801

无名静脉损伤

S25.300x001

上腔静脉损伤

S25.200

锁骨下静脉损伤

S25.301

无名动脉损伤

S25.100x002

锁骨下动脉损伤

S25.101

45

肋间血管损伤

肋间血管损伤

S25.500

46

创伤性膈疝

创伤性膈疝

S27.805

47

创伤性肺破裂

创伤性肺破裂

S27.302

48

胸椎骨折

胸椎骨折

S22.000

49

胸脊髓损伤

胸部脊髓损伤

S24.101

50

创伤性胆总管破裂

创伤性胆总管破裂

S36.103

51

创伤性胰腺破裂

创伤性胰腺破裂

S36.201

52

创伤性胃破裂

创伤性胃破裂

S36.301

53

创伤性小肠破裂

创伤性小肠破裂

S36.404

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

S36.401

创伤性空肠破裂

S36.402

创伤性回肠破裂

S36.403

54

创伤性结肠破裂

结肠损伤

S36.500

创伤性结肠破裂

S36.501

55

创伤性直肠破裂

直肠损伤

S36.600

创伤性直肠破裂

S36.601

56

腹内多器官损伤

多个腹内器官损伤

S36.700

创伤性腹内多器官破裂

S36.701

57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

创伤性腹膜后血肿

S36.803

58

肠系膜损伤

肠系膜损伤

S36.800x022

59

肾破裂

创伤性肾破裂

S37.001

创伤性肾血肿

S37.003

创伤性肾周血肿

S37.004

60

输尿管损伤

创伤性输尿管断裂

S37.101

开放性输尿管断裂

S37.111

61

膀胱破裂

创伤性膀胱破裂

S37.201

62

尿道损伤

创伤性尿道断裂

S37.301

开放性尿道损伤

S37.310

63

子宫损伤

子宫损伤

S37.600

64

盆腔多个器官损伤

多个盆腔器官损伤

S37.700

65

外生殖器挤压伤

外生殖器挤压伤

S38.000

外生殖器创伤性切断

S38.200

66

会阴撕裂伤

创伤性会阴裂伤

S31.001

67

腹壁破损

腹壁开放性伤口

S31.100

68

骨盆离断

创伤性骨盆切断

S38.303

69

创伤性腋动脉破裂

创伤性腋动脉破裂

S45.001

70

创伤性肱动脉损伤

创伤性肱动脉损伤

S45.101

71

腋或肱静脉损伤

腋或肱静脉损伤

S45.200

72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

S73.000x002

73

股骨粗隆间骨折

开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S72.110

74

股骨骨折

股骨骨折

S72.900

75

股动脉损伤

股动脉损伤

S75.000

创伤性股深动脉破裂

S75.001

76

胸伴腹和下背及骨盆开放性损伤

胸伴腹和下背及骨盆开放性损伤

T01.100x001

77

股静脉损伤

在髋和大腿水平的股静脉损伤

S75.100

78

颈椎骨折脱位

颈部开放性损伤伴颈椎脱位

S11.800x021

79

髋伴有大腿挤压伤

髋伴有大腿挤压伤

S77.200

80

髋部创伤性切断

髋部创伤性切断

S78.000

81

多发肢体骨折

开放性多发性肢体骨折

T02.610

双上肢多发性骨折

T02.400x001

开放性多发性双上肢骨折

T02.410

双下肢多发性骨折

T02.500x001

开放性多发性双下肢骨折

T02.510

上肢伴下肢多发性骨折

T02.600x001

82

胸部伴有下背和骨盆及四肢骨折

胸伴下背和骨盆及四肢骨折

T02.700x001

开放性胸部伴有下背和骨盆及四肢骨折

T02.710

83

多发性脱位、扭伤和劳损

多处脱位、扭伤和劳损

T03.900

累及头部伴有颈部的脱位、扭伤和劳损

T03.000

累及上肢多个部位的脱位、扭伤和劳损

T03.200

累及下肢多个部位的脱位、扭伤和劳损

T03.300

累及上肢伴有下肢多个部位的脱位、扭伤和劳损

T03.400

84

多处挤压伤

全身性挤压伤

T04.901

累及胸部伴有腹部、下背和骨盆的挤压伤

T04.100

上肢多处挤压伤

T04.200x001

下肢多处挤压伤

T04.300x001

上肢和下肢多处挤压伤

T04.400x001

胸部伴有腹部、下背和骨盆及四肢的挤压伤

T04.700

多处挤压伤

T04.900

85

在肩和上臂水平的创伤性切断

在肩和上臂水平的创伤性切断

S48.900

86

尺骨骨折

尺骨骨折

S52.201

87

桡骨骨折

桡骨骨折

S52.801

88

肱骨骨折

肱骨骨折

S42.301

89

尺神经损伤

上臂尺神经损伤

S44.000x001

前臂尺神经损伤

S54.000x001

90

桡神经损伤

前臂桡神经损伤

S54.200x001

上臂桡神经损伤

S44.200x001

91

膝关节后十字韧带完全断裂

膝关节后十字韧带完全断裂

S83.500x042

92

肘关节骨折

肘关节骨折

S52.000x001

93

踝和足开放性损伤伴骨折

踝和足开放性损伤伴骨折

S91.300x811

94

上肢和下肢任何组合的创伤性切断

上肢和下肢任何组合的创伤性切断\[任何水平]

T05.600

95

胸内器官伴有腹内和盆腔内器官损伤

胸内器官伴腹内及盆腔器官损伤

T06.500x002

96

多脏器损伤

多脏器损伤

T06.501

97

臂丛损伤

臂丛损伤

S14.300

98

脊神经损伤

脊神经损伤

T09.400x001

99

马尾损伤

马尾损伤

S34.300

100

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

T09.300

101

脊髓完全损伤

脊髓完全损伤

T09.300x003

102

创伤性截瘫

创伤性截瘫

T09.301

103

骨盆骨折

开放性骨盆骨折

S32.812

创伤性耻骨联合破裂

S33.400x001

腰骶部脊柱骨折

S32.803

开放性腰骶部脊柱骨折

S32.813

开放性腰椎和骨盆特指部位骨折

S32.810

开放性坐骨骨折

S32.811

腰椎和骨盆多处骨折

S32.700

多发性骨盆骨折

S32.701

104

胫骨骨折

胫骨骨折

S82.202

105

骶骨骨折

骶骨骨折

S32.100

开放性骶骨骨折

S32.110

106

髂骨骨折

髂骨骨折

S32.300

107

腰椎骨折

多发性腰椎骨折

S32.702

108

寰枢椎半脱位

寰枢椎半脱位

S13.102

109

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脱位

S13.103

110

颈椎关节交锁

颈椎关节交锁

S13.400x006

111

骶髂关节脱位

骶髂关节脱位

S33.200x003

112

腹主动脉损伤

腹主动脉损伤

S35.000

113

腹部血管损伤

腹部血管损伤

S35.900x001

114

腹部多处血管损伤

腹部多处血管损伤

S35.701

115

下腔静脉损伤

下腔静脉损伤

S35.100

116

腹腔动脉损伤

腹腔动脉损伤

S35.200x001

117

肠系膜动脉损伤

肠系膜动脉损伤

S35.201

创伤性肠系膜血管损伤

S35.903

118

胃动脉损伤

胃动脉损伤

S35.202

创伤性胃动脉破裂

S35.203

119

肝破裂

创伤性肝破裂

S36.102

120

脾破裂

创伤性脾破裂

S36.002

121

门静脉破裂

门静脉损伤

S35.300x001

122

肾血管损伤

肾血管损伤

S35.400

创伤性肾静脉破裂

S35.401

创伤性肾动脉破裂

S35.402

123

髂血管损伤

髂血管损伤

S35.500

创伤性髂动脉破裂

S35.501

创伤性髂静脉破裂

S35.502

124

腹、下背和骨盆水平的多处血管损伤

在腹、下背和骨盆水平的多处血管损伤

S35.700

125

多发伤

累及身体多个部位的损伤

T00-T07

126

烧伤

体表30%-39%的烧伤

T31.300x001

体表40%-49%的烧伤

T31.400x001

体表50%-59%的烧伤

T31.500x001

体表60%-69%的烧伤

T31.600x001

体表70%-79%的烧伤

T31.700x001

体表80%-89%的烧伤

T31.800x001

体表大于90%的烧伤

T31.900x001

127

多处冻伤伴组织坏死

多处冻伤伴组织坏死

T35.100x001

128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R57.101


附表2

严重创伤并发症

序号

疾病名称

疾病名称

(国家临床版2.0

疾病分类代码

(国家临床版2.0

1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

G93.200x001

2

脑干受压

脑干受压

G93.500x002

3

脑疝

脑疝

G93.501

4

脑水肿

脑水肿

G93.600

5

脑室扩张

脑室扩张

G93.808

6

中枢性呼吸衰竭

中枢性呼吸衰竭

G93.812

7

脑出血

脑内出血

I61.900

脑叶出血

I61.101

脑内出血,脑室内

I61.500

脑血肿

I61.903

8

出血(外伤)性脑软化

出血性脑软化

I61.904

9

颅内硬膜下出血

硬膜下血肿

I62.001

10

脊髓水肿

脊髓水肿

G95.106

11

脊髓受压

脊髓受压

G95.200

12

脑脊液鼻漏

脑脊液鼻漏

G96.001

13

脑脊液耳漏

脑脊液耳漏

G96.002

14

昏迷

昏迷

R40.200

15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G04.904

16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

G06.006

17

颅内脓肿

颅内脓肿

G06.004

18

脑脓肿

脑脓肿

G06.001

19

创伤性视网膜脱离

创伤性视网膜脱离

H33.503

20

视网膜出血

视网膜出血

H35.600

21

眼底出血

眼底出血

H35.602

22

创伤性青光眼

创伤性青光眼

H40.301

23

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萎缩

H47.200

24

创伤性耳聋

创伤性耳聋

H91.801

25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I21.900

26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

I49.900

27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

I50.900

28

休克

休克

R57.900

29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R57.000

30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

R57.101

31

血容量不足性休克

血容量不足性休克

R57.100

32

神经源性休克

神经源性休克

R57.803

33

周围循环衰竭

周围循环衰竭

R57.900x002

34

呼吸心跳骤停

呼吸心跳骤停

I46.901

35

感染性心包炎

感染性心包炎

I30.100

36

心包积液

心包积液

I31.800x004

37

创伤性心包积血

创伤性心包积血

S26.000x001

38

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

I33.000x004

39

肺栓塞

肺栓塞

I26.900x001

大面积肺栓塞

I26.900x005

急性肺栓塞

I26.900x010

40

急性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

J81.x00x002

41

成人呼吸窘迫

综合征

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

J80.x00

42

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

J96.900

43

肺不张

肺不张

J98.101

44

肺炎

肺炎

J18.900

45

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

J94.804

46

液气胸

液气胸

J94.801

47

纵隔感染

纵隔感染

J98.502

48

膈下脓肿

膈下脓肿

K65.009

49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K85.900

50

胰腺坏死

胰腺坏死

K86.801

51

肠出血

肠出血

K92.204

52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

K92.208

53

胃肠出血

胃肠出血

K92.200

54

胃出血

胃出血

K92.201

55

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

K92.209

56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

K92.210

57

肠脓肿

肠脓肿

K63.000

58

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

K72.003

59

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

K75.003

60

腹腔脓肿

腹腔脓肿

K65.005

61

细菌性腹膜炎

细菌性腹膜炎

K65.016

62

腹膜炎

腹膜炎

K65.900

63

急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

K65.000

64

弥漫性腹膜炎

弥漫性腹膜炎

K65.000x009

65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K65.003

66

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

K65.903

67

穿孔性腹膜炎

穿孔性腹膜炎

K65.800x011

68

肾衰竭

肾衰竭

N19.x00

69

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

N39.000

70

肾周围感染

肾周围感染

N15.900x002

71

腹膜后感染

腹膜后感染

K65.904

72

腹腔积血

腹腔积血

K66.100

73

腹腔内出血

腹腔内出血

R58.x01

74

内脏出血

内脏出血

R58.x00x002

75

睾丸坏死

睾丸坏死

N50.807

76

感染性关节炎

感染性关节炎

M00.901

77

关节积血

关节积血

M25.000

78

腰骶关节不稳定

腰骶关节不稳定

M53.208

79

感染性肌炎

感染性肌炎

M60.000

80

创伤性脊椎病

创伤性脊椎病

M48.300

81

骨髓炎

骨髓炎

M86.900

82

骨外露

骨外露

M89.820

83

椎体感染

椎体感染

M46.500x091

84

化脓性软骨炎

化脓性软骨炎

M94.801

85

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

L08.900x007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部感染

L08.900

头面颈部皮肤感染

L08.901

躯干皮肤感染

L08.902

上肢皮肤感染

L08.903

下肢皮肤感染

L08.904

86

软组织感染

软组织感染

L08.900x021

颈部软组织感染

L08.906

腹壁软组织感染

L08.907

会阴部软组织感染

L08.908

足软组织感染

L08.911

87

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

L03.900

88

血流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败血症

A41.000

表皮葡萄球菌败血症

A41.100x002

葡萄球菌性败血症

A41.200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A41.500x083

大肠杆菌败血症

A41.501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

A41.502

克雷伯杆菌败血症

A41.503

不动杆菌属性败血症

A41.506

菌血症

A49.901

类酵母菌败血症

A41.802

真菌败血症

A41.804

革兰阳性菌败血症

A41.805

脓毒血症

A41.901

89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R57.200

90

细菌感染

葡萄球菌感染性菌血症

A49.00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A49.002

大肠杆菌感染

A49.801

不动杆菌感染性菌血症

A49.803

克雷伯杆菌感染

A49.805

肠杆菌感染性菌血症

A49.806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A49.902

91

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

B49.x00x007

真菌性腹膜炎

B49.x17

真菌性肺炎

B49.x00x020

肺真菌感染

B49.x14

92

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

D61.900x001

感染后骨髓抑制

D75.800x003

93

贫血

贫血

D64.900

急性出血后贫血

D62.x00

感染性贫血

D64.900x007

94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去纤维蛋白综合征]

D65.x00

95

消耗性凝血障碍

消耗性凝血障碍

D65.x00x005


附表3

创伤相关核心技术清单

序号

技术名称

手术操作名称

(国家临床版2.0

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2.0

1

脑池穿刺

脑池穿刺

1.01

2

颅内脓肿引流术

颅内脓肿引流术

01.2400x009

3

开颅探查术

开颅探查术

01.2400x005

4

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

01.2400x013

5

颅骨去骨瓣减压术

颅骨去骨瓣减压术

1.2413

6

颅骨切开减压术

颅骨切开减压术

1.2411

7

脑内血肿清除术

脑内血肿清除术

01.3900x009

8

脑膜切开伴硬脑膜下腔血肿清除术

脑膜切开伴硬脑膜下腔血肿清除术

1.3104

9

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

硬脑膜下钻孔引流术

1.3108

10

脑室切开引流术

脑室切开引流术

1.3902

11

脑脓肿切开引流术

脑脓肿切开引流术

1.3911

12

颅骨修补术

颅骨修补术

02.0600x003

13

脑室-腹腔分流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02.3400x002

14

脊神经根探查术

脊神经根探查术

3.0903

15

椎管减压术

椎管减压术

03.0900x010

16

脊椎骨折复位术

脊椎骨折复位术

03.5300x001

17

颅和周围神经的缝合术

颅和周围神经的缝合术

04.3x00

18

眼内异物取出术

眼内异物取出术

16.1x00x001

19

外耳裂伤缝合术

外耳裂伤缝合术

18.4x00

20

鼻裂伤缝合术

鼻裂伤缝合术

21.81

21

暂时性气管切开术

暂时性气管切开术

31.1x00x005

22

气管裂伤缝合术

气管裂伤缝合术

31.71

23

肺叶切除术

肺叶切除术

32.4902

24

全肺切除术

全肺切除术

32.5900x001

25

肺切开引流术

肺切开引流术

33.1x03

26

肺裂伤闭合术

肺裂伤闭合术

33.43

27

开胸探查术

开胸探查术

34.0200x001

28

胸腔闭式引流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

34.0401

29

胸腔切开引流术

胸腔切开引流术

34.0903

30

开胸止血术

开胸止血术

34.0900x011

31

胸腔镜下胸腔切开止血术

胸腔镜下胸腔切开止血术

34.0906

32

开胸异物取出术

开胸异物取出术

34.0904

33

胸膜切开血肿清除术

胸膜切开血肿清除术

34.0901

34

纵隔切开引流术

纵隔切开引流术

34.1x01

35

纵隔探查术

纵隔探查术

34.1x02

36

胸壁裂伤缝合术

胸壁裂伤缝合术

34.71

37

胸腔穿刺术

胸腔穿刺术

34.91

38

心包穿刺术

心包穿刺术

37.0x00

39

心脏切开术

心脏切开术

37.11

40

心包开窗术

心包开窗术

37.1203

41

心包切开闭式引流术

心包切开闭式引流术

37.1200x009

42

心脏破裂修补术

心脏破裂修补术

37.4900x002

43

开胸心脏按摩

开胸心脏按摩

37.91

44

动脉穿刺术

动脉穿刺术

38.9800x001

45

动脉导管插入术

动脉导管插入术

38.91

46

髂内动脉插管术

髂内动脉插管术

38.9100x602

47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38.9301

48

股动脉穿刺术

股动脉穿刺术

38.9800x801

49

动脉缝合术

动脉缝合术

39.31

50

全脾切除术

全脾切除术

41.5x00

51

胃部分切除术

胃部分切除术

43.8901

52

内镜下胃或十二指肠出血控制

内镜下胃或十二指肠出血控制

44.43

53

胃裂伤缝合术

胃裂伤缝合术

44.61

54

肠切开异物取出术

肠切开异物取出术

45.0002

55

十二指肠切开探查术

十二指肠切开探查术

45.0100x005

56

小肠部分切除术

小肠部分切除术

45.6201

57

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

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

45.6202

58

回肠切除术

回肠切除术

45.6207

59

回肠部分切除术

回肠部分切除术

45.6206

60

小肠全部切除术

小肠全部切除术

45.63

61

大肠多节段切除术

大肠多节段切除术

45.7100x001

62

肠吻合术

肠吻合术

45.9

63

十二指肠外置术

十二指肠外置术

46.0101

64

大肠外置术

大肠外置术

46.03

65

结肠造口术

结肠造口术

46.1

66

十二指肠造口术

十二指肠造口术

46.3902

67

空肠造口术

空肠造口术

46.3900x002

68

十二指肠裂伤缝合术

十二指肠裂伤缝合术

46.71

69

小肠裂伤缝合术,除外十二指肠

小肠裂伤缝合术,除外十二指肠

46.73

70

肠穿孔修补术

肠穿孔修补术

46.7901

71

直肠裂伤缝合术

直肠裂伤缝合术

48.71

72

直肠造口闭合术

直肠造口闭合术

48.72

73

肛门裂伤缝合术

肛门裂伤缝合术

49.71

74

肝叶切除术

肝叶切除术

50.3x00

75

全肝切除术

全肝切除术

50.4x00

76

肝裂伤闭合术

肝裂伤闭合术

50.61

77

肝内胆管引流术

肝内胆管引流术

51.5900x008

78

胆囊造口术

胆囊造口术

51.0300x002

79

胆囊引流术

胆囊引流术

51.0400x004

80

胆总管探查术

胆总管探查术

51.51

81

胆囊切除术

胆囊切除术

51.22

82

胆管引流术

胆管引流术

51.5900x005

83

胰腺切开引流术

胰腺切开引流术

52.0903

84

胰腺部分切除术

胰腺部分切除术

52.5901

85

胰腺修补术

胰腺修补术

52.9504

86

腹股沟探查术

腹股沟探查术

54.0x01

87

开腹探查术

开腹探查术

54.11

88

腹壁清创术

腹壁清创术

54.3x06

89

腹壁裂伤缝合术

腹壁裂伤缝合术

54.6301

90

部分肾切除术

部分肾切除术

55.4x00

91

肾修补术

肾修补术

55.8901

92

肾穿刺术

肾穿刺术

55.9203

93

经皮膀胱造口术

经皮膀胱造口术

57.17

94

膀胱探查术

膀胱探查术

57.1901

95

膀胱造口术

膀胱造口术

57.21

96

膀胱裂伤缝合术

膀胱裂伤缝合术

57.81

97

尿道裂伤缝合术

尿道裂伤缝合术

58.41

98

尿道吻合术

尿道吻合术

58.4401

99

阴囊裂伤缝合术

阴囊裂伤缝合术

61.4102

100

睾丸鞘膜裂伤缝合术

睾丸鞘膜裂伤缝合术

61.4101

101

阴囊血肿清除术

阴囊血肿清除术

61.0x03

102

睾丸切开探查术

睾丸切开探查术

62.0x00x001

103

单侧睾丸切除术

单侧睾丸切除术

62.3x00

104

阴茎部分切除术

阴茎部分切除术

64.3x01

105

阴茎裂伤缝合术

阴茎裂伤缝合术

64.41

106

子宫颈裂伤缝合术

子宫颈裂伤缝合术

67.61

107

子宫切开探查术

子宫切开探查术

68.0x00x004

108

子宫裂伤缝合术

子宫裂伤缝合术

69.41

109

后穹隆穿刺术

后穹隆穿刺术

70.0x00

110

阴道裂伤缝合术

阴道裂伤缝合术

70.71

111

阴道血肿切开引流术

阴道血肿切开引流术

70.1400x011

112

会阴切开引流术

会阴切开引流术

71.0900x001

113

外阴裂伤缝合术

外阴裂伤缝合术

71.7101

114

死骨切除术

死骨切除术

77

115

骨切开引流术

骨切开引流术

77.1001

116

肱骨截骨术

肱骨截骨术

77.2200x001

117

尺骨截骨术

尺骨截骨术

77.2300x001

118

股骨截骨术

股骨截骨术

77.2500x001

119

胫骨截骨术

胫骨截骨术

77.2700x003

120

骨部分切除术

骨部分切除术

77.8

121

骨切除术用作移植物

骨切除术用作移植物

77.7

122

使用外固定装置

使用外固定装置

78.1

123

肢体延伸术

肢体延伸术

78.3

124

骨内固定不伴骨折复位术

骨内固定不伴骨折复位术

78.5

肩胛骨,锁骨和胸廓

[肋骨和胸骨]内固定不伴骨折复位术

78.51

胸骨内固定术

78.5103

肋骨内固定术

78.5104

肱骨内固定术

78.5201

桡骨内固定术

78.5301

尺骨内固定术

78.5302

股骨内固定术

78.5501

胫骨内固定术

78.5701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78.5900x022

骨盆内固定术

78.5901

椎骨内固定术

78.5904

125

骨置入装置去除

骨置入装置去除

78.6

126

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内固定

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内固定

79.1

肱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内固定

79.11

桡骨和尺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内固定

79.12

股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内固定

79.15

胫骨和腓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内固定

79.16

踝关节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79.1603

其他骨骨折闭合性复位术伴内固定

79.19

骨盆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79.1903

127

骨折开放性复位术伴内固定

骨折开放性复位术伴内固定

79.3

肱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79.3101

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79.3201

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79.3202

股骨骨折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3501

胫骨骨折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3601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79.3603

骨盆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79.3900x043

髋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79.3900x045

髂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79.3900x050

盆骨骨折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3901

肩胛骨骨折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3902

肋骨骨折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3903

锁骨骨折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3904

胸骨骨折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3905

128

脱位的闭合性复位术

脱位的闭合性复位术

79.7

肩脱位闭合性复位术

79.71

肘脱位闭合性复位术

79.72

腕脱位闭合性复位术

79.73

髋脱位闭合性复位术

79.75

膝脱位闭合性复位术

79.76

踝脱位闭合性复位术

79.77

其他特指部位脱位的

闭合性复位术

79.79

129

颈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颈椎脱位闭合复位术

79.7900x003

130

脱位的开放性复位术

脱位的开放性复位术

79.8

肩脱位开放性复位术

79.81

肩关节脱位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8100x003

肘脱位开放性复位术

79.82

肘关节脱位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8200x001

髋脱位开放性复位术

79.85

髋关节脱位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8500x001

膝脱位开放性复位术

79.86

踝脱位开放性复位术

79.87

其他特指部位脱位的

开放性复位术

79.89

131

颈椎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颈椎脱位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8900x002

132

腰椎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腰椎脱位切开复位

内固定术

79.8900x006

133

颈后入路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术

颈后入路寰枢椎复位

内固定术

79.8904

134

开放性骨折部位的清创术

开放性骨折部位的清创术

79.6

135

半侧骨盆截断术

半侧骨盆截断术

84.1901

136

脊柱融合

脊柱融合

81

137

胸椎融合术,后入路

胸椎融合术,后入路

81.0501

138

胸椎椎体间融合术,前入路

胸椎椎体间融合术,前入路

81.0401

139

全髋关节置换

全髋关节置换

81.51

140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81.5201

141

人工髋臼置换术

人工髋臼置换术

81.5202

142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81.8101

143

肘关节全部置换

肘关节全部置换

81.84

144

关节穿刺术

关节穿刺术

81.91

145

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术

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术

83.0900x003

146

上肢截断术

上肢截断术

84

经前臂截断术

84.05

肘关节离断术

84.06

经肱骨截断术

84.07

上臂截断术

84.0701

肩关节离断术

84.08

147

下肢截断术

下肢截断术

84.1

踝关节离断术

84.13

经胫骨和腓骨踝部的踝截断术

84.14

小腿截断术

84.1501

膝关节离断术

84.16

膝上截断术

84.17

大腿截断术

84.1701

148

髋关节离断术

髋关节离断术

84.18

149

腹骨盆截断术

腹骨盆截断术

84.19

150

肌腱缝合术

肌腱缝合术

83.6401

151

肌肉缝合术

肌肉缝合术

83.6501

152

皮肤和皮下组织血肿抽吸术

皮肤和皮下组织血肿抽吸术

86.0100x003

153

皮肤和皮下坏死组织切除清创术

皮肤和皮下坏死组织切除清创术

86.2200x011

154

头皮缝合术

头皮缝合术

86.5902

155

头颅骨盆环牵引术

头颅骨盆环牵引术

93.4101

156

颈椎牵引术

颈椎牵引术

93.4201

157

其他骨骼牵引

其他骨骼牵引

93.44

158

夹板外固定

夹板外固定

93.5400x001

159

颈托固定

颈托固定

93.5201

160

外固定架固定

外固定架固定

93.5900x002

161

气管内插管

气管内插管

96.04

162

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

39.95

163

手指断指再植术

手指断指再植术

84.2201

164

断肢再植术

断肢再植术

84.2901


胸痛中心建设标准

一、各地、市卫计委(局)的行政支持

胸痛中心是一项推动各地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民生工程,各地、市卫计委(局)应积极主动承担起胸痛中心建设的重任,大力推动和支持所在区域承担了急性胸痛救治任务的医院进行胸痛中心建设,在相关经费投入、大众健康和急救教育、协调各级医院之间、医院与120之间的合作、人员培训等过程中提供行政支持(发布相应的行政支持性文件)。


二、医院行政支持
  1. 医院领导层理解胸痛中心建设的意义,以正式承诺函的形式明确支持胸痛中心建设,为胸痛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金、流程优化、院内外协调等方面的行政支持。
  2. 成立了胸痛中心的组织机构并发布正式任命文件,包括成立医院层面的胸痛中心委员会以及任命负责胸痛中心日常运作的医疗总监、行政总监、协调员和数据管理员。
  3. 制订了完善的胸痛中心管理制度:至少包括数据库管理制度、联合例会制度、质量分析会制度、典型病例讨论会制度、培训制度、时钟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并有近半年内落实上述制度的客观记录。
  4. 实现了全院至少是胸痛中心核心科室的时钟统一:包括时钟统一方案、时钟统一记录。
  5. 医院领导和决策层应负责与本地区120院前急救系统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共同围绕本地区院前急救特点制订相应的合作方式和运作流程,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区域协同救治效率;与120的合作必须在胸痛中心建立的早期就积极开展,该协议至少应在申报验收之前的6个月签署完成。
  6. 从医院层面加强与周边基层医院的合作,要发挥胸痛中心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本地区医疗资源的合理统筹和规划,在实际工作中积极体现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要求。

三、急诊科基本要求
  1. 急诊科主任及护士长愿意承担胸痛中心建设任务;
  2. 设置了胸痛中心的功能分区:包括分诊台、急性胸痛诊室、抢救室、急性胸痛观察室等区域;
  3. 建立了指导急性胸痛快速分诊流程图、急性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图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疗流程图,并已完成对全体人员的培训、开始执行上述流程图;
  4. 急诊室具备床旁心电图检查条件,对于急性胸痛患者,能够在首次医疗接触后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
  5. 开展了床旁快速检测肌钙蛋白,并能在抽血后20分钟内获得检验结果;
  6. 制订并开始使用急性胸痛时间节点管理表从首次医疗接触开始对急性胸痛诊疗过程进行时间节点管理。

四、专业救治要求
  1. 依据最新指南制定了本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策略和流程图并开始实施:
    ⑴对于具备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力的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①导管室基本条件:具备能进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导管室基本设备(状态良好的数字血管影像设备、监护设备——含无创和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监护设备、呼吸机、除颤器、心脏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等生命支持系统);②介入人员资质:至少一名以上具备急诊PCI能力的介入医师,要求接受过规范的PCI技术培训、个人年手术量不低于50例;③导管室激活时间小于30分钟且能保证365天/24小时全天候开放,若当前不能达到,则应呈现持续改进趋势;④直接PCI的月平均进门-球囊(D-to-B)时间小于90分钟,若当前无法达到,则应呈现逐渐改进趋势;④具备为急性心肌梗死等重症心脏病患者提供完全监护和生命支持条件的监护室。
    ⑵对于以转运PCI策略为主的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①与至少1家以上具有急诊PCI能力的胸痛中心医院建立了常规转诊机制,包括与PCI医院签订联合救治协议、共同制订STEMI再灌注流程图、建立心电图共享平台、远程会诊及转运一键启动机制、绕行急诊直达导管室的机制等,能确保所有STEMI患者在120分钟内完成转运PCI,否则应选择溶栓后转运策略;②所有转运PCI患者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向PCI医院传输心电图的比例不低于75%;③所有转运PCI患者绕行PCI医院急诊室和冠心病监护室(CCU)的比例不低于50%;④建立了确保本院首诊的STEMI患者能在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后30分钟内转出医院(Door-in-Door-out, DIDO)的机制,如果当前无法到达30分钟,应呈现持续改进趋势;⑤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尽可能建立由本地120救护车将STEMI患者从发病现场直接送至PCI医院导管室(绕行非PCI医院)的机制。
    ⑶对于以溶栓为首选再灌注策略的医院,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①有明确的溶栓场所,为达到在首次医疗接触后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的目标,溶栓场所最好是方便患者快速到达的急诊科抢救室或CCU,亦可在其它重症监护室,但均必须具备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的监护条件以及处理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肺复苏的相应条件,包括相应的抢救设备及人员配备;②常备溶栓药物:最好备用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药物的保存地点、领用机制等应能体现尽快溶栓和先救治后收费的原则,为实现在首次医疗接触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创造条件;③溶栓团队:应由急诊和心血管内科/ICU专业人员组成,能熟练掌握STEMI的诊断、溶栓适应症、禁忌症、溶栓药物使用方法、溶栓注意事项、溶栓结果判定标准、各种并发症的处理以及心肺复苏能力,如果值班一线医师不具备上述能力,要有相应的支援机制以确保全天候开展溶栓治疗,在满足进门-溶栓时间小于30分钟的基础上,并逐步实现首次医疗接触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的目标;④制订了溶栓筛查表和溶栓操作流程,以指导一线人员进行规范的溶栓治疗;⑤若本院不具备急诊PCI条件,应与具有急诊PCI能力的医院建立转诊关系,并制定溶栓后转运流程图,包括溶栓后转运时机及转运救护车的安排。
  2. 依据最新指南制定并开始实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NSTE-ACS)的诊疗规范,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制定了统一的NSTE-ACS诊治流程图,该流程图必须涵盖各类危险分层的级别、分层标准以及治疗原则;
    ②制定了确保极高危患者和高危患者分别在2小时内和24小时内完成紧急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机制,本院不具备急诊PCI条件时应能及时转诊到具有条件的医院进行紧急或早期PCI治疗;
    ③已对核心科室人员(急诊科及心血管内科)进行了上述流程图和工作机制的应用培训。
  3. 制定了院内发生心脏骤停或急性胸痛的紧急处理流程和快速反应机制,应包括紧急处理流程图、紧急救治责任科室和责任人、联系电话及紧急处理工作内容和时间要求。
  4. 制定了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疗规范:包括筛查及确诊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夹层的诊疗方案,其中重点是CT室的激活时间(≤30分钟)、床旁超声检查激活时间(≤60分钟)、早期处理规范;对于本院不具备诊断条件和/或治疗条件的医院,应建立及时转诊机制,能够及时将患者转运至具备诊疗条件的医院接受规范诊疗。
  5. 制定了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早期诊疗规范:包括针对可疑患者的筛查、确诊手段以及根据危险分层的治疗策略,对于具备急诊CTA条件的医院应能逐步实现就地完成全部诊疗。

五、120急救中心基本要求
各地120要积极参与本地区各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在胸痛中心建设早期应积极配合各医院的胸痛中心建设,在本地区胸痛中心建设逐渐成熟后应主动承担起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的协调任务,应满足以下条件:
  1. 120与各胸痛中心签署联合救治协议:包括针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联合救治计划、120优先将急性胸痛患者分配至胸痛中心、对调度及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机制、建立统一的时间节点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机制。
  2. 落实了针对120调度和院前人员的培训教育计划。
  3. 救护车到达现场后10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并能在10分钟内传输心电图至胸痛中心信息共享平台、将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绕行急诊直接送至导管室。
  4. 120调度人员优先将急性胸痛患者调度至就近且建立了省级或国家级胸痛中心的医院。

六、与本地区5家以上的基层医院建立了急性胸痛联合救治网络
  1. 签署了联合救治协议:包括共同制定ACS、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早期诊疗规范、心电图共享平台、根据双方转运距离确定STEMI患者的首选再灌注策略、转运机制和联络机制等,有条件的地区应包括双向转诊机制。
  2. 针对基层网络医院开展了胸痛中心的相关培训。
  3. 已经与基层医院开展了实际的联合救治工作。

七、已经完成在中国胸痛中心网站注册过程、正式启用云平台数据库,开始规范填报急性胸痛数据。数据库管理并应满足以下全部条件:
  1. 所有进入医院的急性胸痛(明确的创伤性胸痛除外)患者的登记比例应不低于75%,应包括各类因急性胸痛就诊于门、急诊或入院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最后诊断;
  2. ACS患者的登记比例应达到100%;
  3. STEMI患者的录入必须达到100%,且各项关键时间节点的填报应齐全,关键时间节点的缺失率不能高于10%,其中院内时间节点记录的有效率应达到100%。
  4. 数据资料的溯源性:确保STEMI患者的上述关键时间节点可以溯源,其中发病时间、呼叫120、到达医院等时间应能从急诊病历(电子病历或复印件)、入院病历、首次病程记录、心电图纸、检验报告、病情告知或知情同意书等原始记录中溯源,并要求尽可能精确到分钟。

八、持续改进效果
  1. 必须满足的条件:
    ⑴所有医院均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对于自行来院或拨打本地120经救护车入院的所有急性胸痛患者,缩短了从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且要求月平均小于10分钟;
    ②对于STEMI患者,缩短了从首份心电图至确诊的时间,且要求月平均小于10分钟;
    ③经救护车(包括呼叫本地120入院及由非PCI医院转诊患者)入院的STEMI患者,从急救现场或救护车远程传输心电图至胸痛中心(实时传输或微信等形式传输,但必须在云平台有客观记录)的比例不低于30%且在过去6个月内呈现增加趋势;
    ④建立了床旁快速检测肌钙蛋白方法,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不超过20分钟。
    ⑵以直接PCI为首选再灌注策略的医院必须满足的条件:
    ⑤对于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月平均门-球时间低于90分钟,且达标率不低于75%,并应呈现持续改进趋势;若当前无法达到上述绝对标准,则应呈现明显改进趋势,并应制订促进持续改进的措施,确保持续改进;
    ⑥导管室激活时间小于30分钟。
    ⑶以转运PCI为首选再灌注策略的医院必须满足的条件:
    ⑤所有转运PCI的患者,DIDO时间小于30分钟,若当前无法到达,则应呈现逐步缩短趋势,并应制定促进持续改进措施,确保持续改进;
    ⑥在过去6个月内实施转运PCI的患者中,向接收转诊的PCI医院传输心电图的比例不低于50%且呈现增长趋势。
    ⑷以溶栓为首选再灌注策略的医院必须满足的条件:
    ⑤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月平均进门-溶栓开始时间低于30分钟,且达标率不低于75%,并应呈现持续改进趋势;若当前无法达到上述绝对标准,则应呈现明显改进趋势,并应制订促进持续改进的措施,确保持续改进;
    ⑥适合溶栓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不低于70%。
    选择性达标条件:以下条件中以直接PCI为主要再灌注策略的医院至少满足4项以上,以转运PCI或溶栓为主要再灌注策略的医院至少满足3项以上:
    ①经救护车入院(包括呼叫本地120入院及由非PCI医院转诊患者)且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绕行急诊和CCU直达导管室的比例不低于30%,且呈现增高趋势;
    ②自行来院且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绕行CCU从急诊科直接送入导管室的比例不低于50%,且呈现增高趋势;
    ③STEMI患者的死亡率呈现降低趋势;
    ④所有极高危NST-ACS患者,2小时内实施紧急PCI的比例呈增加趋势;
    ⑤所有高危NST-ACS患者,24小时内实施早期介入治疗的比例呈增加趋势;
    ⑥全部ACS患者院内死亡率呈现降低趋势;
    ⑦全部ACS患者院内心力衰竭发生率呈现降低趋势;
    ⑧STEMI患者中呼叫120入院的比例呈现增加趋势;
    ⑨ACS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开始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呈现逐步缩短趋势;
    ⑩对于确诊的STEMI患者,从首次医疗接触到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呈现逐步缩短趋势。
    胸痛中心建设流程图




急诊时间
急危重症专业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欢迎投稿jack14379@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