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时间

健康   2025-01-10 07:04   山西  

亚低温治疗的时间因患者类型和具体疾病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不同情况下亚低温治疗时间的总结:
  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 亚低温治疗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内启动,越早越好。

  • 治疗持续时间为72小时。

  • 重型颅脑损伤

    •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建议在伤后24小时内开始亚低温治疗,并维持3至5天。

    • 如果治疗开始于伤后24至48小时,效果可能较差,且需特别注意颅内压反跳的风险。

  • 其他情况

    • 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或情况,如中枢性发热或急性脑梗死,亚低温治疗时间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研究中,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为3至5天,最长可达7天。

    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时间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异,但普遍原则是尽早开始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对于新生儿HIE,治疗时间通常为72小时;而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建议至少维持3至5天。此外,治疗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可能的并发症。

    根据最新的指南和建议,亚低温治疗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如下:
    1. 适用范围

    • 亚低温治疗适用于中重度HIE的新生儿,特别是那些符合特定条件的患者,如围产期缺氧证据、中到重度脑病证据以及胎龄≥35周的新生儿。

    • 对于轻度HIE患儿,除非病情动态观察和脑电图结果支持,否则不推荐常规进行亚低温治疗。

  • 治疗目标和方法

    • 治疗目标是将体核温度维持在30~35℃之间,以达到神经保护效果。

    • 推荐使用控温设备进行主动亚低温治疗,目标温度为34℃,维持72小时,随后缓慢复温至35℃。

    • 在转运途中应优先采用控温设备进行主动亚低温治疗。

  •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在亚低温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护脏器功能,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应积极处理。

    • 不推荐联合其他药物进行HIE治疗。

  • 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 国际研究证实,亚低温治疗显著降低了HIE患儿的病死率,并减少了存活者不良神经发育结局和脑瘫的发生率。

    • 亚低温治疗通过抗炎、抗凋亡以及抗氧化应激效应等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最新指南和专家共识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于2022年发布了《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专家共识》,详细阐述了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操作方法及护理措施。

    总结来说,亚低温治疗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验证,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物理降温来减少脑损伤并改善预后。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最佳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有哪些新的研究或证据?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最佳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有以下新的研究或证据:
    1. 最佳开始时间

    • 亚低温治疗应在伤后24小时内开始,以达到最佳效果。

    • 开始时间越早越好,但应在伤后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内进行,效果较为满意。

  • 持续时间

    • 持续时间应至少维持3~5天。

    • 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亚低温治疗应维持至颅内压降至正常水平后再持续24小时,一般为3~5天。

    • 有研究建议持续时间维持在24~72小时,也有主张维持4~5天,最长可延长至7天。

    在亚低温治疗中,如何有效避免颅内压反跳的风险?

    在亚低温治疗中,有效避免颅内压反跳的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以下是详细的建议:
    1. 主动缓慢复温:研究表明,主动缓慢控制性复温(26~88小时,平均59小时)可以防止颅内压反跳。相比之下,被动复温可能导致颅内压随体温升高而升高,增加脑疝的风险。

    2. 监测颅内压:在复温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颅内压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复温速度或采取外科手术措施。颅内压监测目标应为<20 mmHg。

    3.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在复温过程中,需积极预防和处理低血钾症、肺炎、胃肠动力障碍、应激性高血糖、低蛋白血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常见并发症。对于严重的、难以控制的并发症,需提前复温。

    4. 选择合适的复温方式:可以选择体表主动保温方式,并与抗寒战药物联合使用。此外,静脉输液法进行血管内降温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5. 控制复温速度:复温速度应缓慢,避免过快复温导致颅内压反跳。例如,在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时,应注意其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6. 综合管理: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应综合管理患者的其他健康状况,如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亚低温治疗的疗效评估有哪些最新研究?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亚低温治疗的疗效评估有以下最新研究:

    1. 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 研究背景: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常规治疗包括抗凝、抗应激药物等,但效果有限。

    •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标准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脑温度保持在33~35℃)。

    • 研究结果:治疗组在发病后72小时血清中SOD浓度低于对照组,MDA浓度高于对照组,且预后良好(mRS评分<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其机制可能与亚低温调控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 局部亚低温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研究

    • 研究背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且病死率高,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和亚低温治疗。

    • 研究方法: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 研究结果:联合治疗组在氧化应激指标、神经损伤因子、NIHSS评分和BI指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这表明联合治疗方案可能更有效地保护脑神经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研究

    • 研究背景: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 研究方法: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氧化应激反应机制。

    • 研究结果:未详细列出具体数据,但指出联合治疗方案可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益。

  •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保护机制的研究

    • 研究背景: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下降,需采取有效的脑保护措施。

    • 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

    • 研究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14天、30天的血清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100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局部亚低温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应激状况的改善作用的研究

    • 研究背景: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 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

    • 研究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和应激状况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亚低温技术通过降低氧消耗、体温及脑代谢等抑制炎症反应,可改善神经功能及应激状况。

    多项研究表明,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并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反应、降低血清NSE和S-100蛋白水平等机制发挥保护作用。此外,联合使用rt-PA静脉溶栓和亚低温治疗的方案也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急诊时间
    急危重症专业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欢迎投稿jack14379@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