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微课堂之球旁细胞瘤

健康   2024-12-13 06:30   北京  


球旁细胞瘤·


球旁细胞瘤是一种分泌肾素的少见类型肾肿瘤,起源于肾球旁感受器内肾小球入球小动脉壁的特化性平滑肌组织。

 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球旁细胞瘤通常发生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高峰发病年龄20~40岁,平均发病年龄约27岁,偶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女性好发,男女比约1∶2。

2.症状: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因肾素分泌过多导致的相应症状,如血压升高、醛固酮增多症以及低血钾等,高血压通常为重度,应用药物控制不佳。多数患者在肿瘤切除之后上述症状消失,仍有约10%表现为轻度的血压升高。极少数球旁细胞瘤为非功能性。

3.治疗及预后:球旁细胞瘤通常为良性肿瘤,切除即可治愈。目前仅有1例恶性球旁细胞瘤发生肺转移的报道。

镜下观察 ·



球旁细胞瘤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样排列


常见间质水肿所致的微囊形成


瘤细胞围绕内陷的良性肾小管呈乳头状排列

鉴别诊断 ·


1






肾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SFT常见明显的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结构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弥漫表达CD34可与球旁细胞瘤混淆。与后者不同,SFT一般不引起明显的高血压症状,镜下肿瘤常见粗大的胶原纤维间质沉积,免疫组化染色特征性表达STAT6,较少表达SMA,不表达肾素蛋白。

2






胃肠道外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原发于后腹膜的GIST在临床上有时可靠近肾脏而误认为肾脏原发,GIST和球旁细胞瘤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上存在明显重叠,需要仔细鉴别。此时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诊断,GIST表达DOG1而不表达肾素蛋白,球旁细胞瘤则相反。

3






肾脏血管周肌样细胞肿瘤:包括血管球瘤和肌周细胞瘤等(共同构成瘤谱),瘤细胞常见围绕血管呈同心圆状或血管外皮瘤样排列,免疫组化染色弥漫表达SMA和MSA等,因而可能误诊为球旁细胞瘤。与球旁细胞瘤不同,血管球瘤和肌周细胞瘤一般不引起高血压症状,免疫组化染色不表达肾素蛋白,较少表达CD34。



END



资料来源: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临床影像及病理库
内容涵盖20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临床影像诊断和病理诊断中曾诊断的所有病种。每个病例在介绍病人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展现了临床全部的图片资料,并由权威专家解析诊断要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