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在医海
开栏语: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杨志敏教授带领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组成中医诊疗团队,注重回归经典,在临证中运用中医思维及中医综合治法,解决复杂疑难病、危急重症与围手术期疾病,取得显著疗效。今开设本专栏,以医案解析的形式介绍杨志敏团队的特色诊疗思维及临证经验,以供借鉴。
“脏腑别通”理论首见于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心与胆通,肝与大肠通,脾与小肠通,肺与膀胱通,肾与三焦通。”针灸学者杨维杰根据《黄帝内经》六经开阖枢论述,将“脏腑别通”理论用于针灸,疗效突出,遂提出脏腑别通是从六经开阖枢变化而来。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关系确立“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心包与胃通”的脏腑别通理论。该理论指导针灸临床治疗内科杂病效果显著。现分享笔者经治的一则医案如下。
王某,女,35岁,2021年3月16日初诊。主诉:产后漏尿半年余。患者半年前产后开始出现打喷嚏或大笑时漏尿,严重时控制不住小便,困倦乏力,气短,易感冒,偶有胸闷,怕冷,食纳一般,易醒,大便稀,1~2天1次。产后尚未来月经。舌质淡,苔薄,双脉细弱。
诊断:产后遗尿(肺脾肾亏虚,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健脾益肺,温阳化气。
针灸治疗:①麦粒灸:肺俞、脾俞、肾俞、膀胱俞,每穴7~9壮;②针刺:列缺、照海、鱼际、太溪、太渊、中府、气海、关元、中极,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③耳穴压豆:肾、膀胱、肺、脾、内分泌、神门、皮质下、敏感点,每次3~4穴,留穴2~3天,左右交替。
上述针灸方案连续治疗5天后,患者漏尿改善,继续上述方案,针灸加用足三里、曲池,隔天治疗1次,3周后患者打喷嚏及大笑时无漏尿,精神改善,胃纳好转,疲倦乏力感减轻,脉较前有力。之后每周治疗1~2次,继续治疗1月。随诊2月无复发。
按 《黄帝内经》云:“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产后遗尿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产后气血大伤而致肺脾肾亏虚,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渗流失约。
肺与膀胱、手太阴经与足太阳经同属“开”的范畴。太阳为三阳之表,主输布阳气于体表;太阴为三阴之表,主敷散水液于体表、输布血液于全身。据阴与阳相对,手与足相对,可知肺与膀胱、手太阴经与足太阳经联系紧密,协同为用。本案紧扣肺与膀胱别通理论,重点取肺经穴位,获得显效。
《医学入门·脏腑》及《脾胃论·分经随病制方》均强调肺之气化作用对膀胱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性:“肺主气,虚则呼吸少气不足以息,小便频数或遗”“如小便遗失者,肺气虚也”。即肺脏或肺经出现异变时会伴有膀胱或膀胱经疾患。本案患者产后漏尿,精神疲倦,气短,容易感冒,困倦乏力,双侧脉细弱,均为肺气不足之象。肺俞、脾俞、肾俞、膀胱俞使用麦粒灸,充分运用了太阴肺和太阳膀胱“开”之效,每次艾灸后患者背部均可微微发汗。列缺、鱼际、太渊、中府分别为肺经络穴、荥穴、原穴、募穴,均可补益肺气、通调水道,加强膀胱气化之功。配合照海、太溪、气海、关元、中极温肾,针灸并用,使肺脾肾之气得补,膀胱气化有职、约束有力、开合有度,则小便自复其常。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广东省中医院 李颖文
执行编辑:王军飞
审核校对:张靓雯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