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身体里,骨骼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默默支撑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但你知道吗?有一种悄然来袭的状况,正偷偷地把这座城堡变成摇摇欲坠的危房,它就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就是骨骼的质量和密度下降,脆性增加,承受外力的能力大大减弱,使患者很容易发生骨折,哪怕是轻微的碰撞或日常活动,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绝经后的女性,大概在绝经后的5-10年内容易被它“盯上”;老年朋友们则在70岁以后要格外小心;而特发性骨质疏松有时还会找上青少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报告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的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看来,这个杀手危害可不小。
那到底是什么触发了骨头的“脆弱密码”呢?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骨骼中的钙质也会逐渐流失。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这会加速骨质的流失。
中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患病率达32.1%,男性6.0%。所以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2018年国家卫健委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为46.4%,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难辞其咎。长期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过度饮用咖啡或碳酸饮料等,都会对骨骼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吸烟会干扰身体对钙质的吸收和利用;缺乏运动则会让骨骼得不到足够的刺激,无法保持强壮。
营养不良同样是骨质疏松的“帮凶”。如果日常饮食中缺乏钙、维生素 D 等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骨头就会失去“营养支持”,变得脆弱不堪。
体重影响骨骼健康。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因此,应重视管理身体成分,减少脂肪、适当增加肌肉。
此外,某些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引发骨质疏松。例如,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慢性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或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都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骨质疏松这个“隐形的敌人”呢?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是关键,这就像是给骨头做一次“体检”,能够及早发现潜在的问题。同时,骨质疏松会出现一些蛛丝马迹:
对于已经患上骨质疏松的人来说,也不必过于恐慌。通过合理的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是基础,同时,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具一些抑制骨吸收或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吃富含钙和维生素 D 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鱼类、蛋黄等。多晒太阳,让皮肤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不仅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还能刺激骨骼生长。
需要明确成人每日需要补充多少维生素D和钙较为合适,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50岁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补充钙剂需适量,超大剂量补充钙剂可能增加肾结石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成人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IU,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推荐摄入量为600IU。
总之,骨质疏松虽然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脆弱密码”,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就能够让我们的骨骼保持坚固,远离骨折的威胁,享受健康、活力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