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百年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出发!20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院91周年。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肩负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中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怀揣着省中医院的赤子丹心,团结奋斗,逐梦新征程!
接下来,本专栏按医院工作不同板块,系统梳理有益工作经验,通过采集医院奋斗史中的艰辛故事及光辉瞬间,凝结的管理智慧及医院精神,形成系列专题文章,以此向建院91周年、建校100周年献礼致敬!
第九篇章:
转眼间,迎来了医院91周年院庆。“在与医院同呼吸、共成长的91周年里,在医院党委带领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药学部从无到有、从一开始的仅有3人,逐渐壮大为500余人的药学队伍、从一切均为手工操作,发展如今拥有各种现代化设备的科室”,医院药学部主任导师董玉珍主任自豪地说道。
——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主任导师董玉珍主任。
如今的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局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全国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合理用药示范基地、广东省中药药事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国医大师金世元工作室、炮制泰斗王孝涛工作室等一个个落子药学部,并在2023年首届艾力彼全国中医医院药剂科综合实力荣登榜首、被遴选成为2023年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
“别看我们的主任导师董玉珍主任已年逾八旬,但她依然精神抖擞、勤勤恳恳,带领团队穿梭于各个院区,把控着我院每天超过15吨饮片的质量”,药学部大科主任林华如是说,“正是这样一种敬业的精神,让全科药学人员不忘‘药道至诚、质优效保’的初心、砥砺前行。”
“药道至诚、质优效保”这句话常常挂在医院药学部大科主任林华的口中,正是这样的理念促使她率先成为了国医大师金世元的弟子、也促使她带领科室走出新高地,有效的保障了用药安全和中药临床疗效。
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新时代、新使命,面对国家中医药振兴大计,我们药学部将继续抓重点,创新高,引领行业开启新征程。”林华主任表示。
1933年9月由广州、香港中药商会创建的广东中医院,成立之初的药房只能提供简单的药物配给以及为住院病人煎煮中药的服务。抗日战争开始后,广州沦陷,广东中医院被日军强占,医院的发展几乎陷入了瘫痪。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于1953年,广东中医院被卫生厅接管,成为一所国有制的中医院,更名为“广东中医实验医院”。当时医院的日均门诊量仅有40多人次,药房人员由原来的3个人增至7-8人,并建立了中药饮片加工场,但仅是对中药材作简单的手工加工。1956年又成为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直至1958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广东中医实验医院”正式更名为“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广东省中医院”。此时,医院的日均门诊量已增至两到三百人次,药房人员增至30多人,并建立了制剂室,但面积仅6㎡,配备人员一名,且以烧柴为能源来提取中药材。根据当时门诊的需要和医生的要求,依据古方“止咳散”研制出第一个制剂产品“止嗽合剂”。
1964年,制剂室扩大生产,研制出几种中药注射剂(参麦针、当归针等),并开始生产大输液(葡萄糖注射液、林格氏液、氯化钠注射液等)共二十几个注射液品种。1977年,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疗效作用,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制剂室迁至面积达700㎡的大德路医院新建的北区大楼二楼,并开始按剂型分组,设立了提取组、制片组、针剂组、输液组、普剂组、药膏组,生产人员达20多人,且逐步购置了压片机、转盘式分片机、烘箱等设备,还自行设计了蒸汽夹层锅,改变了用柴燃烧来提取中药材浸膏的状况。
——20世纪80初,医院中药房工作人员在配药。
——20世纪80年代初,医院加工场炮制中药材情景。
1982年,为了保障制剂产品质量和医院制剂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了药检室,改变了制剂无检测的被动局面,提高了本院制剂产品的质量。80年代中后期,名老中医积极献方,根据他们的献方制剂室研制出一些疗效确切的制剂品种,如金牛腹痛片、利喉乐、上凉颗粒、山珍颗粒等,生产品种多达250种,月均产值达十多万元。
20世纪80年代初,药房一改过去员工身兼多职的现象,开始根据医院业务需求和员工专业进行分部门、分岗位。1984年,将原来附属于中药房的西药处和中成药处合并统称为“西药房”,独立运作。刚成立的西药房只有两名固定的西药师,经营200多种西药,100多种中成药和医院制剂。1985年,为了迎合住院部和门诊部不同的工作模式,中心药房作为西药房的一个分支部门成立了,专门负责住院部西成药的配给。同一时期,对煎药室的煎药设施也进行了改善,将原来的柴火锅更新为蒸汽锅,并由20世纪60年代的16个增至60个,从而更好地保证了煎药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20世纪80年代初,医院住院药房工作人员在配药情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医院的规范管理、高尚的医德医风、先进的医疗设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医疗服务,医院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日均门诊量不断地突破,为了满足和方便广大患者的就医拿药需求,医院不仅开设了夜诊服务,还于1987年进行了扩大重建,并专门新设立药剂科。
——20世纪80-90年代,医院的中药房取药窗口情景。
1992年制剂室和药检室再次扩建,产能与产值不断上升。医院煎药室也引进了韩国的中药煎药机,开始为门诊、出院患者提供煎药的服务,方便卫生。2001年医院又引入中药配方颗粒剂,为患者在中药应用形式上多了一种选择。2002年9月根据国家及广东省对院内制剂生产条件升级的要求,制剂室由大德路搬迁至芳村区花溪路、番禺区榄核镇两处制剂基地,不仅用武之地增大,还更有效保障院内制剂的生产质量。1997年9月二沙岛医院、2002年9月广州市慈善医院(芳村医院)的开张营业。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医院于2002年将药剂科更名为药学部,除了原有的生产、调剂职能外,还加强了药事管理,并实践着临床药学朝专科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医、护、药团队医疗模式,药学部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广大患者面前。
——图1、2摄于2009年,医院制剂室(从大德路总院搬到芳村区花溪路)。
2003年11月医院新门诊住院综合大楼落成、2003年药剂科成立临床药学室、2007年8月大学城医院的开张、2016年临床药学科正式成立,促合理用药的担子更重了、2023年药学部正式成立药品供应科,让药剂科、制剂科、临床药学科等科室的业务分工更加明确和具体。
——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
截至2024年5月,药学部共设有大德路总院药剂科、二沙岛医院药剂科、芳村医院药剂科、大学城医院药剂科、珠海医院药剂科、制剂科、临床药学科、药品供应科等8个科室,3个智慧药房,天河门诊药房、下塘门诊药房、石井门诊药房、琶洲门诊药房4个分门诊药房。药学部现在已成为集行政、调剂、科研、教学、制剂生产、临床药学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共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500余人,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学历,52人;本科以上有300余人。
——20世纪80-90年代,国医大师禤国维为首届中药班开学典礼致辞和讲课。
近年来,药学部更以建设中医药强省为契机,为了促进中医特色优势在临床上的充分发挥,不但建立了完善中药质量控制链,提供质量保证的中药饮片,还将中药粉末、特别炮制品、贵重药材、新鲜药材、天灸粉、艾条、雷火炙、个体膏剂、个体丸剂、临方炮制、经方中成药等引入临床,为广大患者的保健服务打下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并突显了我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1995年,时任医院吕玉波与药剂科的登山活动合照。
参考:《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
指导专家:吕玉波
指导主任:董玉珍、林华、区炳雄、陈燕芬、楼步青、杜憬生、王颖彦
撰稿:吴俊标、胡黎、杨柳青、陈静仪、刘振华、袁鑫、钟燕珠、覃军
图片提供:药学部、吴远团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