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写了第一波德式育儿传闻辟谣,吸引来了好多新朋友围观,热烈欢迎大家。
还没有看过这篇的小伙伴可以戳下面电梯,不过记得看完回来哈。
废话不多说,今天这篇继续写续集。
传言4 德国家长不管成年子女
前几天,我不小心在家附近挂蹭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大奔。
都是街里街坊的,车主很快就找到了,是个大学生模样的德国女孩。
我去找她说明情况,她老爸一脸不放心地从屋里跑出来,把女儿护在身后,接下了本该女孩做的全部报险核对工作。
那个爸爸的态度表情语气,像极了我20岁那会,我那护女心切的老爸。
后来爸爸去取车钥匙,小姑娘和我闲聊,无意中提起来这辆车是爸爸前年送她的圣诞礼物。
嗯,确实,20岁出头和父母住在一起,并且有父母送车的德国年轻人不算少见。
我刚开始读博时,在学生party上和几个本科生聊过买车这个话题。
因为我太好奇了。
我那时听说的是“欧美孩子一到18岁就要被赶出家门自生自灭”,但光我认识的本科生里,就有三四个人每天开着自己的小汽车来上课。
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哪来的钱买车呢?
趁着party气氛好,我直接问了这个问题。
然后我的三观就被孩子们坦然的回答摩擦了:
“我父母给买的啊。”
后来在大学认识的人多了,我才发现德国大学生一点都没有传说中那么独立。
甚至,学生处的人还给我扫个了盲:
根据德国《民法典》(§ 1601 BGB),父母有义务在培训期间(包括学习期间)向成年子女支付生活费。
再甚至,父母应该给的钱是有参考值的:
如果成年子女因为上学而不和父母同住,每月可以向父母索要930欧元生活费,其中房费为410欧元。
虽然只是个参考,也挺能说明问题的。
这以后再想催国内大学生独立,可不兴再用德国人举例了啊!
随着在校外认识的人增多,我后来又发现,家里条件好的德国父母,也会提前给子女准备好房子。
不光是像我上一篇写的,把老家别墅隔出来一层给儿女住,还有人会早早在大城市里给子女买房。
我有一个当医生的朋友,前两年就在法兰克福给儿子和闺女(今年分别12岁和10岁)各首付了一套小公寓。
她跟我说,如果孩子长大要去法兰发展,直接住进去继续自己还贷就行;如果不在法兰发展,那房子就卖掉,当他们自己去其他地方生活的启动资金。
这是提前把孩子成年后的保障给准备出来了啊。
我说,我还以为德国父母不会管子女买房呢,医生意味深长地笑笑:
“只要有条件,谁不想孩子生活得好点?”
其他的,德国父母给要结婚的孩子出装修钱、给孩子安排工作、操心子女人生大事……这些事情都挺日常的,跟国内没啥大区别。
父母心这种东西,不分地区不分人种,只是介入子女生活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传言5 德国孩子不沉迷电子设备
这一代孩子是泡在屏幕里长大的,好多国内媒体在痛心疾首呼吁“救救孩子”时,经常会举一个例子:
德国孩子特别爱看书,他们会用阅读来代替屏幕时间。
这……有点扯了。
德国孩子沉迷电子设备的情况,恐怕比中国更严重。
我是研究儿童电子出版物的嘛,曾和一些幼儿园合作做调查。
其实在幼儿园阶段(包括托儿所),德国大部分家长还真在屏幕使用这一块管得挺严的。
很多孩子3岁之前没在家里看过电视,小学前只偶尔用手机或平板玩一玩益智游戏。
可是,一上小学,电子屏幕这个口子就猛地豁开了。
我对自己的专业心里有数,从布布3岁开始,就引导他规律、科学地使用屏幕。
那时候他在同学里算是异类,他的几个好朋友家长还感叹过布布接触屏幕太早了。
布布也是他德国朋友圈里第一个玩switch的人。
他的朋友来我家,有的家长还会嘱咐我不能让孩子看见switch。
就是这样的背景,等一上小学,一切都变了……
现在布布还是每天只有30分钟自由屏幕时间,是他同龄朋友里最短的了。
以前被严格隔离在屏幕外的孩子,上小学后接触过的游戏、电视都比布布多。
那个曾嘱咐我不要让她家娃看到switch的妈妈,给儿子准备的小学入学礼物就是switch。
有时候布布去其他人家玩,就是俩娃或者几个娃聚在一起看电视或者打游戏。
年初我们去邮轮,结伴同行的德国邻居专门给小儿子的平板配了网和电池,方便他在船上打机。
和意大利裔朋友一起吃饭,3个孩子说不饿,两三个小时就在家长眼皮子底下全程不停刷抖音(Tiktok)。
我坐公交有时正好赶上中学生放学,不管哪种中学的孩子,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人手一部手机在那低头刷,连上下车都不带抬头的。
在德国的公交地铁上会有人掏出书来看?
会倒是会,但别指望是年轻一代了,他们要看也是看电子书。
以前给小朋友准备生日礼物,乐高和书是最受欢迎的选项。
但是现在,问小学2年级以上的孩子想要什么礼物,大部分都说要钱(购物卡也行)或者switch游戏卡。
如果再问这些孩子以后想干啥,我已经听到3个娃跟我说想当油tuber或者抖音up主(也就是网红)。
太多德国家长信奉自由教育,可能学历高一点的父母会监督和筛选一下孩子的屏幕内容,但整体来说,他们并不太在细节上管孩子。
加上上学时间又短,哪怕是中学也一两点就放学,课业全凭自觉,没有老师管着,自制力不好的德国孩子放飞起来,可比中国孩子严重多了。
跟电子屏幕纠缠不清,这是全球孩子共同面临的问题。
只要是有屏幕的地方,都好不到哪去。
传言6 德国没有学前班
前年,就在我整理布布幼小衔接课作业的时候,突然瞥到网页弹窗出现一个中文标题:
德国没有学前班。
……………………
那我在整理的是啥?布布每天都去上的是啥?
(布布的学前班作业)
没忍住点进去贡献了一次流量,却看到了另一个相关话题推送,可就更夸张了: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这……幼儿园难道不是学前教育机构吗?
而且布布幼儿园老师每天都开开心心带幼小衔接班的孩子学字母和算数,还会给家长展示孩子的进步,简直是胆大包天!
违宪了知道不!!
关于布布提前一年在小学里上的学前班,还是黑森州的特色福利呢,我当时详细写过:
小学和幼儿园会特意给幼升小的孩子提供学前班,同样的,对娃有要求的德国家长也会在家教一点。
在书店和网店里,学前练习册是专门的一个分类。
我随便截张图你们看,每本书的销量都很可观。
就连食品超市,都会卖从学前班到中学的练习册呢。
在有些大城市,还有专门要花钱去上的学前班(Vorschule),就是主打为即将上小学的娃,提供学科准备的学校。
人家不仅是合法办学,而且通常一位难求。
布布上小学以后跟我提到过,他们班有几个孩子“啥也不会”。
就是一个单词也不认识,一道数学题也不会算。
分组学习时都没人想和他们抽到一组,因为“不能全组都做对,就得不到奖励星星啦”。
这说明啥?
说明除了这几个娃以外,其他所有孩子都在幼儿园阶段超前学过啊!
好了,这又和上一篇第一个传闻:德国家长不鸡娃形成了完美闭环。
不过德国的学前教育不止包含学科学习,尤其幼小衔接一年,幼儿园还带着布布还干了好多我没想到的事。
有惊喜有惊吓,整体感觉是新鲜。
我当年都记录下来了,想看的朋友可以去后台(点击标题下‘布妈有宝藏’进入后台)看专辑,名字是“德国幼小衔接这一年”。
如果看到提示“账号已迁移”不用管它,继续点“访问文章”就可以啦。
虽然只写了这6个传闻,其实还有很多没来德国前我以为的事,实际上都没有遇到。
其实,关于“德国人**”这样的叙述都属于对一群人脸谱化的描述,是不准确的刻板印象。
笼统印象的背后,暗藏着不同的文化脉络。
德国有8430万常住人口,这么庞大的人群,有随性的,有死板的,有友善的,有sb的,有热情的,有冷漠的……
一样土豆养百样人,这跟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不同。
别说国家了,随便一个城市、一个村庄,甚至一个小区,里面都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没有任何一个形容词能限制所有人。
四川人也不是都吃辣,山东人也不是都喝酒,也没有啥事是全体中国人都会做的。
所以,当想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群体时会下意识想到某一个词,那就得问问自己了:这是真的吗?
一句话总结:这个世界真正的样子跟传说中的不一样,可别先入为主。
你还想知道哪些德国传闻的真假啊?
❤️欢迎留言区提问~❤️
微信又又又改版了,越改越狠,这次是干脆不让新文章出现在没有星标我的读者列表里了。
如果你很久没有看到我分享新资源的话,那就是被系统算计啦。
为了不走散,动动手指星标我吧: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