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求返团快一年的德国呐兔叶黄素、儿童综维、钙D软糖终于又有库存了:
布布在今年生日前许了个愿。
万万没想到,为了他这个简简单单的生日礼物,我跟布爸争执了一番,最后我还没忍住掉了几滴眼泪。
有点感谢这番小争执,跟布爸说着说着,我才明白了30年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多么不合理。
而这居然是当时我被夸爆的优点,我还深深为此自豪过。
好心疼小时候的自己啊……
布布的生日愿望,是想要火影忍者漫画书。
研究儿童阅读快20年了,我从专业角度一向支持孩子看经典漫画,这个愿望肯定要满足。
既然要买,干脆就买一整套好了,后面一本一本配更花时间还更贵。
于是在布布生日前两天,一大箱火影《鸣人传》就已经到家了。
书是买回来了,关于该怎么送给布布,我和布爸有了不一样的意见。
德语版鸣人传一共24本,每一本都是五六百页的体量,比砖头还厚。
我的想法是先给布布10本作生日礼物,反正也没答应一上来就给他全部嘛,后面的几本,就看情况再慢慢给吧。
布爸有点不理解我这个想法,他主张全都送给布布。
布爸的理由如下:
孩子许愿要礼物的目的是让自己开心,咱们送礼物的目的是让他开心,那给他一整套漫画肯定最能让他开心,咱们双方的目的都能超额达成,为啥要抻着他呢?
我想到没想就回答:
“孩子得学会延迟满足啊。”
布爸问:
“为什么得学会延迟满足?
而且为什么非要用他目前最渴望的东西来学?”
灵魂提问让我卡壳了。
是啊,我非得让他延迟满足的目的是啥?
还没等我捋情思路,布爸又说:
“布布不会一直喜欢火影忍者。
等他不喜欢的那一天,你就算给他其他那几本,他也不想要了,你那时候再给他的意义是什么?”
哎呀妈呀,这句话一下子戳到我心窝子里了。
我眼前浮现出一个8岁小女孩的身影。
她站在奶奶家的柜橱前,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被塑封的桃红色塑料画板,爱不释手地抚摸着,抚摸着。
然后她闭上眼深深吸了口气,想把新画板混合着柜橱里干燥米面的香味一起吸到脑子里去。
好漂亮的画板哟,好喜欢啊!
但下一秒,她毅然决然把心爱的画板包进了奶奶的布兜,放回了柜橱里,关门,离开。
又从书包里掏出一个叔叔小时候用过的、已经看不出来本来颜色的硬纸画板开始画美术作业。
这个小女孩就是30年前的我自己。
在那个根本没有大人听过“延迟满足”这个词的年代,我已经受训完毕。
我小时候有好几年,是在奶奶身边过的。
我奶奶是个老革命,那个年代的人,经历过极度的物质匮乏和恶劣生存环境,因此她教养我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艰苦朴素。
具体到生活里,就是要杜绝一切不必要的消费和消耗。
打我有记忆起,每当有人送我什么新东西(二手的不算),奶奶都会当着我的面把东西收进柜橱里,说等到旧的坏了,或者到什么特殊场合再拿出来用。
“无缘无故就开个新的,多可惜。”
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不知道从哪天起,就内化成了我思维的一部分。
想要什么东西就马上得到,这是贪图享受的骄奢作风,这样是不对的。
大概在幼儿园阶段,我就已经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
哪怕面对自己特别特别喜欢的东西,哪怕这个东西是别人特意买给我的,我都可以忍住不去拆开。
哪怕奶奶的柜橱没有锁,哪怕她允许我自己随意去动那个装了新东西的布兜,但刚上小学的我,就是能做到N开柜门而完璧归赵。
不是我天赋异禀,也不是我奶奶会魔法。
现在回想,是我奶奶无师自通,应用了几个很见效的育儿方法。
最一开始,如果我拆了新东西她也不会凶我,下一次也不防我,就在日常很耐心地给我讲先进楷模的节俭故事,让我自己去思考和楷模的差距。
——教科书般的榜样学习育儿法。
我遇到了实在喜欢的礼物,忍不住想马上用,奶奶会各种转移我的注意力,并且给我制定目标和奖励:
咱们留到特殊场合再用(目标),你现在可以看看,别拆包装,收回柜橱以后奶奶带你去北海公园(奖励)。
——这是标准的延迟满足练习。
每当我同意等待后,奶奶从不吝惜当着所有人的面花式夸奖我。
平时见到邻居亲戚朋友,奶奶还会主动把我孙女这么小就能管得住自己!!这件事,当成先进事例来讲,于是就有一堆大人对我大夸特夸。
就不夸张,我小时候是被大院里的老邻居们,当新一代小楷模教育各家孙子孙女的,这反过来让我更觉得我得管好自己。
——皮格马利翁效应实现。
看看,如果育儿法用得对,效果那是杠杠的。
但问题是,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特殊时刻”呢?
就算我觉得某一刻很特殊,但大人都告诉我“没啥特别”,这一刻也就过去了。
旧的东西又哪那么容易用坏呢?
再说了,只要有一点点破损,奶奶也能用十八般武艺把它修补好。
最后结果就是,很多新衣服没有等来特殊时刻就小了,很多玩具、文具没有等来特殊时候就老化坏掉了。
我的物欲越变越低,一般的东西也不太能勾起我的兴趣,所以,我对这些事遗憾不大。
唯独有一样东西,成了我心头的朱砂痣。
那是一个亲戚从香港带给我的桃红色画板。
桃红色是我七八岁时最喜欢的颜色,那个画板的设计、用料明显和我在北京文具店里能买到的一切画板都不一样。
而且,当时我正在用的画板是叔叔小时候用过的,已经有十几年高龄,又旧又丑。
相比之下,新画板简直就像公主的钻石皇冠一样,在我心里眼里熠熠生辉。
奶奶也觉得这个画板漂亮,她说:
“哎呀,这么好的画板,现在用可太可惜了!赶紧收好了吧!”
我还记得奶奶给我描述了一个很特别的“特殊时刻”:
“你画画刚刚得了北京市三等奖,还要再接再厉。
等你以后得全国一等奖的时候再把这个画板拿出来用,当给自己的奖励,那多有意义啊!”
可能是太习惯延迟满足了吧,也太认同那个“最能管得住自己的小孩”的“楷模身份”,加上奶奶描述的这个高光时刻很有画面感,我又一次压下了自己的渴望。
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个场景。
我每天都要打开柜橱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心爱的小画板,但就是忍着没打开用。
那时候我爸妈看到我的样子觉得很可怜;连上大学每周才回家一次的叔叔,都知道我在痴迷一块小画板。
他们都忍不住偷偷劝我,让我立刻、马上、即时享受使用它的快乐。
但一想到奶奶的鼓励,我还是觉得自己的等待更有意义,并且真的为自己能忍住而自豪。
意义在哪?
没想过。
有了布布以后,我回想起那个流连在“藏宝阁“里的小女孩,只有无限心酸。
我的童年,可能真的错失了很多已经跑到手心里的快乐吧?
我打算把一整套书拆了慢慢送给布布,可能也是代入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下意识里觉得人就不该平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布爸说的那句话,彻底让我绷不住了。
因为那个引发我无限美好幻想、让我视若珍宝的画板,不知道在哪一天,确实彻底消失在我的回忆中了。
能真正拥有它的高光时刻来临之前,我就已经长大了,兴趣爱好全变了。
我最后一次看到它,大约是在18岁左右。
去看望奶奶时,奶奶拿出来一个布兜,说里面是从柜橱里收拾出来我小时候的东西,问我是不是可以送给晚辈亲戚了。
看到那个褪色的布兜,我才想起来里面还有我曾经那么渴望的宝贝。
那个画板还是塑封得好好的,但是……
18岁的我看着这个桃红色,只觉得颜色好怯,再也没有8岁小女孩爱不释手的喜欢了。
再想到布布,既然他现在的快乐源泉是火影忍者,我真的不应该成心去堵他的泉眼。
布爸说得对,成年以后要吃的苦多得是,趁孩子还在能为一套漫画而开心的年龄,这份开心我得给他。
布布生日当天,当他发现自己的生日愿望被加倍实现时,他开心得整张小脸都在发光,笑意止不住从眼睛里流出来。
看到那眼神,我一方面作为妈妈而开心,一方面又忍不住在心里为30年前那个可怜巴巴的自己掉了几滴眼泪。
今天当家长的几乎都听过延迟满足的好处。
不过,延迟满足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过度延迟满足,跟我奶奶养育我时一样。
过度延迟满足(excessive 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指,在本可以合理享受或获取某些奖励或满足时,个体过度地推迟这种行为,导致无法及时享受应得的满足或回报。
大概有这三个特点:
不合理的推迟:
即便满足的时机已经成熟,仍然选择延迟。
忽视即时需求:
无法顾及孩子当前的基本需求或合理享受要求。
过度规划:
过分强调长远规划,忽略了现实孩子甚至家庭的短期利益。
从小被过度延迟满足的影响是深远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长大以后的我,也无法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
所有想要的东西,哪怕是我自己挣钱买的,收到的一刻我也会想着先收起来,等特殊场合再用。
即使我也知道,99%并不会出现特殊场合。
唯一对一种东西例外,就是食物,因为我小时候所有食物都被教导要趁新鲜吃。
所以现在心情不好,最能给我提供情绪价值的事就是吃东西。
买包买衣服?
买完了也舍不得穿,等过时了也就可以直接扔了捐了,包治百病在我这里无效。
反观布爸,他从小的合理愿望都能被及时满足,他到今天也比我更容易快乐和满足。
我很羡慕布爸,真心的。
布布收到漫画已经过去快俩月了,还处在爱不释手的阶段,那一箱砖头一样厚的书他已经在读第四遍了。
他太喜欢这套书了,每天都要蹲在书架前从头到尾整理一遍,边整理边感叹:
“我有全世界最好的爸爸妈妈,我太幸福了!!”
虽然我小时候错过了很多,但是我没有继续让儿子错过,这也是一种弥补吧。
布布因为这套书,给自己树立了一个职业目标,还和我一起做了很脚踏实地的职业素养分析。
并且,他真的在按梳理好的分析行动起来,想要补上自己的短板了!
满足孩子一个愿望,帮孩子找到一程方向,他还让我看到了成长是什么模样,这个故事的走向是我没想到的
这么一想,养孩子还真是治愈啊!
为了不错过以后的文章和好物,一定记得星标我哦,方法很简单🔽
微信又又又改版了,越改越狠,这次是干脆不让新文章出现在没有星标我的读者列表里了。
如果你很久没有看到我分享新资源的话,那就是被系统算计啦。
为了不走散,动动手指星标我吧: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 被健康局的朋友科普,才知道为啥德国孩子近视率这么低!
🔽 这两个德国老师,我该选哪个啊啊啊啊啊?!!
🔽 带孩子打回国疫苗,我也被德国医生按那了……
🔽 9岁考下清华中文入学资格的英国孩子,被中国网友教育了
点击下方名片进入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