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河北武安赵窑遗址

文摘   2025-01-16 16:40   北京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发掘单位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武安市文物保护中心


项目负责人

魏曙光


 · 项目概况 · 


赵窑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北安乐乡赵窑村一带,西南距武安市中心约20公里。遗址地处太行山东麓、马会河与洺河交汇处的黄土台地上,四周低山环绕。赵窑遗址曾于1960、1975年两次发掘,文化内涵丰富,以仰韶时代和商代遗存为主,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1 赵窑遗址位置示意图


2020年赵窑遗址纳入“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2021~2022年的调查勘探工作,确认赵窑遗址的分布面积达110万平方米,文化遗存从仰韶初期延续至汉代。两年共完成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清理了仰韶早期后冈一期文化的环壕聚落、商周时期“矢方”城邑、商周时期贵族与平民墓地、战国晚期军事遗迹以及汉代的普通聚落址。


2023年完成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再次取得重要发现。本次发掘的仰韶初期北福地二期文化的房址和居室葬,进一步丰富了该文化的内涵;仰韶中期的庙底沟文化遗存,为太行山东麓地区首次大规模、持续性考古发掘。


图2 赵窑台地庙底沟文化遗存分布与历年发掘位置图


2024年发掘区紧邻2023年发掘区,发掘面积800平方米。共清理庙底沟文化房址13座、灰坑20座、待确认的柱坑或柱洞200多个,战国时期花土坑4座。此外,在2023年发掘区也进行了再次清理,取得重要收获。由于庙底沟文化的灰坑内容简单,战国时期花土坑与去年所见相同,不再赘述。


图3 2023~2024年赵窑遗址发掘航拍图

(左半部为2024年发掘区、右为北)


庙底沟文化房址

地半穴式房址  4座。深浅不一,平面近圆形或不规则,个别有门道,外围有数量不一的柱洞和柱坑,室内有上下多层活动面,红烧土灶面或浅坑灶。穴内面积3~60平方米。以F1、F3为例。


F1  位于发掘区北部,开口于③层下,距地表约0.5米,门道处被ZK30打破,北部被F9的柱坑打破。平面略呈椭圆形,开口南北径4、东西径3.1米,深1.2米。台阶式门道朝西,房址外侧有一周10个柱洞。房内有上下两层台面,上层台面较为均匀地分布有14个柱洞。上下两层活动面,踩踏痕迹明显,活动面中部各一浅坑灶。出土遗物丰富,有陶、石、骨器和较多的动物骨骼。F1面积小,灶坑占据室内空间的一半,可能具有厨房性质。房址在使用过程中,应存在二次扩建行为。


图4 F1航拍照(上为北)

图5 F1剖面照


F3  位于发掘区西南部,开口于③层下,距地表约0.51米,西部打破H19、H20,东部被H12打破。平面形状不规则,东西长9.5、南北宽6、深0.2~1.85米, 穴内面积约60平方米。坑穴周边一周柱洞,外围还有一周柱坑。穴底东高西低,东部呈高台,西部呈坑穴状,西北部则成袋形。内部堆积分3层,其下则为多层垫土堆积构成的4层活动面,活动面总体上呈斜坡状,最上层活动面东部垫土围合成一圆坑。出土遗物丰富,有陶、石、骨器和较多的动物骨骼。另发现数量较多的红烧土墙壁。


图6 F3航拍照(上为北)

图7 F3活动面剖面照


地面式房址  已确认7座。地面式房址为新发现,保存较差,地面与墙体无存。墙基结构分基槽式、柱坑式或两者结合式三类,面积多在25-35平方米。柱坑平面近圆形,直径大者在0.8米,深可达0.9米,内部有1-6个不等的立柱洞,个别柱坑内或附近还有辅助的斜立戗柱洞,柱洞直径0.15~0.3米。以F2、F5、F6为例。


F2  位于发掘区中部,开口于③层下,距地表约0.5米,房址整体被F5和晚期沟打破。平面形状略呈方形,东西5.93、南北5.94米,室内面积约30平方米。墙基为基槽式,北、南、东三面基槽保存较好,西面基槽仅存转角处的局部,基槽较规整,直壁、平底,宽0.3、残深0.25米。槽内发现柱洞23个,绝大部分为立柱洞,个别为斜立的戗柱洞。基槽四角有较大的角柱坑,东北、东南、西北角柱坑内各有1个柱洞,西南角柱坑内有4个立柱洞和1个戗柱洞。室内中部有南北向一排7个柱坑,另有5个为戗柱洞,分别与立柱洞成组。从柱网结构看,F2门道应朝西,房顶应为东西向的两面“人”字坡状。


图8 基槽式的F2、柱坑式的F5航拍照(左为北)

图9 F2中部立柱洞与斜立的戗柱洞


F5  位于发掘区中部,开口于③层下,距地表约0.5米,房址被晚期沟打破,并整体打破F2。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东西5.04、南北6.5米,室内面积约28平方米。墙基结构为柱坑式,由20个柱坑组成,其中北墙基柱坑之间存在打破关系。柱坑平面多为圆形、椭圆形,直径0.4~0.75、深0.12~0.45米,坑内有1~3个立柱洞或戗柱洞。室内中部有南北向一排小柱坑,与戗柱洞成组分布。空间位置和打破关系表明,F5应为F2废弃后原址再建。


F6  位于发掘区东部,开口于③层下,距地表约0.52米,中部被H9打破。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南北长6.2、东西宽3.4~3.8米,柱洞围拢面积约22平方米。墙基为分段基槽与柱坑相结合的方式,基槽仅见东、西墙基的南部,长2.4、宽0.33、深0.4米,基槽内有柱洞,直径0.15~0.2米。坑内柱洞1至4个不等,个别为斜立的戗柱洞。从柱网结构看,F6或为多间组合,门道可能朝西。


图10 F6航拍照(左为北)


此外,在2023年发掘的F12(蓝线)周边再次刮面清理,发现外围存在可以围合的柱坑一周,内部柱坑似乎成排成列分布,应为一座房址。围拢范围大体呈方形,东西15.5、南北16.5米,面积约260平方米。


图11 2023F12外围柱坑分布航拍照(右为北)


出土遗物  包括陶、石、骨、蚌器等。其中陶器主要有夹砂罐、甑、火种罐、泥质红陶盆、钵、重唇口尖底瓶、缸、觚形杯底座、陶环等,彩陶数量很少,红衣黑彩为主,个别白衣黑彩。石器有斧、钺、球、陀螺形器等,骨器有锥和镞等。


                

此外,还出土较多的红烧土墙壁,墙面涂抹细泥浆,烧成后形成光洁的红色,部分在光洁的红色墙面之上还有一层青灰面,个别墙面还发现局部白灰。


图18 红烧土墙壁



初步认识

赵窑遗址2023~2024年庙底沟文化聚落的发掘,改变了这一区域庙底沟文化研究因资料缺乏而长期停滞的局面,开启了区域文化谱系与绝对年代、聚落形态和生业经济等方面研究的新阶段。


赵窑遗址庙底沟文化主体遗存属该文化中期,测年数据距今5500~5300年;部分遗存如杯形口瓶、简化鱼纹圜底盆或可早至东庄类型阶段。遗存性质的确定,更新了学界以往对太行山东麓地区仰韶文化“钓鱼台类型”的认识,进一步厘清了核心区庙底沟文化穿越太行山进入洺河流域的时间和具体线路(大体沿滏口陉经长治东部的黎城县向东进入邯郸涉县和武安),也为深入讨论后冈一期文化的消亡提供了新的视角。多样化的房址结构既突显地域传统,也显示出与海岱地区的相似性,极大扩展了中原与海岱地区文化交流的空间与内涵,为新石器时代建筑技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房址布局倪端初现,结合勘探结果,房址似乎围绕大房子成组分布。大型房址为河北省史前考古首次发现,其与石钺和反映“社会上层交流网”的陶仿海贝的出现,显示社会分化加剧,区域文明化进程加速。


总体上,太行山东麓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与庙底沟文化核心区保持着同频共振的节奏,但社会复杂化程度低。而该区域在“古国”第一阶段的社会复杂化,不是本地文化连续发展的结果,而是中原核心区人群携带的“传统”所致,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中,属于“断裂-刺激”型发展模式,为深入讨论中原地区不同小区文明化进程模式,进而从宏观上对中原文明化进程进行比较和综合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新材料。


赵窑遗址考古发掘伊始就非常重视多学科合作。目前已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展动植物遗存研究;与南京大学周学鹰教授团队合作,对房址和建筑遗存做综合分析与复原研究;与郑州大学崔天兴教授团队合作,开展出土遗物残留物分析、石器研究等。




编辑:张小筑
审核:冯朝晖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