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古人列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种生肖动物,每种生肖动物代表一个年份,十二年算一个周期。2014年初,我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了名为《马到成功》的文章,迎接生肖年马年的到来。以后每逢一个生肖年到来之际,我都会在《中国文物报》上发表一篇迎接那个生肖年的文章。从2025年1月29日开始,我们将迎来农历乙巳年,乙巳年是蛇年。我写完这篇迎接蛇年的文章,十二个生肖年的文章就算写完一轮了。
蛇与考古
蛇类是从蜥蜴类演化而来。在白垩纪(大约开始于距今1.45亿年)时期,最早的蛇类开始出现。
迄今为止,相比全国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数百个考古遗址都出土了哺乳动物骨骼,正式报道的发现蛇骨的考古遗址屈指可数。最早的发现是20世纪90年代初报道的陕西省商洛市紫荆遗址。这个遗址自下而上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龙山文化等4个文化层,年代自距今约79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约4200年。出土的蛇骨经过鉴定,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游蛇科,但是无法确定到属和种。游蛇科是蛇亚目中种属数量最多的一个科,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地区都有分布。
近年来最为典型的发现,是在距今约6000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宝剑山、无名山、大湾等贝丘遗址中,出土了一定数量的蛇类骨骼。南京师范大学的陈曦博士鉴定出3种蛇类,均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再具体细分,一种是蟒科、蟒属的缅甸蟒,另一种是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的眼镜王蛇,还有一种是游蛇科、锦蛇属的百花锦蛇。这3种蛇类至今仍分布在广西境内。出土的这些蛇骨表面大多存在一些红色至深褐色的痕迹,可能是当时的烧灼所致,在与这些蛇骨一起出土的哺乳动物骨骼上,普遍存在人工切割或敲砸的痕迹。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大型蛇骨很有可能是古人猎食后的残留,此地的史前人类可能用烧烤的方式加工肉食。由此可见,华南地区猎食蛇类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大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除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发现蛇骨以外,陈曦博士还在江苏省沭阳县吕台遗址一口废弃于唐代的水井里发现了属于游蛇科、锦蛇属的骨骼,其中包括一块破碎的上颌骨和一些脊椎,因为骨骼上的特征不明显,不能鉴定到种。跟这些蛇骨一起出土的还有属于其他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的多个部位的骨骼。我们推测这些不完整的骨骼很有可能是古人吃了这些动物的肉以后废弃的。
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提到“它,虫也。从虫而长,像冤屈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蛇,它或从虫。”许慎提到的“它”就是指蛇,其大意是相传上古时古人很害怕蛇,相见时要互相问看到蛇没有。这里一是反映出蛇的数量不在少数,二是可能因为蛇无足而能行走,而且毒蛇还能致人于死命,古人是很畏惧蛇的。我们在多件文物上发现蛇的形象,塑造得十分逼真,可以推测在古代蛇是比较常见的动物,所以古人能够仔细地观察它们,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征,用艺术的形象展示出来。
“文化大革命”中,我从上海到云南西双版纳插队落户,在农村的水田里、山路上,多次见到过蛇,但都是小蛇,没有大蛇。我在水田里干农活时,曾经几次被水田里的小蛇咬过。当然,那些蛇都是没有毒的。
现在思考为什么出土蛇骨的考古遗址数量那么少,很可能是因为以前在采集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时,仅仅是采集肉眼看到的动物骨骼,对遗迹的土往往没有使用水洗筛选。而古代和现在一样,主要是小蛇比较多。小蛇身上的骨骼,最小的仅有几毫米,即便被古人遗弃在遗迹里,如果对考古遗址发掘出来的土不经过水洗筛选,肉眼不容易发现,很容易就遗漏了。我们寄希望于今后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水洗筛选工作,为客观地认识古人与蛇的关系提供实物资料。
蛇与文物
目前所知的比较清晰的蛇形纹样最早出现在属于石峁文化的陕西省神木市石峁遗址。在一块石雕上雕刻有两条背向而行的蛇,蛇头为较圆润的三角形,眼睛似为“臣”字形,蛇身不长,呈弯曲状,身上有纹饰(图1)。
图1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背向双蛇
属于二里头文化的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多件装饰有蛇形纹样的陶器。如一件陶片标本上有一头双身的蛇形纹样,蛇头是较圆润的三角形,眼睛为“臣”字形,嘴巴突出,颈部以下向左右分出双身(图2)。
图2 河南二里头遗址陶片标本上的蛇形纹样
四川省成都市属于商周时期的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蛇形器座是用石头刻成的,蛇头呈带弧线的三角形,双眼凸起,嘴巴张开,双眼和嘴巴均涂成红色,蛇身盘绕,在蛇身弯曲处分别有两个孔,可以插东西(图3)。
图3 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石蛇
在江苏省无锡市鸿山镇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贵族的墓葬中发现了不少带有蛇的形象的遗物,特别典型的是两件堆塑蛇纹的原始青瓷悬鼓座。鼓座呈覆钵状,中间有圆口管状插孔,可放置木杆。其中一件鼓座上部堆塑有9条盘蛇,这些蛇各自独立,蛇头为三角形,微微向上昂起,双眼鼓凸,身上则饰有鳞纹(图4)。
图4 江苏邱承墩越墓的蛇纹原始青瓷鼓座
美国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蛇座凤鸟鼓架。此鼓架乃木胎漆器,属于战国时期的楚文化,是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在湖南省长沙市附近修建铁路时发现的。这个蛇座的两侧各有孔洞,分别插有一只呈站立状的长颈凤鸟,凤鸟左右相背,中间是放置鼓的位置。蛇座为两条身躯交叉缠绕在一起的大蛇,蛇头均呈半圆形,双眼明显,嘴巴微张。两蛇的其中一条遍身饰有鳞甲;另一条图案则复杂许多(图5)。科学分析证实,当年在制作蛇座时,匠人先在蛇身上涂黑漆,之后再以红、黄及蓝或绿色绘出多种图案。随着两千多年岁月的流逝,蛇身的颜色已渐渐暗淡甚至消失,但这几种对比强烈的颜色放在一起,仍能让人想象得到当年此物鲜艳夺目的样子。
图5 湖南长沙发现的蛇座凤鸟鼓架及其蛇座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一座汉代礼制建筑遗址中,发现位于建筑北面的瓦当上有玄武的图案,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成的灵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代表着北方。在这片瓦当的圆形瓦面上,有一只龟作爬行蹲伏状,大蛇则弯曲盘绕在龟的身上;蛇头在上,龟头在下,两头相对;蛇的全身布满鳞纹,颈部和尾部还延伸出几道意义不明的卷曲线条(图6)。
图6 陕西西安南郊汉代礼制建筑遗址上的玄武瓦当
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的棺盖上覆盖着一块“T”型的神秘帛画。这幅帛画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其天上部分的顶端正中有一人首蛇身像,人呈跪坐姿势,蛇的身躯出自人的臀部,蛇长数倍于人体,在人的身上缠绕两周(图7)。
图7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中的人首蛇身
图8 山东嘉祥武梁祠的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截图
图9 陕西土岗村遗址商代晚期蛇首匕
山西省石楼县后兰家沟遗址出土的商代晚期的蛇首扁柄斗,在柄首镂雕二蛇屈颈,蛇头相对,蛇头之间有一蛙,呈两蛇戏蛙状(图10)。
图10 山西后兰家沟遗址商代晚期的蛇首扁柄斗
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龙纹剑的剑鞘上有蛇纹,中心镂刻一蛇,蛇头为正三角形,蛇身与藤状植物相绕结(图11)。
图11 甘肃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龙纹剑的蛇纹剑鞘
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是采用分段铸造的方法制成。各段之间都有铆孔,待各段铸成后,再把它们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蛇。蛇整体较大,蛇头昂起,嘴巴微张,身躯较直,尾巴卷曲。蛇身上饰菱形纹和鳞甲纹(图12)。
图12 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蛇
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最多蛇元素的应该是云南滇文化的器物了。如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遗址的滇王墓中出土了大量金属随葬品,其中具有蛇图像的有100余件,主要是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是黄金做成的“滇王之印”。这件金印的钮部铸成蛇形,为一盘成两圈的蛇,蛇头部稍许夸张地表现出凸起的双眼(图13)。北京大学的李零教授指出,汉代封赐南方蛮夷君长多以蛇钮印。
图13 云南石寨山遗址的滇王之印
蛇与文化
图14 蛇字的演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生肖系列 往年回顾
(点击右侧图片 跳转文章)
龙年说龙
兔年说兔
虎年说虎
牛年说牛
子鼠迎春——鼠年说鼠
与猪同行——猪年说猪
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年说狗
金鸡报晓——鸡年说鸡
金猴献瑞——猴年大吉
三阳开泰——羊年说羊
马到成功——马年说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