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多元课程体系探析

文摘   2025-01-16 11:40   北京  

推进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2023年5月起,湖南省针对全省在校中小学生推出“我的韶山行”研学项目。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成功接待270批、共计51.95万名学生,并累计开展14683堂研学课程。该项目将红色研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深耕到青少年心田,旨在让湖南“每一位中小学生高中毕业前都要来韶山开展一次红色研学”,在革命纪念地上一堂思政大课,在革命旧址中行走和纪念场馆探访中学、思、悟,实现知、信、行有机统一。


课程体系打造秉承科学实用原则


自“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启动以来,课程研发一直是该项目的核心内容。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充分发挥其在文物资源、讲解授课等方面的优势,并邀请省教育厅、湖南一师等各学科专家协同指导,确保教育效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一方面,韶山管理局在课程内容的政治性和教学素材的准确性方面严格把关,确保宣传教育的底线,彰显红色研学活动的教育性;另一方面,课程研发充分利用韶山革命纪念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合理统筹核心景区内的教学点,如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广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韶山毛泽东图书馆等,将文物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提升研学效果。各研学点的安排既全面覆盖,又突出韶山革命纪念地的红色资源特色,特别是革命文物的优势,实现“博观而约取”的教学效果;最后,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考虑青少年心理特点和学识程度,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和易于接受的教育语言,确保教学内容具有共鸣效果。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青少年个体的主人翁作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位置,通过“润物无声”与“掷地有声”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学目标。


“我的韶山行”课程体系基本情况


“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启动以来,学生规模从最初的每天参与人数1000人,到2024年3月春季开班时增加到2000人,再到2024年9月扩容至每天4000人。课程效果方面,力争在学生数量“扩容”的同时,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双“提质”。

韶山革命纪念地红色研学课程内容的完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阶段。起初,课程安排相对基础,主要包括在毛泽东同志广场举行开班式、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在毛泽东图书馆召开主题班会以及瞻仰毛泽东故居等。然而,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学生反馈的积累,韶山革命纪念地意识到原有的课程安排在路线设计上存在不合理之处,研学场馆的种类和数量也较为有限,导致学生的观瞻体验感有待提升。基于此,将课程地点进行优化调整,授课方式同步多样化: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全息投影和数字展厅等,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此外,还增加了更多的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作为教学点,如“中共韶山特别党支部”陈列馆等,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红色教育资源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2024年秋季班启动时,韶山革命纪念地创新推出了“1+3”多元化课程体系。其中,“1”指的是一堂大思政课,包括毛泽东广场开班仪式、故居情境教学课、纪念馆生平展区参观体验课、“恰是风华正茂”思政大课和主题班会课。而“3”则指大主题课程,重点推出“学伟人的读书精神、学伟人的家国情怀、学伟人的艰苦奋斗”系列展教结合课。这些课程将现场陪伴式讲解与全息投影、数字展厅线上观展等现代技术相结合,鼓励学生讲述研学心得、撰写座右铭、畅谈人生理想和设计生涯规划,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红色教育,也为韶山革命纪念地的教育功能和影响力带来了更大的提升。


多元课程体系助推“我的韶山行”高质量发展


打造全程可视可触课堂,激发学生研学兴趣。韶山之行的首课,便是在毛泽东广场举行的开班仪式,为研学之旅奠定基调。仪式伊始,4000名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齐聚广场,齐声诵读爱国誓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广场上空回荡,激荡着每位学子的心弦,化作青春的铮铮誓言,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决心。随后,大家同唱红色革命歌曲,用激昂的歌声唱响时代强音,将爱国情感与革命精神融入旋律,让红色基因在歌声中传承,激励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集体向毛泽东主席铜像敬献鲜花则进一步提升了课堂的肃穆感,学子们缓步走到铜像前,驻足瞻仰伟人的风采,心中涌起对革命先辈的无限敬仰与缅怀。这一系列充满庄严感的仪式教育,全方位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情感,使他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近距离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岸与亲切,在集体仪式感的熏陶下,爱国之情愈发浓烈,青春力量愈发凝聚。

随后的毛泽东同志故居情境课,让学子们走近故居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仿佛穿越时空,跟随伟人的足迹,感受他童年时的欢乐时光、少年时的求知渴望以及青年时投身革命的热血与执着。实景实物让思政教育变得“有温度可触摸”,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历史,是可感知、可体验的真实存在。广大学子在浓厚的红色氛围中,感受着行走中的研学课堂的乐趣。

打造多套展教结合课程,激活文物主体作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作为开展红色研学的领头单位和主要阵地,总陈列展览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馆藏文物、文献资料达6.3万余件/套,其中包括6400余件/套毛泽东主席珍贵生活遗物。该馆将互动式教学理念、实践型教学方法融入展教结合课程,增强革命文物的阐释与宣传,形成以文物为主体的展教结合课程,进一步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发挥其时代价值。

在研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生平陈列课堂中,通过沉浸式观展与陪伴式重点展品讲解,辅以场景再现和多媒体技术,利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物,使学生深入了解毛泽东同志的生平和光辉业绩。在“风范长存——毛泽东遗物展”中,依托“毛泽东主席穿过的打了73个补丁的睡衣”研发出“补丁睡衣的本色”展教结合课。课程从毛泽东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出发,结合时代发展和青少年的生活习惯,避免简单说教和盲目煽情,用质朴的言语和沉浸式观瞻文物,阐释出蕴含在文物身上毛主席“初心不改的为民本色”,体现毛主席严于律己、不讲特殊,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风范。最终,课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价值追求,充分展现红色文物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打造历史与现实融合的沉浸式课堂,激发学生报国之志。红色研学以红色历史为底色,搭建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以红色课堂为纽带,开启“大思政课”的有益探索。通过借助展品讲述历史、场景还原历史,开展案例式探讨、探究式分享、分众式教学,贯通历史与现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在新时代树立报国志向、笃行爱国行动的重要性,坚定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念。

思政课要“两耳多闻窗外事”,面对思维活跃、知识涉猎广泛、求知欲强烈的学生,如何提升课堂的画面感和代入感?纪念馆《复兴路上有牺牲——卫国强国青春无悔》研学课程给出了答案。课程以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同学们,毛主席把毛岸英送到了哪个大学?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名志愿军是谁……”随后,通过展出毛岸英烈士的毛巾、帽子和袜子等遗物,带领学生们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毛岸英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被“讲活”,他为保卫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当讲述到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在悲痛和寂寞中把儿子的旧时衣物珍藏在身边时,许多学生眼中泛起泪光。研学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情感共鸣的瞬间,继续升华主题:“先烈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应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课后,有学生感慨道:“这堂课生动形象地给我们讲述了毛岸英感人的英雄事迹,使我们理解了崇高的含义,理解了责任与担当,理解了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将积极乐观、勤奋好学,顽强拼搏的态度和精神传承下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投身到伟大祖国的建设中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我们的贡献。”(刊于《中国文物报》1月14日)


编辑:甘婷婷
审核:崔   波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