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概况 ·
一
遗址概况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四面环山,东西邻水,南面约2公里为浙江第三大河—灵江。遗址坐落在盆地中央一处台地上,高出周边农田1~2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
图1 下汤遗址位置图
遗址发现于1984年,198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勘探。2018年,进行正式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2022年,下汤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课题,发掘持续至今,目前已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
图2 下汤遗址近景(由西向东)
二
工作缘由
农业起源是学术界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长江流域一系列稻作遗存的发现,学界提出了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观点。目前已基本廓清了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但其背后的早期社会则知之甚少,为了探索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稻作文明的特质,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浙江、湖南、江西三省联合申报了“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课题,这便是下汤遗址发掘的缘由与目标。
三
主要收获
历年的工作表明,下汤遗址包含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以上山文化遗存为主。遗址存在内外两重环壕,内环壕形成于上山文化时期,沿用至跨湖桥文化时期,外环壕为好川文化时期,环壕南部未闭合,推测此处可能存在通道。
发掘重点揭露了上山文化中、晚期聚落的布局与演变。遗址中西部为相对独立的自然黄土台地,(以下简称中心台地),中心台地上发现有房址、食物加工场、沟渠、沟槽、道路等,晚期则演变为红烧土“广场”;中心台地的外围围绕着十余座上山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以下简称外围人工土台)。土台上发现有房址、灰坑、器物坑、墓葬等遗迹。以上发现初步呈现了万年下汤远古村落的图景。
图3 遗址中心地层剖面
图4 遗址聚落结构示意图
(一)环壕
内环壕为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时期,壕沟宽约10米,深约2米,壕沟内堆积为灰黑色淤粘土,出土大量陶片、石制品、动物骨骼和植物遗存。壕沟内侧沿岸和沟底分布较多的坑,多为近圆形,凿破砾石层,初步判断可能为食物储藏坑。
图5 环壕西北转角(由北向南)
(二)中心台地
中心台地上发现上山文化中期房址4座,食物加工场遗迹1处,沟渠、沟槽、道路各1条,上山文化晚期则演变为红烧土“广场”,“广场”上清理器物坑30余座。
1.房址
分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形状。圆形房址1座,采用挖槽栽柱的方法,房基直径约4米。长方形房址为基槽式,基槽宽20厘米左右,残存深度约10厘米,基槽内一般不见柱洞,推测槽内埋设地栿或竖立木板,有的基槽两侧分布有柱洞,推测为用来支撑和加固墙板。
图6 圆形房址及东西两侧沟渠沟槽(上北下南)
图7 长方形房址(上北下南)
2.食物加工场
位于圆形房址的北部,由多个集中分布、原地使用状态的石磨盘组成。大多数磨盘放置在坑底,个别直接放置于地面上,推测为食物加工的场所。
图8 食物加工场所(上北下南)
3.沟渠、沟槽
在圆形房址和食物加工场所的东侧分布有一条人工沟渠,呈西北--东南方向,宽约1米,深0.5米,长度至少17米,并向发掘区外延伸。房址西侧有一条浅槽,方向及长度与上述沟渠相同,宽约40厘米,深10~12厘米,沟槽内两侧有成排的圆形小柱洞,可能为篱笆墙类的隔离设施。
4.红烧土“广场”遗迹
红烧土“广场”遗迹出现在上山文化晚期,为人工用红烧土铺垫而成,揭露面积约100平方米,厚约5~10厘米,略呈东高西低状。在红烧土面上清理器物坑30余座,个别为直接放置在红烧土地面上。坑内陶器一般3~5件,器型主要为平底罐、圈足罐、盆、碗、杯等。
图9 红烧土“广场”遗迹(上东下西)
图10 外围东部人工土台晕渲图
图11 外围北部人工土台与器物坑(由南向北)
2.器物坑
器物坑多分布在土台上,且往往成组分布,坑内一般放置完整陶器,个别坑内有石制品。器物数量一般1~10件不等,陶器组合常见大口盆、平底罐、圈足罐,部分陶器坑还有碗或杯。器物大多正放,少数横放或者倒置,根据器物坑的空间分布、摆放形态等综合分析,推测其功能可能与丧葬行为有关。
图12 器物坑举例
3.房址
位于人工土台上,为基槽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基槽长3.4~3.8米,宽0.4米,深0.15米左右,平底。房址四角各有1个柱洞。
图13 F6俯视图
4.墓葬
中心台地外围东部的土台上清理上山文化墓葬3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东西向或南北向。随葬陶器较多,均在20件以上,规整地排列在墓葬的一侧或两侧。器形主要有平底罐、圈足罐、大口盆等。从随葬品的数量看,等级较高,说明9000年左右社会已开始分化,出现不平等。
图14 高等级墓葬H485(上北下南)
(四)遗址周边勘探
对遗址周边进行了大面积、系统的勘探,勘探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基本摸清了遗址周边的地貌、水系等自然环境,为复原下汤周边的环境和景观提供了基础。
图15 遗址外围勘探情况
图16 出土典型器物
四
价值认识
1.下汤遗址历经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个阶段,纵贯新石器时代的始终,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是我国万年文化独立起源、绵延发展的生动范例。
2.下汤遗址揭露了上山文化时期全新的聚落格局,外围土台可能对应基本的社会单元,围绕着中心台地分布,这是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组织结构的重大突破,丰富的聚落要素、清晰的聚落结构,为研究我国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3.下汤遗址生土层中发现了距今4~2.7万年的野生稻,遗址具有连续的考古学文化,经历了从稻作农业起源阶段到新石器晚期农业高度发达的整个发展历程,为研究稻作农业起源和万年稻作农业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4.下汤遗址考古成果展现出相对完整的定居社会,揭示了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基本面貌,为上山文化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