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陟遐自迩 硕果累累——新疆全方位展示2024年考古工作

文摘   2025-01-21 11:02   北京  
近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24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全面总结了新疆考古工作过去一年的成果。
“一年来,我们承担基本建设考古调查、勘探、发掘项目135项,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区内外10余家单位,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5项,持续推进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与合理有效利用,推动文化润疆工作落地见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告诉记者。
汇报会上,36位专家学者就2024年新疆考古发掘最新进展、多学科合作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成果进行学术报告,既关注新疆历史文化遗产,也旁涉中亚古代遗址。
考古新疆 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考古中国”新疆重大项目围绕“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等重点课题开展,取得丰硕成果。据介绍,项目年代跨越青铜时代至宋元时期,其中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库车市苏巴什佛寺和焉耆县霍拉山寺院遗址考古发掘为新开展项目。
“新疆早期文明综合研究”课题聚焦聚落考古。温泉县呼斯塔遗址是一处由核心区城址、核心区墓地及周边哨所等构成的大型聚落,主体年代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2024年完成发掘的遗址东区大型方形石围墓,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至前26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呼斯塔东区墓地的发掘为追索遗址核心区青铜时代晚期方形石围墓的文化渊源、探讨青铜时代早期阿尔泰—西天山文化区乃至欧亚冶金区的形成提供了线索。作为一处由矿坑、房址、祭祀遗址、岗哨等组成的早期聚落,哈密市天湖东绿松石采矿遗址出土陶器所反映的文化类型与东部的西城驿文化、骟马文化关系密切。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先怡衡认为,该遗址与此前发掘的黑山岭绿松石采矿遗址地理位置较近、年代上互为补充,其发掘对研究中国早期绿松石料的来源、开采技术、利用情况等意义重大。
“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研究”课题主要为城市考古项目。库车市乌什吐尔遗址现存遗迹主体年代为魏晋至唐代,2024年在南城中南部清理房址9处,出土佛造像残件、木雕佛手、彩绘壁画残片等。“出土文物提示了遗址早期与佛教相关的可能性,为进一步了解遗址结构布局、建筑形式和功能性质积累了更多材料。”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牛健哲在会上介绍。北庭故城是唐至元时期丝绸之路天山北麓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目前天山北麓保存最为完整、最大的一处古代城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崔嘉宝认为,2024年在外城东北部清理出的一处大型官署建筑遗址,有助于推进古城沿革研究和考古遗址公园展示。
“新疆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课题集中关注古代宗教遗址。喀什市莫尔寺遗址是古疏勒佛教文化的重要见证,考古工作大体框定了遗址范围与登临方式,揭示了寺院在3至10世纪的沿革历程及环境变迁,提供了佛教中国化的研究样本。唐—元时期的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葡萄园、墓葬、北坡生活区的揭示及十字架等大批遗物的出土,为研究中古时期景教寺院生活、西域语言文字等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资料。 
基建考古 讲好中国新疆故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出台,落实“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充分保障了重大工程建设,有助于赓续历史文脉、讲好中国新疆故事。
阿勒泰市塔拉特Ⅱ号墓群及萨尔阔布墓群、阜康市白杨河上游墓群及泉水沟遗址等遗存的发掘,为完善准噶尔盆地周缘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至隋唐、宋元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新资料。伊犁地区作为新疆基建考古项目的重点,尼勒克县胡吉尔台遗址的房址无论是形制结构还是出土器物、测年数据,都与相距不远的吉仁台沟口遗址一期遗存高度一致。同处喀什河流域的尼勒克县光伏项目涉及墓葬及加勒库勒古墓群Ⅲ号墓地的发掘,则进一步描绘了该地区上起青铜时代晚期、下迄隋唐时期的长时段历史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千年古墓,映照悠悠龟兹——库车友谊路墓群基建考古案例”入选国家文物局组织遴选的《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据了解,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的发掘,填补了库车地区春秋战国至元明时期考古发掘与研究的空白,深度展现了古代龟兹地区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以及与中原地区存在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和深度交融。该项目可作为新疆考古发掘原址展示利用的范例,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活化”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科技赋能 生动描摹历史细节
新疆考古持续注重科技赋能,广泛开展遗存背景环境、人群演化、动植物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升信息提取深度和广度,拓宽考古学研究领域。
阿尔泰山是欧亚大陆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考古发掘发现黍、裸大麦和小麦遗存,以黍的数量最多,裸大麦次之,小麦仅零星发现,并有个别样品发现疑似粟籽粒。测年显示,黍与裸大麦的年代上限接近距今4500年,小麦的年代似要晚至距今3500年前后,异于此前研究结果,其原因尚需进一步分析。借助测年与水文分析等手段,专家认为从世界最早驯化粟黍作物的华北传入阿尔泰山的路径研究值得关注。
出土古人遗骸是认识古代人群健康史、社会史的重要材料。新疆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王安琦说,对尼勒克县加勒库勒墓地人类遗骸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所葬个体死亡高峰主要在24~35岁的壮年期,生前主要罹患骨骼疾病为骨性关节炎,骨骼创伤主要为上肢骨骨折、椎骨压缩性骨折、腰椎峡部裂,并有人工颅骨穿孔与变形现象。
库车市友谊路墓群人类遗骸样品以魏晋十六国时期样品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成为现阶段科技考古工作重点。研究结果显示,该时期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平均预期寿命均为30岁左右,但砖室墓、偏室墓内埋葬个体存在群体性差异,前者埋葬个体有较近的亲缘关系,遗传结构与甘青地区汉晋人群具有相似性,作为家族墓地使用的可能性非常大。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介绍,友谊路墓群居民兼食C3类(如小麦、大麦)、C4类(如粟、黍)作物,主要以C3类作物饲喂家畜,辅以少量C4类作物,说明古龟兹地区生计模式为农牧业兼营。
研究阐释 推进文物保护利用
新疆考古持续注重课题凝练、科技赋能与成果转化,着力加强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与阐释工作。
《新疆哈密天山北路墓地》《新疆吉林台》《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等考古报告、图录,40余篇简报、研究性文章出版或刊布,生动阐释新疆社会历史图景;“新疆喀拉苏古墓地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新疆艾斯克霞尔南墓地资料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等,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贡献史料。第八届新疆北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景教研究新进展”、丝路文明交流互鉴与龟兹历史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龟兹学年会等,推动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纵深发展,彰显新时代新疆考古的使命担当。
新疆考古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1200余件(组)出土文物保护修复,申报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夯实新疆文物资源基础;向地方基层博物馆移交出土文物3175件,促进文物实证作用更好发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疆考古标本库房建设项目建成,提升新疆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撑。新疆文物除走进国内展馆外,赴日本、法国等进行展示,持续助力文化交流。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新疆坚持规划先行、整体保护、活态传承,有力维护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积极落实龟兹片区保护方案;推进22项重点文物遗址规划,促进新疆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形成。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2025年,新疆考古将持续推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与配合基本建设项目实施,有效利用新疆考古标本库房,强化资料整理与文物移交、价值阐释力度,壮大人才队伍,推动新疆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陈颖航
校对:陈尚宇 
审核:李文昌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