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和精神的传承:景德镇家族瓷窑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影响

文摘   2025-01-14 17:02   北京  

在景德镇,制瓷家族有着子孙承袭延续的习俗,这种传承成为衡量家族兴旺和行业地位的重要依据,也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中特殊和珍贵的人文地标,是景德镇城市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的技艺传承、行风民俗、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徒授艺保证了景德镇传统制瓷的传承和延续

伟大的城市都有伟大的文化地标,御器(窑)厂作为景德镇明清两代皇家产瓷的核心生产基地,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进步和城市精神的形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清代御窑厂为例,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景德镇甚至全国制瓷工匠心中最为神圣和向往的“大厂”。从笔者走访景德镇过百年的堂口来看,几乎都有家族先贤在御窑厂做瓷的家传故事,由此可见,景德镇众多的制瓷家族的崛起、延续和御窑厂密不可分。

从近代景德镇瓷业发展来看,瓷业的发展铸就了很多如民国制瓷四大佛余氏、高足大王罗氏、瓷雕宗师曾氏以及珠山八友等家族,这些制瓷家族掌握着生产资料、顶尖工艺、社会关系等优质资源,为家族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些家族的发展又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进步。这一时期,天佑华、冯益春、杨玉成、罗炳升、段遇继等民营瓷庄、瓷号纷纷兴起,景德镇瓷业焕发生机,逆风而上。

本文通过对家族瓷窑发展史的探究,展现传统制瓷家族精神内涵形成的过程,并立足当前新时代文化繁荣的重要背景,解析家族精神和技艺传承对城市发展、文化塑形的积极意义,为陶瓷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当代作品“粉青雕刻乌金描金转心果盒”


家族见证城市和行业的发展


以景德镇段氏铖瓷窑为例,景德镇铖瓷窑段氏家族以制瓷起家,家族的百余年间就有多达40余人先后在御窑厂从事配釉、成型、画样、窑炉等工作,历经七代成为人才辈出、名誉显赫的陶瓷世家。铖瓷窑段氏作为景德镇众多传统制瓷世家的一个代表,展现出学艺、练艺、弘艺与修德、处世、立业相统一的关系,体现了家族精神传承对于景德镇陶瓷繁荣不息、绵延不衰的重要作用。

段氏铖瓷窑创始人段忠恂于嘉庆元年进入厂内专画青花瓷器,开创了段氏进入御窑厂的先河。第二代段克铭道光十八年被御窑厂招入画瓷,其弟段克镂于道光二十三年也进入御窑厂从事配釉的工作。第三代段遇继虽未进入御窑厂,但是一直和御窑厂做釉料生意,自身配釉技法高超,学徒众多,其中四位先后进入御窑厂。第四代段祥发继承家族颜色釉技艺,进入御窑厂负责烧制颜色釉瓷器。第五代段兴昌光绪二十二年跟随叔父段祥墀在御窑厂做满窑学徒。民国二十年开创著名的瓷号“庆顺福”,后又创立名赫一时的“炼珍窑”。第七代段铖刚在建国瓷厂(御窑厂旧址新建景德镇第一家国有瓷厂)学徒出师复创“铖瓷窑”。


民国时期段氏家族“炼珍窑(现为铖瓷窑)”窑坊遗址

某种程度来讲,御窑厂代表了景德镇,它的历史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见证了无数陶瓷家族的兴衰荣辱,孕育了景德镇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精神,并将这些宝贵的财富传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家族。

纵贯段氏的发展脉络,每代的传承都离不开家族深厚的技艺功底和优良的家风家规,其核心归结为“技艺精湛、品格淳厚、行事光明、待人谦和、不忘家国”,这和儒家“五常”高度契合,强调“先修身再学艺,先齐家后立业”,具体而言,表现为几个方面:


技艺:艺精为首 传教为重

技艺是立足景德镇的先决条件。段氏家族技艺传承发展历经先青花后色釉的过程,族谱在记载第一代段忠恂中就有“善青花,技苛精,选瓷无不通过,每遇新样,唯其先绘,远胜图考”的表述,可见段忠恂青花绘制功底的深厚,技法超群。而第三代段遇继则“善配釉,传后世,创立炼珍窑”。不论是何种工艺,段氏几代人都将其做到极致。

技术的传授是家族中最为重要审慎的事情,和其他行当“不传外姓、不传女子”的讲究不同,段氏族内女子皆可参与学习。第七代段铖刚对陶瓷生产各个环节都非常精通,是为数不多可以独立完成从原料开采到最后瓷器烧制成型的整个过程的匠人,被评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和妹妹段小娟家传出师之后,开始收徒传艺,手把手教学,亲传技法绝活。目前,段铖刚已经收徒传艺三百余人,其中二十七名学徒也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为人:厚德尚学 诚信仁义

段氏尚学,注重族内晚辈的文化培养。一百余年间取过秀才身份者多达 12 人,这在工匠家庭中是很少见的。特别是近代家族人才辈出,有留学日本后跟随江西瓷业公司创办者杜重远进行实业救国的段兴荣,有参与 1975 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恢复教学和建设7 人筹建小组的段国民,他亲邀国画大师胡献雅、中国陶瓷雕塑先驱周国桢等顶尖艺术家来校执教成为一段佳话。

诚信是衡量家族修养和处世原则的重要标准之一。第四代段祥发一直是家族辈辈相传教育子女的榜样。段祥发的红釉瓷器在重庆广受欢迎,订单接踵而至,光绪三十一年下旬,重庆的商号需要一大批红釉茶具、餐具,支付了一半的费用作为订金,要求三个月之内送货上门。第一批瓷器船运进蜀时遇到匪患,货物被洗劫一空。重庆商号老板考虑事发蜀地,愿意和段氏分担部分损失,但是段祥发认为货未送达就是自己的责任,毅然拒绝了重庆商号的帮助,赶工重制后亲自押船去重庆,这让重庆商号老板极为感动,支付尾款时故意多付。段祥发知道后坚决退回了多付的钱,成为重庆商界一时的美谈。令人遗憾的是,段祥发一直身患重病,因为这个订单一直没有前往医治,最后劳累成疾在返回景德镇的船上去世。


处世:挺身而出 心系家国

抗日战争时期,段兴昌带领家族多次积极筹款捐款。1936年底,段兴昌从上海收账返赣,在南昌遇到救国会组织捐款,他义无反顾把六十块大洋的账款全部捐出。1939年,日军两次轰炸景德镇,使得瓷业损失殆尽,段氏瓷行也被炸毁,段兴昌受伤加上心力交瘁一病不起,这时听闻民间筹款给部队,便不顾家人反对,让伙计携着一百五十块大洋前往捐款。

1949年景德镇解放,当时为加大陶瓷生产,开始推行私人作坊联合成立陶瓷合作社。很多窑主抵制联营,此时段兴昌主动找到政府工作组,带头将“庆顺福”捐出联营,成为永新瓷厂,又协助工作组下到各个私人作坊做思想工作,为成立国有红旗瓷厂做出较大贡献。很多私营窑主以为他牵头联营是为了得到最大利益,段兴昌当众表态出最大的资源,拿最少的收益,这样一来,大家放下心来,也由衷地敬佩段兴昌的为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段兴昌考虑的永远是国家的利益。在段兴昌的大义背后一直都是段氏家族深厚的家国情怀。


见证历史城市品格的形成


景德镇自古素有“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盛景。优秀工匠源源不断地注入,使得这座城市千百年来自始至终保持技术领先的绝对优势。以民国珠山八友为例,十位近代陶瓷艺术大家中有八位来自景德镇以外的城市,这些顶尖的陶艺工匠或随家族来到景德镇扎根,或自己到景德镇创业,开创属于自己的艺术辉煌并以此传承下来,众多的制瓷家族史成为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制瓷家族的家训、祖训中就有“精业、精艺、求技”的内容。以段氏为例,祖训中“技精求真”的要求传于后世。这样的表述是对当时行业内竞争状况的体现,也是对后代立足行业的要求。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对景德镇精神的表述词云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精益求精”,这和众多制瓷家族家训要求高度吻合。所以说,家族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家族精神的高度凝练。如果没有家族的赓续与家族精神的传承,就没有城市精神的丰富与多彩。家族精神是城市精神的微观基础,而城市精神则是家族精神在更大范围内的体现与升华。


促进行业技能的提升


家族传承关乎血脉延续,更在于知识与智慧的累积与传递。景德镇制瓷历史厚重,在其漫长历史进程中,无数家族通过代代相传的教育与培养,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近一百余年来,这些家族培养的人才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走向高峰,见证和参与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这些重要事件的完成得益于制瓷家族丰沛的人才储备和支撑,带来的不仅是工艺进步,更多是迎难而上、舍我其谁的自信。即使在社会动荡、百业萧条的近代,景德镇依旧开创了逆行而上、引领全国的局面,相比国内其他产瓷区,人才成为景德镇最为坚实的底气。以清代为例,清早期景德镇瓷业发达,工匠多达 10 万余人,窑炉300余座,人口密度能“与通都大邑等及”。到道光二十三年,景德镇瓷业也有“烟火近万家”的描述。由此可见,人才的丰沛成为推动景德镇瓷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景德镇制瓷很难有秘密,因为同宗同源的技术门派以及知根知底、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很难出现能秘密传承几代的独门绝活,往往现实是一项新工艺、新技法、新品种的诞生,不出半年就能出现类似甚至相同的竞品。这样相互学习、借鉴的方式,成为各家族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行业需求而不断探索新的工艺技法,既推动了家族事业的持续发展,又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以段氏为例,第七代段铖刚擅长柴窑营造和颜色釉瓷器烧造,他在家传各种釉色的配置技法基础上改良和提升,创烧出很多新品种,如高温黄釉珐琅彩瓷器,曾荣获上海世博会千年金奖。他对传统柴窑窑炉的改造,也大幅提升了烧造的稳定性,提高了生产质量,这些创新成果已经在传承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清末御窑厂生产场景(来源:1920年11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美国驻华外交官 Frank BLentz 拍摄,作者供图)


促进行业制度的形成


清末大量周边人口涌入景德镇,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各行各业逐渐形成自己的行帮团体。从清末八业三十六行到民国十五年成立的各产业工会,其中行帮林立,盘根错节,各式行业被某一地区或者某一宗族的行帮所垄断。从具体分工、经营范围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制瓷业、烧窑业、彩绘业以及各类辅助性行业。庞大的瓷业市场,而从业人口又来自各个不同地域,虽陶瓷产业各个程序之间有相对独立性,但瓷业是整体且连贯的,难免会产生摩擦,家族和行帮就可以保证同乡、同族的经济利益,发挥维持瓷业生产秩序的作用。

清末段氏从事彩绘业,以釉上彩、颜色釉享誉业内。在家族记载中,段家也有“洲店”(修瓷再售)的经营且规矩严格,比如洲店经营者必须是经过 6 年学徒出师者,学徒只带都昌人,出师后离店自行开业。洲店与窑户之间有条规定,窑户的下脚碗只准送人,不得出卖,如要出卖统由洲店经销。这样一来,避免了以次充好,保证了市场诚信经营。

景德镇璀璨的瓷业光芒离不开无数个制瓷家族的艰辛和奉献,他们以瓷为媒,将世代的智慧与汗水凝聚成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让景德镇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他们不仅是工艺的传承者,更是这座城市品格的铸就者。(作者单位: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编辑:何   薇    滕   祺
审核:崔   波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