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参评项目|辽宁建平马鞍桥山遗址

文摘   2025-01-17 11:46   北京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发掘单位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樊圣英


 · 项目概况 · 



地理环境: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西南约800米的小山梁上,当地俗称“马鞍桥山”,山势低矮、平缓开阔,自然面貌属于辽西地区典型的丘陵山地环境。遗址沿山梁分布,略呈椭圆形,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南距牛河梁遗址和西北距赤峰红山后遗址均约60千米,西距老哈河约2.5公里,海拔583米(图一)。


图一 马鞍桥山遗址历年发掘区分布图(上北下南)


二、项目背景与学术目标:


遗址所在区域在考古学研究上称之辽西地区,也有学者称该区域为燕山南北地区或辽西山地地区,在自然地理概念上指西辽河和辽河主干以西的丘陵和山地区域。该地区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域,尤其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分布的区域,特别是在大凌河流域发现了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晚期的大型建筑址、祭祀遗址和高等级墓葬群,使该区域被公认为是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也使其成为了探寻中华文明起源重点区域。


为进一步对该区域内的红山文化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持续性研究工作,辽宁省考古研究院在大凌河中上游地区开展了红山文化遗存专项考古调查、勘探、测绘和发掘等工作,遗址发现于2018年的考古调查工作中,从2019~2024年对其进行了连续六年的发掘工作,2021年遗址被纳入了“考古中国-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


对遗址发掘工作制定了五个层次的总体学术目标:

1.找寻红山文化的核心聚落址。

2.揭示辽宁境内红山文化聚落址内涵。

3.补充“红山文明”的社会经济要素。

4.厘清与牛河梁大型祭祀遗址的关系。

5.探讨辽宁地区与西辽河地区红山文化聚落址的关系。


三、主要收获:

通过发掘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以红山文化为主体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还包含兴隆洼文化、小河沿文化和青铜时代的遗存,年代距今约7700~5000年。发掘工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主要收获如下:


第一阶段,红山文化居住址区。发掘时间为2019、2020年,居住区位于遗址东部,外围有周长近900米的环壕围绕,面积约为540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11座、灰坑46个、灰沟1条,以4座大型房址为中心相对集中分布,大房址周围又分布着小型房屋和数量不等的灰坑,出土陶、石、骨、蚌等生产生活遗物(图二~五)。


图二 红山文化居住址全景(由南向北)

图三 红山文化房址

图四 红山文化灶址

图五 红山文化房址出土器物组合


第二阶段,红山文化祭祀区。发掘时间为2021、2022年,祭祀区位于遗址北部,共发现祭祀坑42个、燎祭遗迹3处。祭祀区整体经过两次精心规划设计与营建,第一次的建设,是依托北部一座小山头,对东、西、北三面山坡进行修整,形成三层“梯田”形的祭祀场所。第二次的建设,是在第一次营建的祭祀区南部进行垫土,形成一个新的祭祀场所。出土一定数量的完整陶器,以及石斧、石刀、石耜(犁)、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图六~一一)。


图六 红山文化祭祀区全景(由南向北)

图七 红山文化祭祀坑(由西向东)


图一〇 红山文化祭祀坑出土石磨盘、石磨棒

图一一 红山文化祭祀坑出土涂朱石耜



第三阶段,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居住区。发掘时间为2023年,共发现遗迹17处,其中兴隆洼文化房址2座、灰坑2个,红山文化壕沟2条、灰坑6个,小河沿文化灰坑5个。出土陶、石、骨、蚌等生产生活遗物(图一二~一五)。


图一二 2023年发掘区全景(由东向西)

图一三 兴隆洼文化房址与红山文化环壕(由东向西)


第四阶段,发掘区为红山文化聚落址和青铜时代晚期墓地共存区域。发掘时间为2024年,共发现红山文化时期灰坑3座、青铜时代墓葬117座。出土遗物有夹砂黑陶叠唇双耳或单耳罐、叠唇罐、带领罐、圆形铜泡、铜刀、有銎三翼铜镞、石管状饰、骨镞等(图一六~二〇)。


图一六 2024年发掘区全景(由南向北)

图一七 青铜时代墓葬


图二〇 青铜时代墓葬出土铜削



学术价值与意义:


1.马鞍桥山遗址是辽宁省内目前已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时代的聚落址,该遗址存在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和青铜时代四个发展阶段,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对于进一步探讨红山文化源流问题及构建辽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该遗址的红山文化早期聚落整体保存完好,居住址区经过精心规划和布局。外围有正南北向人工挖掘的形制规整环壕围绕,发现的与生活相关的遗存均分布于其内部,遗迹又以大型房址为中心相对集中分布,大型房址整体呈南北向成排分布,大房址周围又分布着与其相关的小型房屋和数量不等的灰坑,这些特征对于研究红山文化居住址的分布及布局规律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3.该聚落址内大型中心活动场所的发掘是此次工作最重要的发现,这是首次在红山文化聚落址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独立的、大型的祭祀性遗迹,填补红山文化祭祀遗存缺少低等级祭祀遗存的空白,为探究红山文化祭祀制度的形成、红山社会等级分层及红山聚落区域分化提供宝贵资料。


4.发现的117座青铜时代的墓葬,相互之间打破关系少,墓葬的形制、结构、葬俗及出土遗物风格比较一致,应属于同一时期,是一处经过统一规划、在同一丧葬习俗制度下所形成的墓地,该类型的墓地在省内属首次发现,对该时期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考古学的实物证据。


5.通过对遗址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科学检测和分析,证明在红山文化早期阶段已经开始大量种植谷物类农作物,其农业生产较发达,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红山文明的形成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社会人群出现了长期稳定居住、生产和生活,证明了红山文化社会正在经历一个复杂化发展过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进而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出现。




编辑:张小筑
审核:冯朝晖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