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绪论7
1.1 水下考古概述7
1.1.1 水下考古学的概念7
1.1.2 水下考古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7
1.1.3 中国水下考古学的发展8
1.3 出水陶瓷12
1.4 出水陶瓷的保护方法14
1.5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5
1.6 本工作的研究思路17
第2章 模拟腐蚀实验研究18
2.1 古代瓷器样品的模拟腐蚀实验18
2.1.1 古代瓷器样品18
2.1.2 腐蚀实验条件和步骤19
2.1.3 样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析20
2.1.4 腐蚀前样品釉的显微结构分析24
2.1.5 古代瓷器样品在酸性介质中的腐蚀机理27
2.1.6 古代瓷器样品在模拟海水介质中的腐蚀机理33
2.2 铅釉的模拟腐蚀实验42
2.2.1 铅玻璃样品制备42
2.2.2 腐蚀实验条件和步骤43
2.2.3 铅玻璃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析43
2.2.4 铅玻璃的腐蚀动力学45
第3章 海洋出水陶瓷的劣化机理研究-以青瓷为例 48
3.1 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出水龙泉青瓷的劣化机理研究48
3.1.1 考古背景48
3.1.2 样品信息48
3.1.3 胎、釉的化学组成分析50
3.1.4 青瓷的劣化形貌及其形成原因51
3.1.5 青瓷釉中新物相的形成67
3.2 南海出水青瓷的劣化机理研究69
3.2.1 考古背景和样品信息69
3.2.2 胎、釉的化学组成分析70
3.2.3 表面劣化形貌及其形成原因71
3.2.4 显微结构非均质性对劣化的影响74
3.3 出土和出水瓷器劣化行为的共性和差异-以出土汝瓷为例75
3.3.1 土壤环境与水下环境的对比75
3.3.2 样品信息77
3.3.3 出土汝瓷的劣化形貌及其与出水瓷器的对比77
3.3.4 土壤环境对汝瓷劣化的促进作用87
3.3.5 汝瓷釉中的外来污染物与黄色土蚀斑的形成原因91
第4章 海洋出水陶瓷的劣化机理研究-以青花瓷为例95
4.1 南海出水青花瓷的劣化机理95
4.1.1 样品信息95
4.1.2 胎、釉的化学组成分析96
4.1.3 表面劣化形貌及其形成原因97
4.1.4 显微结构非均质性对劣化的影响100
4.2 “小白礁Ⅰ号”沉船出水青花瓷的研究102
4.2.1 考古背景102
4.2.2 样品信息103
4.2.3 胎、釉的化学组成分析106
4.2.4 釉显微结构和青花料预处理对青花瓷外观的影响112
4.2.5 青花瓷的劣化形貌及其形成原因122
第5章 外来污染物和海洋生物对出水陶瓷劣化的综合作用研究128
5.1 海洋生物附着对南海出水青花瓷和青瓷劣化的作用128
5.1.1 引言128
5.1.2 釉表面附着的海洋生物残骸128
5.1.3 海洋生物附着对胎、釉中新物相形成的作用131
5.2 大练岛码头出水酱釉瓷的复杂凝结物及劣化机理138
5.2.1 考古背景和样品信息138
5.2.2 胎、釉的化学组成和劣化形貌139
5.2.3 铁质污染物对釉层蚀变的影响143
5.2.4 海洋生物遗骸的化学组成、物相和显微结构分析147
5.2.5 海洋生物附着对瓷器劣化的影响168
5.3 东洛岛出水青瓷的复杂凝结物及劣化机理171
5.3.1 考古背景171
5.3.2 样品信息171
5.3.3 胎、釉的化学组成及劣化形貌分析172
5.3.4 海洋生物遗骸的化学组成、物相和显微结构分析178
5.3.5 青瓷表面状态对海洋生物附着种类及丰度的影响197
5.3.6 海浪冲蚀及海洋生物附着对青瓷劣化的综合作用198
第6章 长江和海洋出水铅釉瓷和红绿彩瓷的劣化机理研究201
6.1 长江口二号”沉船出水铅釉瓷的劣化机理研究201
6.1.1 考古背景201
6.1.2 样品信息201
6.1.3 胎、釉的化学组成分析202
6.1.4 铅釉的劣化形貌和组成特征204
6.1.5 铅釉的劣化机理218
6.1.6 腐蚀层多层结构的形成原因221
6.1.7 铅釉表面不同颜色的产生原因222
6.2 “老牛礁一号”沉船出水红绿彩瓷的劣化机理研究224
6.2.1 考古背景224
6.2.2 样品信息224
6.2.3 胎、釉的化学组成和形貌分析225
6.2.4 彩的化学组成及劣化形貌分析228
6.2.5 海浪冲蚀对红彩脱落的影响250
6.2.6 铜离子对绿彩铅玻璃耐腐蚀性的影响251
6.2.7 绿彩两类层状腐蚀结构的形成原因251
6.2.8 红绿彩瓷的劣化机理254
参考文献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