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文摘   2025-01-16 11:40   北京  

博物馆具有独特的藏品资源、文化阵地等禀赋优势,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也是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博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的收藏和保护、研究和阐释、教育和传播功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融合发展。


发挥好收藏和保护功能,以丰富的藏品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集中地,收藏和保护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是其首要功能。博物馆只有基于丰富的藏品资源,才能更好实现研究、教育、展示等其他社会功能,进而将文化资源转化生成为文旅产品和服务,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

一方面要切实提升征藏力度。博物馆要建立健全藏品征集工作长效机制,按照5~10年一个阶段进行系统谋划,在完善原有馆藏体系的同时,加强对当代遗产实物资料、民族民俗文物及科技发展物证等内容的收藏,明确藏品征集的方向和目标。要加大文物征集力度,积极开拓收藏渠道。例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把捐赠作为博物馆获得藏品的重要途径,积极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联系服务工作,29万余件藏品中,有1/6总计5万余件来源于市民捐赠,有力充实了馆藏藏品结构。要密切关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件,如重庆地区的博物馆要加强对见证重庆同心抗疫、共灭山火等内容主题的物证征集,这些在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事件所涉及的物证也是博物馆藏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转化为文旅产品,将被烙上独特的时代印记,引发观众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要加强文物科技保护。从预防性保护到文物保存环境监测以及文物生物病虫害检测、文物修复等文物保护的全链条,科技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各个环节。博物馆除了依托本馆的文物保护科研团队,还应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研型企业等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进行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文物保护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广泛地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幅提升文物风险识别、评估、控制、预警的能力。尤其是已建立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博物馆,要依托平台赋予的资源和渠道,加强技术突破和成果共享,通过文物科技创新系统性理论、方法与技术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其中,要切实抓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提供的有关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的机遇,及时梳理新旧设备的更新替换需求,积极争取发展改革、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切实完善文物保护的关键功能设备,为文物保护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文化资源优势更持续、更持久地赋能旅游发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人员核对新征藏品信息


发挥好研究和阐释功能,以理性的认知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内容支撑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城市的文化灵魂与历史的见证。许多省、市级博物馆甚至还是国家级旅游景区,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基于丰富的资源基础和平台支撑,博物馆要进一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统筹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深入挖掘文物的内在价值,推动文化资源创新转化。

一是要加强文物历史研究。在博物馆里,历史被折叠进一件件文物中。博物馆不仅要研究文物的外在特征、成分、工艺、使用者身份等相关本体信息,还要通过加强对相关文献、档案资料、考古发现等内容的梳理,掌握文物关联信息,通过深入细致地挖掘,了解掌握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还原历史原貌,让隐身在文物背后的故事被看见,做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目的。二是要加强时代价值挖掘。文物不仅有历史价值,且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时代价值即指文物历史价值背后所反映的现实意义。因为历史的滚滚长河遥远且陌生,要让人们读懂历史、感悟历史,解锁与古人心灵对话的密码,就需要将文物历史与现实的核心价值观、时代精神、世俗生活、美好愿景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挖掘出古今相通、古今相传、古今相融的部分,让今天的人们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和互动感。三是要加强文化特色提炼。不管是专题博物馆还是综合类博物馆,都应各有特色、各有侧重。重庆市有140家博物馆,总体应突出以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大后方文化、重庆城市文化、统战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研究,但各馆也要结合馆藏对研究领域作进一步聚焦,把真正能突出本馆主题、特色的藏品研究深、研究细、研究透,提炼出自身独特的文化主题,真正推动形成百馆千面的发展格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革命文化研究阐释,打造形成“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品牌”“红色智库研究品牌”“红岩特色教育品牌”等5大红岩文化品牌,成为全国党纪学习教育、研学旅游的先锋阵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这正是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理性认识,推动了资源的创新活化利用,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源头活水。


发挥好教育和传播功能,以全面的输出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博物馆承载着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被称作“第二课堂”。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博物馆在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下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这也将推动博物馆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前沿阵地。发挥好教育和传播功能,让文物价值实现多场域利用,让文明之花在多地域绽放,才能真正为文旅融合提供生生不竭的动力源泉。

首先,要抓好陈列展览这一核心业务。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里最受游客喜欢和关注的内容之一,各馆应系统推进展览体系的建构和优化,加强对优秀策展人的培养、引育和扶持,形成稳定且不断壮大的策展团队,不断提升精品展览的原创能力,从根本上推动展览品质提质升级,为博物馆“聚人气”。要加强对外交流展的谋划和实施,利用“中国故事+世界语言”的叙事方式,推动文化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文明的大传播。此外,要加强云展览开发利用,实现文物价值从“窄播”到“广播”的转变,推动线上观众线下“打卡”。其次,要利用研学活动串点成线。“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事业产业融合是文旅融合的核心。研学活动作为博物馆极具创新力的文化产品,应打破“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发展格局,串联、延伸服务空间,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共用,形成系列专题线路和项目,实现从文化活动到文旅事业产业的蝶变。第三,要创新传承转化方式。由于丰富的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以及对外开放性,博物馆也成了游客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众前来购买周边产品、寻求新的文化内容,这不仅推动了博物馆持续的创新发展,也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博物馆要运用好文物IP和文物研究阐释成果,加强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创意设计,积极打造文创全产业链,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文创品牌。要善于借力用力,拓宽“博物馆+”模式,与相关媒体、高等院校、文博企业等进行深度合作,打造属于博物馆的综艺节目、舞蹈诗剧、纪录片、电子游戏、科普短片等,让博物馆的新兴文化产品进一步丰富文旅市场。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听见博物馆的声音——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博物馆是文化历史资源的聚集地,也是产业、服务升级迭代以及新技术应用的试验场,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引领下,利用好自身优势,发挥好自身功能属性,实现各要素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和重组,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能提升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吸引力,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双赢,带动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刊于《中国文物报》1月14日)


编辑:甘婷婷
审核:崔   波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