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这个卷轴堪称“元代墨竹简史”

文摘   2025-01-15 21:34   北京  

宋代起,画家画竹形成了“墨竹一派”

到了元代,画墨竹的人日渐增多

可谓“集其大成”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件文物

汇集了元代六位画家七幅墨竹

堪称一部具体而微的“元代墨竹简史”

一起走进《七君子图》

集“7”了!
这个卷轴堪称“元代墨竹简史”
这卷《七君子图》中
收录的七幅作品的主题都是墨竹
出自元代六位写竹行家之手
这六位画家分别是:
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
我们依次来看各家特点
第一幅主打全景
墨竹山水“全景式”展现出江南意蕴
烟雨重重的景色
给人以江南水乡的感受
△赵天裕作墨竹山水
竹子的刻画
没有因“烟雨”的场景而混沌
信手写出的竹叶背后是严谨的笔法
△赵天裕作墨竹山水(局部)
关于画家赵天裕
历史中虽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
但他的墨竹中流露着南宋绘画的笔法
被认为是“在宋元墨竹间架起了桥梁
过了这座“桥梁”
我们看到的第二幅和第三幅
飘逸的墨竹
画家柯九思笔下的竹子姿态优美
如凤尾摇曳而出
△柯九思作墨竹图
第四幅的墨竹则是不落窠臼
画家赵原下笔落墨胸有成竹
透过笔法笔意
我们仿佛能看到他指腕间传递出的
无限活力和永恒生命
△赵原作墨竹图
第五幅是顾安的画作
与同轴的其他画作相比
墨竹的“S”形构图
富有曲线美
有一种要“弹出”的动向
△顾安作墨竹图
仿佛要破纸而出
竹枝经历曲折的生长
仍然保持上昂之势
第六幅重点看叶子
张绅的墨竹图中
大叶采用了“介”字画法
这或许会勾起许多人的“美术记忆”
△张绅的墨竹图(局部)
而小叶的画法又是随枝丛生迅疾而行
竹影间,可见如草书般的运笔
△张绅的墨竹图
卷中最后一幅画
是吴镇作两丛小竹
姿态如美人临风,绰约有度
枝叶写意展现出幽远闲放
△吴镇作墨竹图
两幅“孤品”、三位大师
这个长卷流传至今太难得
这件《七君子图》手卷为苏州过云楼旧藏
(过云楼是近代闻名遐迩的书画、古籍收藏之所)
根据藏家记述
《七君子图》经历了
从“七”到“六”再到“七”的过程
最早成卷时,它们的组合名叫“竹林七友”
不过在清乾隆年间
失去了原有的一幅
于是便有了六逸图的头衔
又经过百年变迁
新的藏家把吴镇的一幅墨竹图配入其中
成了新的“竹林七友”
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君子图》
比较难的是
《七君子图》收录了
柯九思、顾安、吴镇
三位元代画竹大师的作品
△《七君子图》中柯九思(上)、顾安(中)、吴镇(下)的画作
而张绅、赵原的两幅作品
更是目前仅见的“孤品”
七幅画汇聚一卷
堪称一部具体而微的
“元代墨竹简史”
从“绘形”到“传神”
墨竹落笔便是君子气节
梅兰竹菊“四君子”
松竹梅“岁寒三友”
人们借物言情,托物言志
其中的竹子便是谦谦君子的化身
△中国美术馆藏《潇湘竹石图卷》(局部)落款为苏轼创作
苏轼诗云: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直接言明了对高风亮节的追求
△苏州博物馆藏郑燮《竹石图》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的一首《竹石》也是一再道破
古代文人画家给竹子所赋予的
坚劲、顽强的品格



竹子在画家的笔端拔节生长
君子的气节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
一幅墨竹,一位君子
他们挺拔、昂扬、飘逸
他们清高有节


来源丨央视新闻客户端
特别鸣谢丨苏州博物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编辑:钱炳彰 
校对:雪晓楠
审核:耿   坤 朱   威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