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卷|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零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教育   2024-12-27 08:02   浙江  

2025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零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俗与法律有何不同?孟德斯鸠《法意》上说:

盖法律者,有其立之,而民守之者也;礼俗者,无其立之,而民成之者也。礼俗起于同风,法律本于定制。

这是指出二者所由来之方式不同。其实这一不同,亦还为其本质有着分别:礼俗示人以理想所尚,人因而知所自勉,以企及于那样;法律示人以事实确定那样,国家从而督行之,不得有所出入。虽二者之间有时不免相滥,然大较如是。最显明的,一些缺乏客观标准的要求,即难以订入法律;而凡有待于人之自勉者,都只能以风教礼俗出之。法律不责人以道德;以道德责人,乃属法律以外之事,然礼俗却正是期望人以道德;道德而通俗化,亦即成了礼俗。——明乎此,则基于情义的组织关系,如中国伦理者,其所以只可演为礼俗而不能成法律,便亦明白。

张东荪先生在《理性与民主》上说,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彼邦组织与秩序即著见于其法律。惟中国不然。中国自古所谓法律,不过是刑律;凡所规定都必与刑罚有关。它却没有规定社会组织之功用,而只有防止人破坏已成秩序之功用。社会组织与秩序大部分存在于“礼”中,以习惯法行之,而不见于成文法。不过为什么,一则走向法律,一则走向礼俗,张先生却没有论到。我以为,推原其故,就决定于开初一步。西洋自始即重在团体与个人间的关系,而必然留意乎权力(团体的)与权益(个人的),其分际关系似为硬性的,愈明确愈好,所以走向法律,只求事实确定,而理想生活自在其中。中国自始就重在家人父子间的关系,而映于心目者无非彼此之情与义,其分际关系似为软性的,愈敦厚愈好,所以走向礼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组织秩序即从以奠定。

儒家之伦理名分,自是意在一些习俗观念之养成。在这些观念上,明示其人格理想;而同时一种组织秩序,亦即安排出来。因为不同的名分,正不外乎不同的职位,配合拢来,便构成一社会。孔子著《春秋》以道名分,实无异乎外国一部法典之厘定。为文化中心的是非取舍,价值判断,于此昭示;给文化作骨干的社会结构,于此备具;真是重要极了。然而却不是法典,而是礼。它只从彼此相对关系上说话,只从应有之情与义上说话,而期望各人之自觉自勉。这好像铺出路轨,引向道德;同时,使礼乐揖让乃得有所施。于是道德在人,可能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除了社会上循名贵实而外,不像法典有待一高高在上的强大权力为之督行。

不过像《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却从未曾实现。此即我曾说过的:“孔子对当时封建秩序,作修正功夫,要使它理想化,结果是白费。”其所始于后世者,只有那伦理秩序的大轮廓。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礼法关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最难辨析清楚的关系。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无确论成说。实际上,按照近现代法律观念,传统中不少“礼”的范畴,都可以归入法之列,而传统中不少“法”的范畴,在现代未必会被视为法。而且,礼法关系本身在传统中也是流动的,大致可表述为三种情形:--是将礼与法相对应,如贾谊云:“夫礼者禁于将热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热之后。”在这个意义上,礼为道德教条,法为禁止性规则。二是将礼与刑相对应,如荀子所云的“治之经,礼与刑”,又如东汉陈宠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很显然,礼与刑在此均表示一定的规则,只是礼为第一性规则,而刑为第二性规则,二者的关系实质上和上述第一种礼与法的关系相类似,上述的法实质上就是刑。三是“德礼”和“刑罚”相对,最典型的表述为《唐律疏议》所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此时“德礼”可简化为“礼”,而“刑罚”亦可简化为“刑”,依旧是礼与刑的关系。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于“礼”与“法”的关系,基本上是在“礼”与“刑”这个意义上阐释的,此时的法的词性是缩小了的,与当今所理解的法差别巨大。我们在谈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实质上就是“礼刑结合”。如果将法的内涵限制在“刑”这一意义上,则礼法关系主要表现为:其一,扎是法的基础或渊源,“失礼则入刑”即指此义。其二,礼与法作用不同,上文贾谊“将格”“已然”即指此义。其三,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即指此义。其四,礼和法均为治理的重要手段,上述“治之经,礼与刑”以及“德刑二柄”即指此义。如果不将法律局限于惩罚性的“刑”或者“罚”,而理解为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总和的话,那么礼法关系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部分的礼实质上就是法。

但不管“法”作广义的“规则”解,还是作狭义的“刑罚”解,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中国传统法文化呈现出道德(礼)和法律(法)的“混同”色彩,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

“礼法结合”的立法模式为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正宗,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律不责人以道德,而礼俗期望人以道德,这是两者的显著区别,也是中国伦理只可演为礼俗不能成法律的重要原因。

B.与西洋不同,中国社会的组织与秩序,大部分不会出现在法律之中,因而中国社会更加重视家人父子之间的情义关系。

C.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对“礼”与“法”的关系进行阐释时,对“法”的理解与当今不同,其内涵往往限制在“刑”上。

D.“礼法结合”这一立法模式构成了中华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它的形成与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的特点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由传统的伦理名分安排出理想的秩序,这套秩序虽然未曾实现过,但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秩序的影响仍十分深远。

B.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关系尚无确论,由此可见,即使以现代法律观点来看,礼法关系也是很难辨析的。

C.传统礼法关系的实质是礼刑关系,“失礼则入刑”,所以《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人们宁愿“无讼”,也不愿打官司。

D.孔子所著《春秋》定秩序,《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刑罚,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体系。

3.下列对材料中引用论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中的话语,用权威的观点直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并为后文的讨论张本。

B.材料一转述张东荪《理性与民主》一书中的看法,能够帮助读者迅速了解西洋法律与中国法律的区别。

C.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自己关于《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无法实现的论断,足以看出他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刻思考。

D.材料二引用贾谊、荀子、陈宠等人的话语时,往往先辨明“礼”“法”的概念内涵,再从两者关系入于展开分析。

4.请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4分)

“礼法结合”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礼与法还是重要的譬如,大熊猫基地被划为无人机禁飞区,对于违规游客,因方进行规劝,而对不听规劝致使大熊猫受到伤害的,警方立案处理。其次,礼与法依旧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如我们既广泛宣传诚信美德,营造遵信守诺的社会风气,也对那些失信且造成严重损害者,依法惩处。同时,“礼法结合”的观念走出国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曾在断案时引用《礼记》中“礼,其政之本欤”来阐释婚姻之于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就是的生动体现。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与法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社会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传统礼与法的已发生改变,即使“王子犯法”,也必“与庶民同罪”。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传统中礼与法的关系,二者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奥运消息 龙仁青

次洛有一架望远镜。这架望远镜,说起来还有点来历。

随着冬日的临近,天气一天天变得寒冷起来。这天早上,土灶里的火刚刚着起来,阿爸就起身了,他看着嬉缩在一件大皮袄里的儿子,一把把皮袄掀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阿爸阿妈都起来了,你怎么还睡呀!”次洛立刻打了个冷战,气得眼泪都出来了,“阿爸却满不在乎地走出了帐篷。次洛只好把委屈咽到肚子里,哭哭啼啼地穿上皮板。吃早饭的时候,次洛噘着嘴,没有理阿爸,阿爸呵呵笑着,说:“一个男人家,这个样子像什么呀。”说着把一碗拌好的糌粑递过来,次洛这才转怒为乐。

吃完早饭,次洛帮阿爸把羊群赶到草滩上,独自一人去了干河滩。他摇摇晃晃沿河床走着,把一串欢快的笑声撒在了空旷的草滩上。慢慢地,他离自家的帐篷越来越远。

次洛就是在这时候发现那只野狐狸的。发现它后,次洛再也没法关心周围其他的事儿了。他向着它小心走过去,不想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上,受了惊的野狐狸蹿起来没命地跑了。

次洛跑过去看了看刚才狐狸藏身的地方,断定这里是狐狸出没的地方,便想做个记号,下次带阿爸来捉。他本来想找一块大一点的鹅卵石做记号,回头一想,这满河滩的全是鹅卵石,到时候可能就找不到了,于是他去找一样其他的东西。他走出河滩,终于在一个鼠洞边看到了一块斜躺着的青石板,纹刻着梵文。

次洛把青石板搬起来,却发现石板底下有一样东西。

这是一把锈迹斑斑的藏刀。刀柄的一半已经不见了,仅剩的另一半上一颗豆青色的松耳石却完好无损。

他把藏刀插在刚才发现狐狸的地方。

晚上回到家里,他把发现狐狸并做了记号的事忘在了脑后,要不是几天以后发生的事,他恐怕一辈子也记不起那只狐狸来了。

也是个早上,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羊们开始啃吃牧草了,次洛便朝着干河滩走去,却发现干河滩里今天有几个人。本来就对什么都好奇的次洛不假思索地走了过去。

那些人正在传递着一样东西,人人都兴高采烈的样子。次洛凑过去看了个清楚。

那是一把藏刀的半截刀柄!次洛立刻想起他作为记号插在狐狸出没处的那把藏刀。

“半裁刀柄算什么,我验了一把藏刀都没当回事儿。”次洛有些不屑地看着那几个人,

“你说什么?”后面忽然传来一句纯正的藏语。是那位太阳帽上绣着一只金色雄鹰的小伙子说的,他正望着次洛微微笑着。

“我是说……”次洛有点犹豫,“我捡到了一把藏刀。”

次洛带着那几个人沿着河床去找那把藏刀。藏刀斜斜地插在石缝里,刀柄上镶嵌的那颗豆青色松耳石上,落了一堆鸟类。次洛把藏刀拔出来,递给那位会说藏语的小伙子。

“头儿,你看!”小伙子立即大声叫着,朝一位脖子上挂着望远镜的年长男人跑了过去。不一会儿那几个人就抱成了一团,他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次洛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

那位年长的男人看见了次洛,他像喝醉了酒一样趔趄着走过来忽然抱住了次洛。

“你知道吗?”年长的男人说,“你让我们找到了这里就是吐蕃古战场的重要证据,你是历史的功臣。谢谢你,谢谢你!”

临走之前,年长的男人把脖子上的望远镜取下来,挂到次洛的脖子上。他还帮次洛把望远镜按在眼睛上,次洛立即看到了他家的羊群,那只叫森森的母羊湿漉漉的嘴唇几乎就要挨到他的鼻尖了,次洛吓了一跳,急忙拿开望远镜,朝着自家羊群的方向看了看。他只看见一小片白色像一小朵云彩在远处地平线上飘浮。

自从有了望远镜,次洛放羊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他每天都早出晚归,省了阿爸不少事儿,这让阿爸感到高兴。有了望远镜,次洛看到了许多东西,他看到远处雪山上又多了几猎经幡,新鲜而亮丽;他看到离他家不远的阿克普罗家的怅篷上破了一个洞,他们家在县城工作的儿子万玛也回家来了。

这天早上,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后,便用望远镜到处张望,远远地他看到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在动,起初他以为是一只野兔,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报纸,在风中不知何去何从地飘动着。次洛决定去捡起那张报纸。他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拿望远镜观察,当一把芨芨草挡住了随风乱飘的报纸,他走到了报纸跟前,也就到了阿克普罗家。

他把报纸捡起来,看到报纸上有一张大大的照片,照片上一个年轻的姑娘微笑着,一手拿着鲜花,一手还拿着一样圆圆的东西,那东西是用一条布带挂在脖子上的,就像此刻的次洛,脖子上挂着望远镜。次洛不知所以地看着,又朝阿克普罗家的方向看看,他看见在县城工作的万玛在家门口看书,便走了过去。次洛把手里的报纸晃了晃说,“你给我看看这个,这是什么。”

万玛把报纸接过来看了看:本报悉尼今日电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8时52分,26岁的上海姑娘陶璐娜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 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以488.2环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奥运军团夺得首枚金牌,《义勇军进行曲》在悉尼上空奏响。

次洛期待着万玛的回答,万玛却欢呼雀跃着钻进了帐篷,又从帐篷窜出来,手里拿着一条哈达,向着前方的草原飞奔而去。

次洛睁大了眼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帐篷一侧的狗受了惊,狂叫声不绝于耳。

(有删改)

[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于2000年9月在悉尼举行。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爸逗儿子起床的一系列细节,写出了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呈现了父子之间温馨而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

B.次洛放羊的地方曾是吐蕃古战场,他无意中捡到的古藏刀被考古队认定为重要证据,由此引出望远镜的故事。

C.雪山、草滩、芨芨草等勾勒出人物活动的典型自然环境,大皮袄、糌粑、帐篷等营造出牧民特有的生活氛围。

D.次洛撤下羊群,跑去河滩玩耍,追赶狐狸,表现了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对放羊生活的避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对次洛阿爸、考古队员、万玛的描写均着墨不多,但对他们的动作和神态等典型细节刻画精准,人物形象鲜活。

B.小说中次洛本藏刀作标记、用望远镜看到回家的万玛,与后文次洛带人找刀、请万玛读报纸的情节照应,伏笔巧妙。

C.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又始终选择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既符合人物年龄与认知特点,又富有童趣。

D.小说中的望远镜与《哦,香雪》中的铅笔盒,均来自于外面的世界,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且具有象征意义。

8.文中画线处“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两次出现,这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9.“奥运消息”直到结尾部分才出现,却被用作小说标题,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哀帝初,求能浚川琉河者,莫有应书。待诏费让奏言:

治河有上中下策。益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竞。齐地平下,作提去河二十五里,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则更起堤防以自救。往往十余岁更起堤,复数重。河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又为石堤,使西北抵现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北入海。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家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  龙门,辟伊朗,析底柱,破碣石。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果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男州集首尽当仰此水门,早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今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果,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若乃结完故堤,增卑倍,劳费无已,此最下策也。

(节选自班固《汉书·沟洫志》)

材料二:

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又曰:“禹之治水也,行其所无事也。”禹之导河跃分一为九以分杀其汹涌之势,复合九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冲,万世治水之法此其准则也。后世言治河者莫备于贯让之三策,然历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而于上、中二策盖罕用 ,往往违水之性,逆水之势而与水争利,其欲行也强而塞之,其欲止也强而通之。捐民力于无用,民财于不背,苟顾目前,遑恤其后,非徒无利而反有以致其害。臣愚以为今日河势与代不同,前代只是治河,今则兼治淮矣;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则兼资其用矣。臣求大禹之故,深信贾让上中二策,以为可行。

(节选自[明]邱濬《大学衍义补》)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今行上策A徒B州之民 C当水冲者D决黎阳E遮害亭F放河G使H北入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通“壅”,与《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壅”意思相同。

B.难,诸贵,质问,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中的“难”意思相同。

C.且,将近,与《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中的“且”意思与用法不同。

D.薄,薄弱的地方,与《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义与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哀帝初年,待诏贾让提出了对治理黄河的看法,在他看来,战国时期修建河堤,诸侯国各自为政,谋求自利,这在当时是为情势所迫的。

B.贾让认为年年修堤耗费巨大,且决堤造成的损失更大,而购买石头草薪的修堤费用足以修建水渠水闸,说明他充分考虑了治水的经济因素。

C.大禹治水,开凿龙门、伊阙疏通河道,摧毁底柱、碣石二山,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贾让称之为圣人之法。

D.后世普遍认为贾让的治水三策很完备,但仍采用下策治河,强行对河道或堵或疏,而不运用其上中二策治河,主要是因为缺乏长远的规划。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2)捐民力于无用,糜民财于不赀,苟顾目前, 其后。

14.“河势与代不同”,历代先贤的治河策略也“与代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的?(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斋中杂题四首(其四)

陆游

西窗日过中,饥坐生眼花。

援笔课小诗,墨燥字倾斜。

须臾忽满纸,翩翩若风鸦。

虽无古人法,简拙自一家。

乃知而漏壁,未愧锥画沙[注]

报豆饭熟,投笔喜莫涯。

呼童拾润薪,试我家山茶。

[注]用滑壁、锥画沙:书法术语,指用笔的一种技法,喻书迹圆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时常忍饥挨饿,唯靠豆饭充饥,但酣畅淋漓的挥毫让诗人乐在其中。

B.以风中翩翩飞舞的乌鸦作喻,表现诗人的书法貌似随意,实则挥洒自如。

C.诗人不刻意效仿古法,笔意简练拙朴,风格自成一家,他对此颇为自得。

D.描 了自己饭前泼墨疾书之后,以呼童拾柴烹茶来收束全诗,别具情趣。

16.在同期的作品中,诗人评价自己“身闲诗简淡”,这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王参加世界电信日主题纪念活动时,感慨道:“昔日《春江花月夜》有云             ,            ’,古人即使以飞禽游鱼为信使,也往往难以传达思念;而今信息传输瞬间千里,距离不再是情感的障碍了。”

(2)“稼穑——中华农耕文明”摄影展上,有一幅作品引得不少观众驻足。画面中农人肩扛锄头,在田埂上与人微笑寒暄:照片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            ”作解说词。

(3)中国古代诗人常巧妙地将早晨和晚上分别写入诗歌的上下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度春节,要贴春联。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写的又都是赞美春天或鼓舞士气的话语,更非全无意义。这个形式为汉语所独有,一个字对一个字,不能此长 短;两腿一样长,站得(A),看起来颇觉舒服。因此,编写春联也是练习文字运用之一道,起码要左右平衡,不许一只靴子一只鞋。如此说来,练习一番便了。

第一联是说今年春节在月份牌上的特点:旧除夕正赶上立春,双重喜气,理当祝贺。

除夕立春同日双节

随时进步一刻千金

第二联是写给我的儿女的:

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

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

我愿意看到他们都干劲冲天,可也希望他们会(B),注意健康,使勤俭持家成为家庭传统。

赠青年艺术剧院一联:

破浪乘风前途无量

降龙伏虎干劲冲天

这一联未免过猛一些,而又不许下小注,怎么办呢?对了,以“轻松愉快”当横批,不就行了吗?

最后,还得给自己写一联:

付出(C )カ

不作七拼八凑文

作文章最忌七拼八凑。欲免此弊,必须卖尽力气,不怕改了再改;实在无法再改,可是还不通畅,那就从头另写,甚至写好几回。我不能经常这样,有时候一忙,就勉强交卷,以后应当改正。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对联,虽对仗不工但别有意趣。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20.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东广州正式入列。作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这艘船设计之初就是奔着“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慢”的梦想去的。

向地球深部挺进有多难?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与地球约6371千米的半径相比微不足道。有科学家形象地说,( A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研究,仍还在“蛋壳”上。穿透地壳,才能接触到地慢——占地球体积的4/5、质量的3/4的地慢,是地球最大的“化学储库”,充满未解之谜。而作为地壳和地慢分界面的“莫霍面”,在大陆之下约30至40公里,在大洋之下约6至7公里。这意味着,(  B  ),更容易达到和突破“莫霍面”。

为此,①“梦想”号配备了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全球首台液压举升钻机,②顶驱的举力达到907吨,③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④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不同作业,⑤综合钻探效率、硬岩钻进能力得以大幅提升,钻采系统国际领先。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工业生产集约化、智能化不断升级,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近年来费时耗力的手工制作又悄然兴起,手工制品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有人认为这只是一时的热度,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会长期存在。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C 3.D

4.①治理手段;②恶意;③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 适用原则

5.材料一侧重从礼俗与法律的不同(由来方式、本质区别等)出发,阐述中国社会因重视情义关系走向礼俗而西洋走向法律的原因,还谈及儒家伦理名分与礼、秩序的关联及《春秋》所设想秩序的情况等,以此展现中国传统中礼与法关系的特点形成缘由及相关表现。材料二则侧重于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礼法关系的不同情形,辨析“礼”“法”在传统中的复杂关系,指出传统“礼法结合”实质是“礼刑结合”及其主要表现,强调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色彩以及“礼法结合”立法模式对中华法系的意义。

6.D7.C

8.①强调次洛的懵懂与好奇,突出其儿童视角,符合人物形象特点。②两次出现形成呼应,使情节发展更连贯,增强故事的整体感。

9.合适。①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好奇,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探究真相。②凸显主题,奥运消息代表着外面世界的精彩与荣耀,虽出现晚却意味深长,拓展了小说内涵,深化主题。③虽结尾才出现,但与前文情节紧密相连,是情节自然发展的结果,使小说结构完整。不合适。①标题与前文大部分内容关联性不强,易让读者起初阅读时摸不着头脑,影响阅读体验。②重点不突出,小说前面围绕次洛生活及一些经历展开,“奥运消息”作为标题不能很好地概括全文主要内容。③弱化了对本土文化、生活场景等的展现,使小说原本丰富的内涵被标题局限。

10.ADF 11D 12A

13(1)在一百多里的范围内,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改道),被逼迫、困厄到这种程度,不能得到安宁。

(2)在无用的事情上耗费民力,在不可计量(花费巨大)的事情上浪费民财,只是顾及眼前,哪里有时间顾及以后。

14.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则兼资其用;前代只是采用下策治河,现在则可以考虑贾让提出的上中二策,在治水的目的和治水的策略选择上都有改进。同时以前治水缺乏长远规划,现在可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规划治水工程等。

15.A

16.0内容上写日常琐事,如饥坐作诗、挥笔疾书、豆饭熟、拾柴煮茶等,展现闲适生活状态,体现“身闲”。②诗风简淡,语言简洁质朴,如“西窗日过中,饥坐生眼花”等描述直白,无华丽辞藻;书法风格简拙,作诗不刻意仿古,尽显“简淡”之态。

18.A:稳稳当当:B:劳逸结合;C:九牛二虎之力

19.这副对联虽对仗不工,但通过独特的词语组合表达出特殊的意趣。“除夕立春”点明特殊日子,“同日双节”与“随时进步”结构有相似之处,“随时进步”与“一刻千金”在时间概念表达上有联系,整体传达出新春的喜庆和积极向上的愿望。

20.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问句起到了自问自答的作用。先提出上联存在的问题,引起读者思考,再给出解决办法,使文章叙述生动有趣,增强节奏感,体现作者创作思考过程。21.A:地球就像一个鸡蛋B:在大洋之下钻探时

22.序号 修改为: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不同作业需求。序号⑤修改为:综合钻探效率大幅提升,硬岩钻进能力得以增强。

语文钱塘潮
语文,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语文钱塘潮
语文,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