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教育   2025-01-19 00:01   浙江  


①鲁迅《而已集・小杂感》中的描述:“楼下有个男人病的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在弄孩子,墙上有两个人在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生动地展现了在同一时刻,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情绪,彼此之间的悲欢无法相互理解。

②陶渊明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在亲人去世后,自己和亲戚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而其他人却已经开始唱歌娱乐,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在面对生死离别时悲欢的不同。

③晋惠帝 “何不食肉糜”:晋朝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被活活饿死。消息传到皇宫中,晋惠帝在得知百姓没有粮食吃后,却问出 “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这样荒唐的问题。他作为皇帝,平日里锦衣玉食,耳边听到的全都是歌功颂德、天下太平,根本无法体会百姓在饥荒中的痛苦。

④黄景仁《别老母》:清朝乾隆年间的黄景仁,自幼丧父,家庭贫寒,科举之路坎坷,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四处奔波做幕僚。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不得不拜别白发苍苍的母亲外出谋生,母子二人满心的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而此时其他人或许正在温暖的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无法体会他们的悲欢。

⑤医院中的场景:在医院的病房里,有的病人正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身体和精神都备受煎熬,对未来充满担忧;而旁边病房的家属可能在为病人的病情好转而欣喜若狂,或者在焦急地等待检查结果。而走廊上,医护人员在忙碌地穿梭,他们可能已经对这样的场景司空见惯,很难完全感同身受每个病人和家属的悲欢。

⑥贫富差距导致的悲欢差异:富人们在豪华的酒店里举办奢华的派对,享受着美食、美酒和音乐,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和满足;而与此同时,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贫困的人们可能正在为一日三餐发愁,为孩子的学费担忧,为找不到工作而焦虑。两者之间的生活状态和情绪感受截然不同,很难相互理解和体会。

⑦《再见爱人 3》傅首尔与老刘:在节目中,傅首尔经常在段子里调侃老刘躺平,她内心渴望老刘能取得更多成就,有一个 “成功” 的男性形象;而老刘则表示自己的成就感来自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开心。当老刘意识到两人在价值观上的根本性冲突时,他嚎啕大哭,而傅首尔却对此手足无措,不理解老刘的感受,两人的悲欢在这一刻体现出明显的差异。

⑧《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通过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展现了蛤蟆先生的内心世界和他所面临的问题,体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情绪,他人很难真正感同身受,即使身边有人关心,也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悲欢。

⑨《长日将尽》:史蒂文斯作为管家,一生都在追求职业完美,却因此忽略了个人生活,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也失去了真爱。他的前主人虽努力维护欧洲秩序,却成为纳粹德国的棋子。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命运和悲欢,且难以被他人理解。

⑩《独自走过悲喜》:梁晓声的这部散文合集,通过描写与母亲、兄长、儿子之间的亲情故事,以及日常的随笔感悟等,展现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喜乐悲欢,即使是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可能无法完全体会自己的感受。

《美丽人生》:电影以二战为背景,圭多一家被送进集中营,圭多努力保护儿子约书亚,让他相信这是一场游戏,而约书亚并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只关心游戏的进展和自己的需求。在纳粹眼里,犹太人的生命如草芥,悲欢更不相通。

《杨德昌导演作品系列》:如《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独立时代》《恐怖分子》等,杨德昌的电影以理性思辨见长,通过长镜头展现了极度现代化和物质化中人性的扭曲,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各取所需的冷漠本质,体现了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的冰冷感。

《仲夏夜惊魂》:影片中现代文明驯化下的人们,对身边人的苦难和孤独麻木不仁,而在遥远北方的小村落里,人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与现代人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对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的思考。

【高分作文】

绿我涓滴,汇他千顷澄碧(2020浙江)

“我瞻四方,蹙蹙无所骋”,这是每一个你我发于内心的豪言壮语;“愿你有好运,愿你万事顺心”,这是家庭给予我们最恳切的愿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太阳上都有黑点,人间之事也难免有缺陷。在个人抉择与家庭、社会的要求之间,终究存在落差与错位。

人既然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那么,面对落差与错位,便不应视其为阻碍之物;反之,应将其视作催人奋进之鞭,高悬头顶之星,不惜倾尽毕生经历以缩小落差,调整错位。唯此方能不负个人追求,达到家庭预期,肩负社会大任。

海德格尔曾言:“人是被抛弃到这个世界上的,他只有自己去构建生命的意义。”在个人生命构建过程中,家庭与社会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个人抉择为“见自己”的一部分,且大多出于个人喜好或追求。登山家马珞里将生命献给珠峰,因“山就在那里,而我在这里”;梭罗将岁月镌刻进瓦尔登湖,因其追求平和宁静的处世态度;陶潜将愁苦慰于醇酒,却仍高歌“托体同山阿”。诸多个人的不同选择,看似荒唐与自私,然而却活出最本真的自我。这其中看似与家庭预料不符,与社会角色有异,然而究其根本,不同的人生轨迹亦增添了社会之多彩丰腴,又何来落差与错位之说呢?

真正的落差与错位,产生于个人无价值的选择与庸庸、沉迷与不前,产生于自我意识的欠缺与信仰的丧失。

“绿我涓滴,汇他千顷澄碧。”个人于家庭、社会而言,均有不可磨灭之功用。新冠肆虐,各行各业之人,平凡或不平凡,无名或伟大,均以满腔热血投身于抗疫之中。正如余华所言:“我们坐在静默中,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知道我们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不应该在个人与家庭、社会的落差与错位间畏缩不前,而应化之为力量,在不断完善个人的过程中,发挥最大限度的个人价值,进而为家庭和社会贡献个人的力量。

中华文化崇尚实用性与物效性,而我们也常将“有用无用”作为评判事物好坏的标准,而个人与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落差与错位,实为在这其中催生出的一种精神向度。追求缩小落差的过程,就如同西西弗斯滚石般,在虚无中超越虚无,于绝望中扼杀绝望

之所以存在落差与错位,是因为人有醒悟和思考的能力,是因为我们懂得“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便尽自己最大可能去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障壁与隔阂。人首先应求无愧于己,纵使刀剑相向,舆论四起,也不应违背内心的道德法则与追求信仰。后应心系社会,将小我汇于大我之中,纵使只能激起细浪,亦有震耳之声,滔天之势。

化落差为前进之动力,视错位为勇往之鞭策,方可不愧于心,无止于行;方可见天地万物,见众生,见自己。

语文钱塘潮
语文,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语文钱塘潮
语文,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