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大家准备了完整的视频
▲我们还有音频版本方便大家收听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于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的郭利华主任医师。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调谐顺势,增效觅强”,这个课题的来源是国医大师张震在疏调气机理论的一个章节,我学习了以后受益匪浅,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那么我将从五个方面来给大家依次的论述,第一是调量增效,第二是替换增效,第三是诱导增效,第四是信息增效,第五是配伍增效。
一,调量增效
在临床当中我们有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剂量是决定疗效的根本的因素。
在调量增效当中,有加量和减量这两个概念。在一定范围或阈限内,药物的量与效一般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反之则不然,甚至产生轻重不等的不良反应。它的影响因素不仅取决于药物自身的固有效应,同时也与它药的配伍和有效成分的溶出率等有关。
在调量增效中我们先来谈加量。如川芎,它具有活血行气、袪风止痛等作用,是治疗头痛的要药,治疼组方皆为首选之品。对于一般患者用量10克左右便可。但对于顽固性头痛的实证则须加大用量达20-30克方能提高疗效,我一般会用到30克-60克左右。但对于非头痛的患者,大剂量川芎的使用反会引发剧烈之头痛等不良反应。
在调量增效之加量里,这个量有五个等级,第一个就是无效计量,第二是常用剂量,第三是极量,第四是中毒剂量,第五是致死剂量。无效剂量就是低于常用量者为无效剂量。常用量就是在一定幅度增加3-9克为常用量。极量是最大量。中毒剂量就是超大剂量。致死剂量就是大于中毒量的超大剂量。
我读过一本书,我也让我的研究生认真读一本叫《重剂起沉疴》的书,作者是仝小林,他对于药物的剂量用得非常高。我在临床当中也受仝小林的启示,也在国医大师张震的疏调气机理论的指导下,在常识剂量上加量来合理使用这些药,在临床上也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药内治多以饮片煎汤内服,由于天然药物所含成分复杂,产地不同成分含量也不一样,药典所规定的用量也不是绝对的。如我国90年版《药典·一部》的凡例14条认为“水煎内服,用量系指成人一日用量,必要时可根据需要酌情增减”,但这增减二字我认为应在安全用药的前提下进行。所以我们再去读古典医著时,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它们方里的剂量到底是一日量还是一顿量,是需要酌情的,我们也做了一些细致的推敲。
目前对于我们药材的来源,由于很多都是人工种植的,它没有这些野生天然药材的性味浓和足,所以若参考药典的一日量来用,会有点少。如山药在药典当中是30克,而我们“吃一碗”山药也没有中毒,所以剂量使用的多少不能仅限于药典上,我们还要去在临床实践来寻找到适合患者的剂量。
例如生薏仁,上述药典规定用量为9-30克,但对于大筋拘挛之症,一般需加至150克左右方可获得佳效;用于营养头发毛囊治疗脱发,美容消痤疿除赘疣等,也需加大剂量方可增效;用于治疗妇女经期子宫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痛经以及促进女性排卵等,也需加大薏仁的用量才能达到增效的作用。然而尽管薏仁中所含的内脂成分有抗癌作用,但薏仁油也不可多服,否则会引起呼吸和心脏的抑制。
再如前述的川芎,它虽然属于比较安全的中药,具有镇静止痛改善微循环血液灌流等功效,但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含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pramine)为小分子半抗原物质,能与人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全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导致Ⅲ型变态反应,引起局部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因此,川芎的使用不宜盲目加大剂量。
接下来谈调量增效中的减量。减量增效是指部分中药在其相应的配方之中减少用量作为“反佐”等使用,而令该方之疗效得以增强。所以不是说药量越多越好,其实有时候减量也可以得到疗效增强的效果。
如肉桂,它性味辛甘大热,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等,适用于阳虚寒证的治疗。但对于气血不足之人,在使用八珍汤时适当配入已减量至1-3克之肉桂,则可促进阳生阴长气血双补的功效。
又如治疗干燥综合征(sicra syndrome)的处方,在大队滋阴养液的药物中适当配伍入已减量至1.5克左右的肉桂,使之发挥“引火归元”等反佐作用,对于部分患者也可增强其疗效。有的同事说起,在风湿科他们对干燥综合症也用大剂量的附子、肉桂,还有扶阳派为代表的附、桂、姜这三种药物,他们治疗干燥综合征有一些不一样考虑,但是其实他们也是为了起到“引火归元”的作用,也没有出现灼伤津液等副作用。
二,替换增效
替换增效是将某一成方中的某种重要药物,用另一种功效虽类似而具体作用又有一定差异,或功效完全不同的药品进行替换,而使该复方增强某种效应的措施。
如苍术与白术,本为同类的药物,在我国宋代以前,方书所言之“术”并无苍术/白术之分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自宋以来,始言苍术苦辛气烈,白术苦甘气和,各自施用”。今发现,在某些原用白术的方剂中以苍术取代,会有相应的增效作用。我在临床当中也受到这些启示,在四君子汤的使用上,我有时候在苔腻问题上会把白术换成苍术,也获得很好的疗效。
例如补中益气汤,是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甘草共同组成,是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剂。方中的白术具有益气健脾、固表安胎等作用,但袪湿邪的功则又不如苍术。苍术性味芳香,温燥,可以外散肌腠经络之湿邪,内除表里上中下之湿浊,功能助脾运化、疏解湿、痰、气之郁积。方中的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润肠有助于脾胃。而木香芳香性燥,可升可降,能行脾胃三焦之滞气,畅胃醒脾,助中焦之运化。所以,以苍术、木香替换补中益气汤原方中之白术、当归,则方的名称也就改为调中益气汤,它醒脾袪湿的功能得以增强。所以很多方药的替换所带来的变化是很奇妙的,也很有技巧。
又如逍遥汤本,它为肝郁血虚之证而设的,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方中的白术若改用苍术后,它解郁的作用便可增强。
又如七味白术汤,由人参、白术、茯苓、藿香、葛根、木香、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醒胃化湿、升清等作用。其中白术用苍术取代,则可以增强该方促进中焦运化及止泻的功能。所以对于大便溏的情况,可以用苍术来替换。
又如四君子汤,方中的白术用苍术来代替,则运脾燥湿的作用也可以增强。
又如补肾的经典方六味地黄汤,它的替换方案就更多。六味地黄汤,学儿科应该知道它是钱乙首创的,很多是后世的医者以为六味地黄汤是《金匮要略》里来的,其实是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里面的一个方子,它是治疗小儿先天不足的,后面演变发展成金匮肾气丸等加减运用。
六味地黄汤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吴仪洛谓能“治肝肾不足,真阴亏损、精血枯竭、憔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盗汗”等症;并解释其配伍原理说:方中之“熟地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萸温肝逐风、涩精秘气,丹皮泻君相之火,凉血退蒸,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茯苓渗脾中之湿热而通肾交心,泽泻泻膀胱水邪而聪耳明目。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此方也”。
这个方子里面有“三补三消”,熟地、枣皮、山药为三补,茯苓、泽泻、丹皮为三消。若以附片、肉桂、杜仲、枸杞代替三消,则作用归于右肾,补命门真火之作用增强,张景岳名其为右归饮。能治肾阳虚衰、气怯神疲,腰膝酸冷、舌淡脉沉细等证,用六味地黄治而不应者,可以用此方。
如果用枸杞、甘草,替换泽泻、丹皮,则滋补肾阴的力量会增强,称之为左归丸,可用予治疗肾水不足、津亏液耗、腰酸遗泄、眩晕耳鸣、咽干盗汗等症。
今天就暂时讲到这里,下期我们继续谈“调谐顺势,增效觅强”。
往期推荐
《疏调云讲堂》第164期 疏调气机法治疗长新冠失眠的体会(三)
《疏调云讲堂》第163期 疏调气机法治疗长新冠失眠的体会(二)
《疏调云讲堂》第162期 疏调气机法治疗长新冠失眠的体会(一)
《疏调云讲堂》第161期 脑卒中中西医康复治疗(四)
《疏调云讲堂》第160期 脑卒中中西医康复治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