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养生谈》疏调气机之调养五气

文摘   健康   2024-12-11 11:00   云南  






























作者:崔俊波


指导:田春洪

应大家的要求,我们把文章也做成音频了,方便各位收听。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正常运行亦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前提和保证,若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则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正如《黄帝内经》所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强调了气对人体生理病理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


国医大师张震教授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和认真实践提出“疏调气机”理论,即通过疏调人体异常之气机,使人体气机达到畅通无阻、平衡协调的状态,进而保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的关键点在于“气”的调畅,无论是四时养生、起居养生、饮食调护或者运动养生等,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气”,气机调畅则身心愉悦,心态平和,故中医养生即为养气。笔者不才,欲从调养五气之角度来谈疏调养生之道,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少忧愁调养心气。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也覆盖了人体的精神活动。心气不足,以心悸、胸闷、烦躁、失眠等症状最为常见,正如《素问·本病论》所言:“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可见,情绪低落、悲伤忧愁、多思焦虑等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若形神合一,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气机条达,心身处于和谐状况,即可长寿。


★莫生气调养肝气。肝主疏泄、主藏血,肝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畅全身气机,进而调畅情志活动、调畅排精排卵行经、调畅脾胃升降运动等方面。肝失疏泄,易出现两肋胀痛、胸闷不舒、纳差腹胀、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血压升高甚至令人猝死。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饮食“宜”调养胃气。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国古代医家华佗认为:“胃气壮,五脏六腑壮也。”补土派之先驱李东垣明确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过饥过饱、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均易损伤胃气,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饮食要有一定的节制,饮食结构合理,五味均衡,定时定量,安全卫生。


★少言语调养肺气。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易出现咳喘无力、少气短息、动则益甚、声低懒言、自汗等症状。中医认为除疾病因素外,多语易耗损肺气,即“多言耗气”。“药王”孙思邈也提出“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气得充养。



★节房事调养肾气。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肾主藏精,主纳气,主水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房劳伤肾”,肾气不足,易出现腰部酸痛、性欲减退、夜尿频数等症状,主张节制性生活,寡欲保精,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长寿。


综上所述,疏调气机与中医养生密不可分。通过保持情绪的舒畅、合理的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进而调养五脏之气,疏调全身气机,从而保持身心健康,最终达到养生的目的。



往期推荐



《疏调养生谈》日常生活中怎样疏肝

《疏调养生谈》细嚼慢咽,饮食养生之术

《疏调养生谈》疏调气机理论在脊柱患者调身、调心和调神的应用

《疏调养生谈》疏调养生谈痛风

《疏调养生谈》从“疏调气机”谈女性痛经的养生保健方法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活跃在云岭大地上的中医学派,由国医大师张震创立,并持续活跃在国内中医药的临床、教学、科研的前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