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学术论坛》疏调学说与“偏头痛”的治疗
文摘
健康
2025-01-13 11:01
云南
应大家的要求,我们把文章也做成音频了,方便各位收听。
偏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与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存在共病关系。偏头痛在所有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中位列第二,疾病负担沉重,且存在预防性治疗不足、止痛药物过度使用等情况。《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将偏头痛定义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摒弃了第一、二版中的“神经血管性疾病”而使用“神经系统疾病”。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具备典型临床表现,完全符合偏头痛的诊断标准的患者即可诊断为偏头痛,不推荐常规进行诸如脑电图、头颅影像学、经颅多普勒超声等辅助检查。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可见很难通过检查发现相关器质性病变部位。从中医角度看:偏头痛属于 “偏头风”“头偏痛”等范畴。《黄帝内经》虽无偏头痛之说,但有“首风”“脑风”的记载。《素问·风论篇》曰:“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素问·奇病论篇》曰:“人有病头痛……当有所犯大寒”,还提出湿淫、气逆、肺热、脾热均可致头痛,指出头痛与风、寒、湿、热之邪内侵、五脏功能失调有关,且六经皆有头痛。《太平圣惠方》曰:“夫头偏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张氏医通·诸痛门》曰:“偏头风者,其人平素先有痰湿,加以邪风袭之,久而郁热为火,总属少阳厥阴二经……肝风内动,则害空窍也。盖木邪亢盛,则生风生火。”《兰室秘藏·头痛门》曰:“如头半边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本病当与风、寒、湿、热、气、火、痰、瘀、虚等有关,既有外感,亦有内伤,且与手足少阳、阳明经脉密切相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致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此病。从部位来看,偏头痛分属少阳经的范畴,当与少阳关系密切,故多从少阳论治。其核心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风热上扰,或少阳枢机不利,寒滞经脉,皆可致偏头痛;气机郁结、木火上炎、血虚生热生风、血热上扰、瘀血阻滞亦可导致头面诸痛。根据云岭中医疏调学派疏调学说,治则“疏调少阳气机”为根本,气逆则降之,气滞则行之,气虚则补之,气乱则和之。方则选用“疏调气机汤”为基础,能疏调少阳气机之紊乱,直中病情之根本,再随证加减:如兼有痰湿者,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等燥湿化痰;兼有瘀血者,加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兼有气滞者,加炒川楝子、片姜黄、郁金等以疏肝理气;对于久病入络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土鳖等虫类药,因其具有较强的祛风通络、活血祛瘀之效,其性辛味咸,走窜入络,能搜风祛邪,通利络脉。常见兼夹症,如反酸者,加吴茱萸、黄连、乌贼骨等;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茺蔚子等;心烦者,加炒栀子、淡豆豉;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等;咳嗽者,加浙贝母、桔梗、紫菀、百部、前胡、款冬花等;便溏者,加木香、砂仁;有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身痛、关节不利者,加刘寄奴、徐长卿;更年期出现乍热乍汗者,加女贞子、墨旱莲;久病体虚,肢软乏力者,加黄芪、党参,太子参以固护正气;寒滞少阳经脉之偏头痛者,则加苍术、葛根、白芷、丹参、羌活等,以和解少阳兼祛风散寒止痛。总之,通过疏调气机的中医治法可一定程度上达到中西医治疗相互弥补,减少其发作频率或严重程度,部分可达到完全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