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学术论坛》疏调定眩汤论治眩晕

文摘   健康   2024-12-16 11:00   云南  






作者:鲁欣羽


指导:田春洪

应大家的要求,我们把文章也做成音频了,方便各位收听。



随着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的饮食结构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而作为脑血管疾病中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的眩晕也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急诊、神经内科门诊大夫的面前。


眩晕多表现为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少,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神经系统查体及常用辅助检查如头颅 CT、MRI、TCD 等检查结果均不理想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常缺乏发病时的第一手资料,并且眩晕的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临床诊治均存在各种困难,经常会出现误诊的情况,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困扰,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一,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祖国传统医学中“眩晕”病位在脑,其发病与五脏之间密切相关,病理变化,多为虚实夹杂。眩晕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眩晕”一词首载于陈无泽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眩晕章,提出“眩者视物皆黑”,“晕者视物皆转”二者合为眩晕,这与现代医学中关于眩晕的定义基本相一致。


在70余载的诊疗过程中,国医大师张震认为“眩晕”多由“风、痰”所致,人们喜食肥甘厚味的饮食结构,易损伤脾胃而酿生痰湿,困郁脾胃,使气机不利;脾虚湿困,气血生化不足脏腑不得濡养,久则肝肾失养,肾不纳气,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化风;且随着工作、生活的快节奏的加快,忧思愁倦、情志不调的人群比比皆是,情志不调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郁而化火生风,忧思劳倦则易耗伤阴津,肝阴亏损则阳亢化风,临床上眩晕发病多见肝风挟痰浊上扰者。


二,从气机论治眩晕


气在体内“升、降、出、入”的运行机制即是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万物随气的运动化生,因气的静止而消亡。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及精、血、津液的生化、输布和代谢等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全身“气”的协调运动。然“气机”的疏调畅顺是“气”得以发挥生理功能的前提,体内气机运行有序,则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反之,则百病乃生、变证蜂起。国医大师张震教授,从医临床多年,审证求机,主张主以肝脾为主,而风、痰、瘀皆为气机不行、气血津液失调的病理产物。


脾胃位居中焦,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一降一升制约为用。若体内脾胃气机紊乱,升降失常,所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眩晕的关键病机所在。然其所致的具体临床表现又各有不同,如脾主运化水液,若久居潮湿之地亦或是喜食用肥甘厚味之品等,易耗伤脾胃,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失司,停滞于脾胃,久则酿生痰浊之邪。痰湿之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困郁脾胃气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虚湿困,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之气不升则清窍失养,湿浊阴气不降则痰浊上扰清窍,眩晕乃发。


肝为刚脏,中寄相火,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肝主畅达情志,肝气不疏则情志不调,情志郁而化火则可生肝火上炎、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肝气疏泄太过则易引起气流窜,可逆行向上,肝阳上抗,风邪内扰,发为眩晕。


三,从气机治疗风痰上扰型眩晕的临证思路


1,统调肝脾肾,疏调以治


基于病机体内气机紊乱,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主以肝脾为主,主要责之脾气虚弱、肝风内动而导风痰之邪上扰清窍发而为病。张老在疏调气机汤基础上,总结出治疗风痰上扰的疏调定眩汤,以疏调气机,健脾化痰,熄风止眩为治疗原则,统调肝脾肾,恢复正常的体内气机,气机顺,风自调,则眩晕止,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病邪的驱除,疗效显著。


2,疏调定眩汤组成


方药:

煅石决明30g,煅龙骨30g,天麻15g,

法半夏10g,钩藤15g,全蝎3g,

陈皮10g,胆南星5g,蔓荆子10g,

北柴胡10g,郁金15g,丹参15g,

川芎10g,白芍15g,枳实10g,

茯苓15g,山药10g,香附10g,

淫羊藿15g,泽泻15g,薄荷10g,

甘草10g。


全方共用,主以疏肝健脾益肾,以健脾化痰,熄风止眩为治疗原则,统调肝脾肾,恢复正常的体内气机,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病邪的驱除,气机顺,风自调,则眩晕止。加熄风化痰、平肝潜阳之品,使内、外风得以平熄,湿痰得以燥化,清窍得以宣开,风痰去眩晕止。



往期推荐



《疏调学术论坛》疏调气机助祛湿

《疏调学术论坛》浅谈疏调气机与郁症

《疏调学术论坛》从疏调理论谈独活寄生汤

《疏调学术论坛》五行圆运动视角下的张震教授疏调气机论

《疏调学术论坛》从血腑逐瘀汤中谈疏调思想


云岭中医疏调学派
活跃在云岭大地上的中医学派,由国医大师张震创立,并持续活跃在国内中医药的临床、教学、科研的前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