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调学派的科普小课堂——神农识药的时间啦,今天是《峻下逐水药》系列的第二期。我们就从峻下逐水药的第二味药京大戟继续给大家介绍了。
京大戟,味苦,性寒。归肺、脾、肾经。
《本草纲目》记载:
京大戟,释名,邛巨、下马仙。(根)苦、寒、有小毒。主治水肿喘包、水病肿满、水肿腹大(或遍身浮肿)、牙痛。
《本草备要》记载:
京大戟,大泻,通脏腑水湿。苦寒有毒。能泻脏腑水湿,行血发汗,利大小便。治十二种水,腹满急痛,积聚症瘕,颈腋痈肿,风毒脚肿,通经堕胎。误服损真气。
《本草乘雅半偈》记载:
京大戟,苦寒,有小毒。主蛊毒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痛,吐逆。大以用言,戟者支兵也。周礼掌舍棘门,注云,以戟为门,主持开阖,且御侮也。如治吐逆,此但从开;如治蛊毒十二水,以及腹满急痛积聚,与中风皮肤疼痛,此但从阖。阖者持以开,开者持以阖,亦若拔戟以逐之,以灭不格也。
各家论述:
①《名医别录》:京大戟,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②《药性论》:京大戟,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③《日华子本草》:京大戟,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
④《本草正》:京大戟,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
⑤《长沙药解》:京大戟,泻水饮之停留,通经脉之瘀涩。
京大戟
京大戟是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京大戟味苦,性寒。归肺、脾、肾经,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常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喘逆咳,二便不利等病证的治疗,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二萜、三萜、黄酮、香豆素、有机酸及鞣质等多种成分。
京大戟具体运用小提示:
1、京大戟具有一定的泻下作用。(其可能是通过增加肠管细胞中水通道蛋白的mRNA表达含量来实现的)
2、京大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中的二萜类化合物、丹酚酸B均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醋制京大戟的水提物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大部分血管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
3、京大戟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抗氧化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其对组织血管壁细胞膜的通透性的抑制作用有关)
4、京大戟具有一定的扩张末梢血管作用。
5、京大戟具有一定的拮抗肾上腺素升压的作用。
6、京大戟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
特别注意:患虚寒阴水者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京大戟仁图示
凡良药大多都有一些传说故事,京大戟自然也不例外,今天小师弟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知道的故事吧。
在古代的一个山村里,王志远是一位擅长治疗水肿、胸腹积水的中医药师。一天,他在山中发现了一株特殊的草药,高一尺多;叶似初生杨柳而有白汁。他经过研究,发现这株植物的根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排痰的强效功用,尤其对水肿、气逆咳喘等症特别管用。
王志远开始使用京大戟治疗病人,效果显著,许多病人浮肿和胸腹积水得到了缓解。但不久后,王志远发现,药物的毒性也逐渐显现。某日,一名病人在服药后出现剧烈的恶心、呕吐、腹痛,甚至水样腹泻和轻微痉挛,令他深感警觉。
意识到毒性后,王志远重新研究药物的使用方法,严格炮制工序和控制剂量,并与其他药物搭配,以减少副作用。他将经验传授给弟子,提醒他们药物虽有疗效,但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使用,避免毒性反应的发生。
京大戟
那么,今天的神农识药就到这了,希望大家喜欢,有任何问题或意见可以在后台留言,我们每一条留言都会看的哟~下期节目再见。
往期推荐
《神农识药》峻下逐水药之甘遂
《神农识药》润下药之郁李仁
《神农识药》润下药之火麻仁
《神农识药》攻下药之芦荟
《神农识药》攻下药之番泻叶